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开展了锂氟化碳电池(Li/CFx)和锂氟化碳/二氧化锰复合电池(Li/CFx-MnO2)高温贮存的研究,分别考察了不同电池体系、不同贮存温度、不同电池封装形式对电池高温性能方面的影响,发现锂氟化碳电池高温贮存性能优于锂氟化碳/二氧化锰复合电池,且圆柱形电池贮存性能优于软包装电池。同时通过交流阻抗、电池DPA分析等对电池贮存后容量衰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其容量衰降的原因,为锂氟化碳电池的贮存模型开发、贮存性能改善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MH/Ni 电池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任学佑 《电池》2002,32(5):301-304
介绍了MH /Ni电池的发展现状。具体而言介绍了MH /Mi电池材料制备工艺的进展 ,国内外电池产业化现状 ,与国外相比的差距 ,应用市场发展方向。最后介绍了MH/Ni电池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对电动汽车用MH/Ni电池进行了设计。考虑电动汽车电池的基本特性 ,选择了方型MH/Ni电池作为试制目标。同时从保持电池的密封性、减小电池的形变、提高电池的比能量与比功率、提高电池的安全性上进行了设计。在此基础上 ,成功地开发出 90Ah单体电池  相似文献   

4.
首次提出了Zn/V液流电池,并研究了HAc/NaAc缓冲溶液对Zn/V液流电池性能的影响。通过循环伏安曲线和充放电实验测试,结果发现Zn/V液流电池放电平台电压约为1.1 V;添加HAc/NaAc缓冲溶液,Zn/V液流电池的库仑效率提高了33.3%,充电容量没有衰减。这些结果表明:Zn/V液流电池作为储能系统很有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邓超  史鹏飞 《电池》2004,34(6):451-452
综述了双极性MH/Ni电池的发展状况及技术水平.双极性MH/Ni电池由于具有比能量高、比功率高、安全性好等优异性能,非常适用于电动车用动力型电源.分析了双极性电池的结构特点,讨论了MH/Ni电化学体系采用双极性结构的优势.介绍了双极性MH/Ni电池的研究概况,阐述了电池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电池参数的修正、密封技术等,讨论了改进双极性MH/Ni电池性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BCX电池的安全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吴一平  雷刚  周国定  徐茂德  葛红花  蔡波 《电池》2006,36(6):417-419
对自制的Li/SOCl2电池和BCX电池(添加BrCl的Li/SOCl2电池)进行了过放电、充电、短路等安全性能的研究。以4.5 mA/cm2过放电,Li/SOCl2电池会发生爆炸,而BCX电池以9.0 mA/cm2过放电,没有发生爆炸;在短路实验中,全容量Li/SOCl2电池有50%发生爆炸,而全容量BCX电池仅发生壳体变形、泄漏,没有爆炸;以6.5 mA/cm2充电,全容量Li/SO-Cl2电池在充电约90 min后爆炸,全容量BCX电池没有泄漏和爆炸。  相似文献   

7.
邓超  史鹏飞  程新群  黄兵 《电池》2004,34(1):16-18
报道了新型双极性MH/Ni电池的研制.分析了双极性电池结构,进一步研究了电池的密封原理.通过改进电池结构,调整正负极容量配比,优选密封工艺等措施,解决了双极性MH/Ni电池设计中的基本问题.测试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双极性MH/Ni电池电化学性能好,具有高倍率充放电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吴一平  雷刚  周国定  褚金红 《电池》2007,37(4):266-267
通过恒流放电实验研究了BCX电池(添加BrCl的Li/SOCl2电池)与Li/SOCl2电池的高温(70℃)和低温(-20℃和-40℃)放电性能.BCX电池的放电容量和放电电压高于Li/SOCl2电池的.在-20℃下,BCX电池的放电(9.0 mA/cm2)电压比Li/SOCl2电池(1.5 mol/L LiAlCl4/SOCl2)高约0.700 V,放电容量约是Li/SOCl2电池的2倍.  相似文献   

9.
BCX电池的特点与反应特性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葛红花  周国定  吴一平  刘景  张俊喜 《电池》2005,35(6):420-421
比较了BCX电池和Li/SOCl2电池的开路电压和放电性能,并用循环伏安曲线研究了这两种电池的阴极反应特性.结果显示:与Li/SOCl2电池相比,BCX电池的开路电压升高约300mV,放电初期,电池的放电电压提高了400~500mV.循环伏安曲线显示:Li/SOCl2电池在2.6 V出现了SOCl2还原峰,BCX电池在3.3 V和3.1 V分别出现了Cl2和Br2的还原峰,正极还原电位的提高使BCX电池的放电电压增高.  相似文献   

10.
中国MH/Ni电池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熙 《电池》2002,32(Z1):76-79
介绍了我国迄今MH/Ni电池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指出MH/Ni电池的发展方向在于开拓新市场--动力型电池和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高功率的电池.提出提高MH/Ni电池质量的核心在于电池的动态一致性.介绍了珠海太一电池公司的嵌渗法制备电极技术的关键是保证极片重量一致,重量分布一致,电极内部状态分布均匀,从而产品质量优异.并讨论了MH/Ni电池发展所具有的潜能.电池界的主要任务在于开发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遵守WTO的规则,不侵权.  相似文献   

11.
轻型化是武器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对作为军用电源的热电池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在保证比能量的前提下,热电池的尺寸越小越好。热电池薄膜组件能有效地缩小热电池体积,提高比能量,是热电池小型化设计的发展方向之一。综述了热电池薄膜组件主要的制备方法和应用现状,并对薄膜组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锂亚硫酰氯电池热控制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锂亚硫酰氯(Li/SOC12)电池的安全问题,对Li/SOCl2电池的发热机理进行分析,介绍了电池热物理参数测量的方式,介绍了电池的被动热控、热电制冷、热开关、对流式主动热控、相变热控等锂电池热控制方式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3.
锂离子蓄电池正极材料LiCo1/3Ni1/3Mn1/3O2的安全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LiCo1/3Ni1/3Mn1/3O2(L 333)作为正极材料,MCMB(中间相炭微球)作为负极材料,制成AA型锂离子蓄电池.对电池进行了热稳定性、过充、短路、穿钉等安全性测试.实验结果表明,L 333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优异的耐过充性,在短路和穿钉实验中也可以满足安全性的要求.L 333正极材料资源丰富、价格较低、高温和安全性能优良,是锂离子动力电池有优势的正极材料.  相似文献   

14.
VRLA蓄电池的热失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管雄俊 《蓄电池》2005,42(4):165-167
对VRLA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热失控的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验证了一些条件对发生热失控的影响大小。试验表明:高温下浮充电压过高是某些移动通信基站用VRLA蓄电池发生热失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兰伟 《电池工业》2010,15(6):323-326
简要介绍了使用ANSYS对热电池进行热模拟的流程,并针对具体的热电池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对比,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说明热模拟对电池热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了使用ANSYS对热电池进行热模拟的流程,并针对具体的热电池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对比,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说明热模拟对电池热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吕坤  赵平 《电池工业》2012,17(3):189-192
日益发展的现代化武器对热电池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热电池性能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阴极材料的发展.本文重点综述了几种主要的热电池阴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的热失控预警是其大规模推广应用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分析了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气机理,以硬壳磷酸铁锂电池模组和软包磷酸铁锂电池模组作为试验对象,分别由32块单体电池4并8串组成和72块软包单体电池6并12串组成,搭建与真实储能舱环境一致的试验平台。通过恒流过充的方式研究硬壳和软包磷酸铁锂电池模组过充至热失控的全过程,并采用可见光摄像头、气体探测器、红外监控系统进行全方位的产气在线监测。试验结果表明:磷酸铁锂电池过充至热失控燃烧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并不是突变的;硬壳磷酸铁锂电池和软包磷酸铁锂电池过充热失控特性存在差异,但产气类型及气体质量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各阶段反应现象与气体的质量浓度变化存在相互联系,可将H2、CO、CO2作为一级预警,HCl、HF作为二级预警,通过监测气体质量浓度变化,在过充的早期阶段做好应对措施,避免储能电池进一步热失控燃烧。研究结果可为磷酸铁锂储能电站的预警和消防提供有效的理论和试验支撑。  相似文献   

19.
兰伟  李立 《电池工业》2008,13(6):405-408
简要介绍了热电池研究工作中的几项新技术,包括电极制造新工艺一等离子喷涂、无损检测和热电池的计算机模拟3个方面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20.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1/3Co1/3Mn1/3)O2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1/3Co1/3Mn1/3)O2的研究现状.对该材料结构、合成方法、电化学性能及热力学稳定性的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对它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