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中国的赏石文化中,每一种传统名石,都有其各自的历史沿革,岭南传统名石要数英石和蜡石最为著名。蜡石得名较晚,最早出现在明代万历年间养生家高濂先生所著的《遵生八笺》中。  相似文献   

2.
正"西溪楼啖煨笋"为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西湖春季十二大赏心乐事之一,即"孤山月下探梅、八卦田赏菜花、宝石山看晓山、虎跑泉试新茶、苏堤观春柳、西溪楼啖煨笋、西冷桥玩落花、登东城望桑陌、三塔基看  相似文献   

3.
浣花叶笺     
孟晖 《缤纷家居》2011,(2):106-107
据朋友提供的消息,最近东京的设计大展上,展出了一种树叶形的信笺,是将绿纸裁成各种树叶的形状,可以在浅色的叶背一面上写信,然后以叶面向外的形式折成信封。这种花形信纸还取了个漂亮的专名叫"Leaf Letter(叶信)"。想来,出此创意的洋设计师没有读过明人高濂的《遵生八笺》,不知道自己只是在重复高濂玩过的把戏。  相似文献   

4.
明朝出现了专门记我野蔬的著作,自朱橚《救荒本草》的滥觞之作后,滑浩、王盘、周履靖、高濂、鲍山及姚可成等人都推出了野蔬谱作品。明代的野蔬谱作品,大都沿袭朱橚、滑浩的写作内容与风格,即采单行本出版,并以救饥为主要目的。唯独高濂,在他的“野蔬类”作品中,特别强调精致的烹调艺术,且将其编纳入他的家庭菜谱《饮馔服食笺》中,再整并入他的养生大作《雅尚斋尊生八笺》。目前尚无专门研究探讨高濂野蔬谱的著作,虽然对中国中世纪以后的药用植物本草的鉴定研究投入,仍不乏其人;这些学者最主要有罗桂环、Emil E.Bretschneider、G.A.Stuart、和Bemard E.Read等人。本研究主在综合比较高濂的野蔬谱与其它明代相关作品的关系,并藉由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明末社会的农业生产、工商发展、雅致风尚,来探讨这作品正式编纳入家庭菜谱的可能转变。  相似文献   

5.
朱华 《四川丝绸》2007,(4):49-49
关于“缂丝”的称谓。历来有所不同。宋代庄绰《鸡肋篇》以及明代张应的《文清秘藏》、曹昭的《格古要论》、高濂的《遵生八笺.燕间清赏》诸书均作“刻丝”,宋末元初周密的《齐东野语》与元末明初陶宗仪的《辍耕录》等书写为“克丝”,宋代洪皓的《松漠纪闻》、吴自牧的《梦梁录》等书又称“赳丝”。“缂”、“刻”、“克”、“赳”四字音同,字互假借,然而错杂生乱。又有似是而非之说。我们在此辨名正义。  相似文献   

6.
一首描绘葡萄酿酒的古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从张骞使西域(公元前119年),从大宛(现在的费尔干)带来了葡萄与葡萄酒,宫庭之间,开始种葡萄酿酒(史记大宛列传),比法国人早七、八百年但从古明以来,除了明代“本草纲目”、“遵生八盏,”(高濂著),对葡萄酒酿造法,稍有说明外,竟没有一篇描写葡萄酿酒全过程的记载,令人感到美中不足。  相似文献   

7.
古代养生理念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瑰宝,其中合理的养分对当代老年家居设计理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遵生八笺》、《老老恒言》为对象,从日常家具与起居用品、空间营造以及陈设艺术三个方面对古代养生家居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并分析总结出这两本专著的核心理念对当代老年家居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数典忘祖说豆豉(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豉的种类很多,隋唐时代有咸豉与淡豉之分。成品中含有食盐的叫咸豉,不含食盐的叫淡豉。元朝时又分为在豆豉中加入调味辅料的调味豆豉,和不加调味辅料的素豆豉两类。如元朝鲁元善《农桑衣食摘要》中的做豉法,明朝高濂《遵生八笺》中的“配盐瓜菽”、“酒豆豉方”等,现在贵州的麻辣豆豉均属此类。按豆豉中水分含量的高低,可分为于豆豉与水豆豉两种。于豆豉多产于南方,豉粒松散完整,油润光亮;水豆豉发酵时加水分较多,产品含水量较高,豉粒柔软粘连。按参与制曲主要微生物的不同,可分为米曲霉型、毛霉型、根霉型、细菌型四类。利用米曲霉酿造豆豉,是我国最早最常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刊中报     
一、饮馔服食 [明]高濂撰 辟谷住食方 食品大忌有八: 走死的马,饮杀的驴,胀死的牛。 红眼的羊,自死的猪,有弹的鳖。 怀胎的兔,无鳞的鱼。 古书云:皆不可食之,若食之,生百疾也。 作者:高濂,字深甫,号端南道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曾任鸿胪寺官,明万历时居杭州,《饮馔服食》  相似文献   

10.
《礼记》说:“菊有黄华。”古人早就认识到“久服黄华(菊花)令人长寿”的功用。据《太清草木方》曰:“九月九日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神农本草经》对菊花的药用记道:“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这种古老的重阳服菊花长寿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化为重阳食“菊花粥”。如《老老恒言》记载说:“煮粥,菊花去蒂晒干磨粉和入……菊花粥养肝血,悦颜色,清风眩,除热,解渴,明目。”《遵生八笺》中说:“菊苗粥清目宁心,甘菊新长嫩头丛生叶,摘来洗净,细切,入盐同米煮粥,食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勤劳的中国人就注意到花卉,并不断地研究、鉴定它的食性及药性,在烹饪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或作馅心,或作甜酱,或作香料,或入菜肴,或入粥品和面点,不一而足。从西周到战国早期面点馅料就涉及到了花卉。《吕氏春秋·本味篇》中有“菜之美者……寿本之华……具区之菁。” 汉人应邵、魏文帝曹丕,以及晋代高士葛洪,都对食菊有过精辟见解。《花里话》中记载说:“武则天,花朝日游园,令宫女采百合,和米捣碎蒸糕,以赐从臣。”可见唐时鲜花入馔已不是一件稀罕的事了。至宋代,林洪《山家清供》中曾收录了以梅花、莲花、菊花等做成的肴撰十多种。如“梅粥”、“莲粥”、“雪霞羹”、“广寒糕”、“金饭”、“茶蘼粥”等等。其入馔的方式亦是多样的。明代高《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中也收了  相似文献   

12.
烹文亦生香     
正袁枚是著烹文的大行家,其《随园食单》家喻户晓;苏轼著《菜饕赋》《老饕赋》《黄州寒食诗帖》《酒经》《猪肉颂》等,后世流传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豆腐、东坡鱼羹、东坡蜜酒等皆出自其手,也的确堪称一代美食家;文学家李渔撰《闲情偶寄》,独辟"饮馔部";崔禹锡著《食经》;曹寅编《居常饮馔录》;高濂书《饮馔服衣笺》;曹慈山留《养生随笔》。大到《本草纲目》,杂至《清稗类钞》《素食说略》,林林总总,自有一方洞天。  相似文献   

13.
十一宋朝谢景初谢景初(公元1019~1084年)字师厚,浙江富春人,庆历六年进士,屡迁益州路提点刑狱。曾在四川造纸,名谢公笺。《望江楼志》说:“然至今人知有薛涛笺而不知有谢公笺,则薛涛笺之精,非谢公笺所及也”。对古人所造纸,事过近千年,纸又无存,只好以名气大小来判断优劣。有些历史资料也说薛涛笺比谢公笺质量好,现在有人说谢公笺比薛涛笺还好,恐怕不合历史实际了。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 在绵延一千八百多年的中国造纸历史中,名纸竞出。其中,纸以人得名而闻于世的有“薛涛笺”和“谢公笺”。“薛涛笺”为中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四川成都营妓薛涛创制。“谢公笺”究竟何时何人在何地创制?却众说纷纭,最近有幸拜读台湾省著名造纸专家、台湾《浆与纸》月刊主编陈大川先生编著的《中国造纸术盛衰史》。书中说:“所云谢公者,富春谢司封,景初(可解释为景福之物,景福元年为公无892年)创笺样以便尺书,因以为名。”认定“谢公笺”是晚唐时期江南富春人氏谢司封在景福(唐昭宗李晔年号)初年创制的。进而,陈大川先  相似文献   

15.
入春以后,风成为春季的主气。风邪多从人体的皮毛而入,是六淫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常为寒、湿、燥、火、(热)等邪病的先导,故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 因此,春季里如果能有效地防止风邪引发的风寒、风热和风燥,就能使机体免受旧病或新疾的侵扰。我国古代医辑《千金方》中记载:“春时宜食粥”,且推荐了三个粥方,如能常食之,定可起到防病和保健的作用。 地黄粥 此方来源于《遵生八笺》。原料:鲜地黄5000克,白蜜,粳米,酥油各适量。制作时将新地黄洗净捣汁,每500克汁入白蜜120克,熬成膏状收贮,封好,每次用10克。将米约50克煮粥,粥熟,加入地黄膏1O克酥油少许。于每日早  相似文献   

16.
音乐     
正1.陈志朋《心在想念》他的声音曾带你跨越岁月、地域、年华和天地,他的声音曾在百老汇舞台上唱出激越与自信,他的声音曾在你心上刻上多少难以磨灭的印记,2012年他将声音幻为《心在想念》,带你走进他的世界,欣赏一个男人独自演出的音乐剧……睽违八年,大胆尝试八种各异曲风,带你玩乐于他的音乐世界,带来耳目一新的音乐飨宴,他是陈志朋。  相似文献   

17.
正谭笺明代纸名,又称谈笺、松江谭笺,误为潭笺。产于江苏省松江府(今上海市松江县)。《江南志.松江府》载:"谈笺有数种,惟玉版、王兰、镜面、宫笺为最"。明.陈眉公(1558-1639)题云:"吾乡谈仲和(生卒不详)笺,捣染有秘法。盖其祖侍郎谈彝(庵公)伦得之内府。其孙悟亭授之仲和者,也研妙精洁,在古密香、水翼之上。董元宰谓其润而绵,又下笔莹而不滑,能如人意之所致。"又,明.张应文(约1524-1585)  相似文献   

18.
<正>麦光纸宋代纸名。据《方舆胜览》称:"歙、绩溪界有地名龙须,出佳纸,有麦光、白滑、冰翼、凝霜之目。"明.王逢(生卒不详)《梧溪集》云:"忧君尚有疏,傥寄麦光笺。"安徽地区素以出产优质皮纸著称,而麦光纸者,大约是形容该纸纸面光滑,宛如麦秆一般坚挺,润笔自如。连二纸宋代纸名。《蜀笺谱》载:"凡纸皆有连二、连三、连四笺。又有青白笺,背青面白。有学士笺,长不满尺。小学士笺又半之。"此纸系由在竹帘的中央缝一根长形布条;捞纸时布条把全幅湿纸页分隔为两部分,成为相连的两张;干燥后  相似文献   

19.
金萍 《美食》2006,(4):24-25
曹聚仁,1900年生,浙江浦江人,我国现代名记、学家,晚年客居香港、澳门两地。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他几次衔命来往于北京和台北、港埠之间,充当国共两党秘密谈判的牵线人。近年来,曹氏遗《我的世界》、《鲁迅评传》、《坛五十年》等陆续在国内出版。  相似文献   

20.
正金花纸唐代纸名。当时制造的一种在色纸上加工饰有金片或金粉之纸,名曰金花纸(如饰银称为银花纸);又名冷金纸、洒金纸。唐.李肇(813-821年)《翰林志》云:"凡将相告身,用金花五色绫笺。"北宋.米芾(1051-1107年)《书史》云:"王羲之《玉润帖》是唐人冷金纸上双钩摹。"1973年在新疆出土阿斯塔那高昌时期(5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