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浆体中连续粒径粉体的堆积密度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浆体中的粉体颗粒及其表面包裹着的一层水膜作为复合颗粒,从而将求浆体中粉体颗粒堆积密度的问题转化为求假想干粉体系复合颗粒堆积密度的问题,在Stovall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浆体中连续粒径粉体的堆积密度计算方法,并通过试验确定了待定参数。本方法可以用于模拟水泥、磨细矿粉、粉煤灰等胶凝材料细颗粒的堆积密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浆体中的粉体颗粒及其表面包裹着的一层水膜作为复合颗粒,从而将求浆体中粉体颗粒堆积密度的问题转化为求假想干粉体系复合颗粒堆积密度的问题,在Stovall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浆体中连续粒径粉体的堆积密度计算方法,并通过试验确定了待定参数。本方法可以用于模拟水泥、磨细矿粉、粉煤灰等胶凝材料细颗粒的堆积密度。  相似文献   

3.
段佳乐  黄新  景彦平 《山西建筑》2008,34(4):174-175
将水泥稳定碎石骨料堆积形态视为球状颗粒堆积模型,在Stovall等人推导的堆积密度公式的基础上建立了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骨料堆积密度计算方法,并通过试验拟合了公式中的待定参数,试验表明用该公式可计算不同粒径分布的水泥稳定碎石的堆积密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砂浆体中的砂颗粒及其表面包裹着的一层水泥浆膜看作为复合颗粒,从而通过理论计算推导了砂在砂浆体中的堆积密度的计算方法。通过试验确定了公式的参数,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通过该方法可以找出在相同流动度下砂在砂浆体中的最佳粒径分布;当给定砂的粒径分布与砂灰比时,可以推算其流动度。  相似文献   

5.
复合水泥粒径分布对强度影响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测定复合水泥各组分的粒径分布,测定和计算复合水泥的堆积密度,测定水泥砂浆的强度,得出:水泥石强度并不一定随水泥细度的增加、组分水化活性的提高而提高,水泥颗粒越细,水化活性越高,同时体系的堆积密度也越小;相反提高粒径,增加堆积密度也要牺牲水化活性。复合水泥的最佳粒径分布应该使体系的堆积密度和水泥颗粒的水化活性相匹配。使体系获得尽可能大堆积密度,同时所产生的水化物足以使体系的原始孔隙被完全填充  相似文献   

6.
用不同组成、不同细度的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计算水泥颗粒的堆积孔隙率分析研究了水泥颗粒堆积程度的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水泥颗粒堆积孔隙率与R45/n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两者呈线性关系;可以将R45/n称之为水泥颗粒堆积状态因子,此值越大,水泥颗粒的堆积越紧密;从R45/n因子的相关参数来看,通过提高水泥中的粗颗粒含量或者拓宽水泥的颗粒分布均能提高水泥颗粒的堆积程度。  相似文献   

7.
采用RHEOLAB QC型旋转黏度计测定水泥-石灰石粉浆体的流变性能,研究了颗粒群特性(粒径分布和堆积密度)与浆体流变性能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颗粒水膜厚度与浆体流变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石灰石粉掺入水泥浆体中使颗粒分布变广,颗粒堆积状态得以改善;粒径分布系数与浆体屈服应力、稠度的线性相关性不高,相关系数仅为0.6...  相似文献   

8.
许利惟  郑建岚 《混凝土》2008,(2):31-33,38
采用非接触式位移传感器对不同配合比的高性能混凝土从初凝到14d内的白干燥收缩进行量测,研究浆体相对密度、骨料平均浆体厚度对其自干燥收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浆体相对密度和骨料平均浆体厚度的增大,混凝土自干燥收缩越大,白干燥收缩与浆体相对密度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性,与骨料平均浆体厚度之间存在较好的对数关系。  相似文献   

9.
采用非接触式位移传感器对不同配合比的高性能混凝土从初凝到14d内的自干燥收缩进行量测,研究浆体相对密度、骨料平均浆体厚度对其自干燥收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浆体相对密度和骨料平均浆体厚度的增大,混凝土自干燥收缩越大,自干燥收缩与浆体相对密度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性,与骨料平均浆体厚度之间存在较好的对数关系.  相似文献   

10.
石灰岩机制砂的用量越来越大,相应地,它的副产物石灰岩石粉也越来越多。如果不能合理地将石粉加以利用,势必给环境造成很大的负担。以石粉做矿物掺合料取代水泥为研究目的,对比了在0%、10%、15%、20%时的比例等质量取代水泥,对混凝土工作性能、抗压强度和抗渗性能的影响,得出石粉取代水泥的比例为10%左右时,对混凝土的性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通过测其石粉和水泥混合后的湿堆积密度,得出石粉的质量比为10%时,二者的密实度最大。表明石粉做掺合料时,可通过二者混合后密实度的变化来判断二者的最佳比例。  相似文献   

11.
以不同颗粒度砂岩和不同颗粒级配砂岩配料,通过对所熔制的样品进行DTA,TG和XRD分析,探讨砂岩颗粒度和颗粒级配对硅酸盐形成和熔融过程的影响,以及掺水后不同颗粒度砂岩配合料的硅酸盐形成反应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砂岩下限控制在150目的掺水配合料无明显细粉团聚现象,具有不掺水细颗粒砂岩配合料的硅酸盐形成反应特点和良好的熔制效果  相似文献   

12.
硅粉水泥石中微孔孔径分布及其对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X射线小角度散射(SAXS)技术,对硅粉水泥石中微孔孔径分布(孔半径小于50nm)进行了实验研究,并讨论了孔径分布对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所测硅粉水泥石的孔径均呈多峰分布,其平均孔半径约在4.5~9.0nm,最可几孔半径约在4.0~6.5nm;硅粉含量、水灰比对孔径分布有显著影响,随着硅粉含量的增加以及水灰比的减小,孔径分布向小孔方向移动;孔径分布与抗压强度有较好的相关性,而孔径分布(孔半径小于50nm)与抗折强度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为合理评价混凝土中发生硫铝酸盐膨胀反应的硫酸根离子浓度,应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技术,研究了碳化对水泥石中硫元素分布的影响,阐明了碳化作用下混凝土中硫元素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碳化前水泥石截面的硫元素分布比较均匀,碳化后水泥石中的硫元素由碳化区向非碳化区迁移和积聚,硫元素在碳化区浓度较低,非碳化区浓度较高,钙矾石含量也随之增大,这种因碳化作用造成的硫元素分布不均匀可能导致混凝土局部发生硫铝酸盐膨胀开裂.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不同煤样粒级分布对粘结指数测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