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苏明 《山西建筑》2007,33(22):171-172
为了检验某钢管混凝土拱桥预应力效应,对其张拉全过程进行了监控,详细介绍了监控方法,并对其测试原理进行了阐述,将实测混凝土应变值与施工监控的理论值进行比较,以期达到监测预应力效应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若干基本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绍平 《特种结构》2001,18(3):17-20,33
本文简要介绍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在国内外的发展和应用.对管内壁的摩阻、预应力损失、管芯与保护层的应变和管芯裂缝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小浪底排沙洞是我国首例采用双圈环绕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的水工隧洞,本文对这一新型结构形式和特点进行了广简单介绍,并根据观测仪器所获得的大量实测数据。对不同阶段(预应力施加、回填灌浆和过水运行)混凝土衬砌和锚索中的有效预应力变化及混凝土徐变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实测资料表明,采用双圈环绕无粘结预应力技术,可实现理想的预应力效果和均匀的环向应力分布。围岩开挖的质量对环向预应力分布的均匀性具有重要影响;对预应力施加需时较长的实际结构,混凝土的徐变应变在观测仪器的总应变变化中占有不容忽视的比例,其大小与预压应力和持荷时间成线性关系,可按ε。=α∑σti进行计算。过水运行阶段的实测数据表明,该工程混凝土衬砌中所建立的预压应力足以抵抗最高设计运行水位下的内水压力而实现不裂不渗。  相似文献   

4.
土木工程学报1981年第1期丁大钧和金芷生同志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刚度和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一文在提要中指出:“对相当于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在弯矩M_1作用下,建立ψ_1公式所引用的ε_(y1)——ε_(y1)平行性关系和受压边缘混凝土平均应变综合系数ζ_1,给出了简单的数学论证。这也相当于论证了规范公式ψ所根据的ε_g——ε_g平行性关系和系数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参加“1986年国际混凝土博览会”之后,参观了美国几家混凝土制品厂。现将这几家工厂的生产情况简介如下。一、联合混凝土管厂联合混凝土管厂是美国管子与基础公司的一个分公司——联合混凝土管分公司,生产混凝土管与钢管已有70年的历史。该厂不仅能生产亦能设计各种规格的混凝土管和钢管及其生产设备,还能承担工程和技术咨询、服务及技术培训。其主要产品是带钢筒配预应力螺旋筋、不配纵向预应力筋及不带钢筒的预应力混凝土管,非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和异形管件。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利用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监测预应力混凝土中预应力钢绞线应力、应变状态的新方法。通过在钢绞线表面布设分布式传感光纤,并安装在预应力混凝土的波纹管内,与同一波纹管中的其他钢绞线同时受拉变形,对预应力钢绞线应变进行分布式测量,从而实现预应力混凝土中预应力钢绞线的分布式应力监测。该技术在某高架桥预应力混凝土横梁中成功应用,揭示了预应力钢绞线应力衰减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高应变法检测和低应变法检测是两种常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检测的方法,都能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完整性进行检测。本文结合了两种方法,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完整性检测进行研究,分析两种检测方法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完整性检测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两种检测方法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完整性检测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二阶段受力”对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桁架叠合板整体受力性能的影响及该新型叠合板沿预应力方向的工作性能,进行了3组共6块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桁架叠合板静力试验,通过对比得到不同受力状态叠合板的跨中挠度、开裂荷载、裂缝分布、预应力筋及混凝土的应变等.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桁架叠合板预制底板与叠合层混凝土协同工作性能良好,叠合板在加载过程中经历了弹性和弹塑性两个阶段,“二阶段受力”效应减小了叠合板开裂荷载,增大了最大裂缝宽度.经理论分析可知,叠合板弹性阶段刚度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且偏于安全,开裂后刚度按《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3362-2018)计算与实测值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9.
二次受力下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承载力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贴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构件是一种简单且有效的加固方式.对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的全过程做了理论分析,根据应力—应变关系及变形协调原理,分析了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各个阶段的承载力计算,并计算了在二次受力时的抗弯承载力,各阶段理论分析计算值与试验值基本吻合,可为实际工程的加固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依据混凝土普通砖砌体的抗压试验,对其砌体结构的整体变形进行分析,对混凝土普通砖砌体的应力-应变曲线、试件破坏过程及破坏特征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适用于混凝土普通砖砌体受压应力-应变曲线的表达式为:σ/fm=6.4(ε/ε0)-5.4(ε/ε0)1.14,为混凝土普通砖砌体替代实心黏土砖的推广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详细介绍上海裕年国际商务大厦工程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叠层桁架转换结构的施工工艺流程、预应力筋制作和定位、预应力筋分批张拉等施工技术.对预应力张拉过程中叠层转换桁架弦杆及与其相连柱的柱端各控制截面钢筋应力、弦杆和斜腹杆混凝土应变、下弦杆所在楼板混凝土应变以及转换桁架竖向变形等进行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结合某石油化工研究院建设项目中的27 m跨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探讨了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施工监测与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预应力筋张拉过程中的关键点进行了应变数据采集,并与有限元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可为大跨度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施工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环向预应力FRP能够对核心混凝土提供主动约束,避免FRP的应力滞后问题,增强约束效果。在设计时若采用非预应力FRP约束混凝土的计算模型和应力应变关系模型,将会造成很大的误差。引入与环向预应力大小有关的初始约束应力和有效约束应力,并依据已有的试验数据和有限元模拟,提出了环向预应力FRP约束混凝土圆柱的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极限应力和极限应变的计算模型;分析了环向预应力FRP约束混凝土圆柱的初始弹模,借鉴已有的FRP约束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提出了环向预应力FRP约束混凝土圆柱的三线性应力应变关系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4.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刚度和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给出在长、短期使用荷载作用下出现和不出现裂缝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刚度计算方法。建议的刚度计算公式与现行规范公式有相同的形式,并且与之有连续性。其结果与试验值比较符合程度尚好。对出现裂缝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还给出按统计确定的可能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在实用上具有足够的保证率。此外,对相当于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在弯矩M_1作用下,建立ψ_1公式所引用的ε_?-ε_?平行性关系和受压边缘混凝土平均应变综合系数ζ_1,给出了简单的数学论证,这也相当于论证了规范公式ψ所根据的ε_g-ε_g平行性关系和系数ζ。  相似文献   

15.
为验证大口径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顶管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探究其施工过程中的力学行为特性,对顶管轴向顶进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通过直线顶进、偏角顶进等数个工况的顶进模拟试验,得到了管材各结构层的应力、应变及相互作用等力学特性。试验结果显示,在直线顶进和偏角顶进的情况下,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都具有较好的结构性能。  相似文献   

16.
李文洲 《施工技术》2012,41(5):95-99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桩型。由于该桩型在地基加固、施工工期、工程造价及环保等方面与传统地基处理方法相比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因此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注浆后的应力应变特性研究很少,理论的滞后制约了该技术的推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足尺试验对静压预应力管桩桩底注浆后桩身承载力特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城市供水能力不足与供水安全保障脆弱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城市的发展,为实现特大山地城市供水组团与水库资源间互联互通需修建大量引水隧洞,而在岩质地层引水隧洞顶管法施工中预应力混凝土管节(JPCCP)抗裂问题一直是施工及运营管理极切关注的重点。本文采用现场顶进原型试验方法开展了预应力混凝土管节在轴向顶力作用下内外层混凝土应变、内外表面混凝土应变及混凝土管节裂缝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JPCCP管节在轴向加载过程中,内外层应力分布形式一致,但外层应力远大于内层,受偏心加载影响,管节应力在纵向传递中均出现偏心方向变化;(2)管节端口内侧混凝土是最薄弱区域,加载到顶力设计荷载的2/3左右时,在端口附近开始出现裂缝,且随着荷载增加沿环向发展,最终接近贯通;(3)推导了轴向荷载作用时JPCCP管承载特性计算公式,并与试验进行了对比验证,为类似结构的计算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对国家会展中心大空间展厅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长期的健康监测。通过在结构中埋设应变-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结构中混凝土的应变和温度,通过埋设穿心式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预应力筋束的锚下有效预压力,锚下预压力在施工时即进行监测,混凝土的应变和温度在1层结构施工初步完成且监测系统安装调试完成后进行测读,均持续监测至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2.5年。结构健康监测为了解国家会展中心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工作状态提供了实测数据支撑,对于确保施工阶段及使用阶段结构的安全、适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且混凝土应变、温度、预应力束锚下有效压力的实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对工程实践与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用有限元计算预应力混凝土梁时 ,不能直接给出预应力 ,只能通过加初始应变来输入预应力。给出了有效预应力与初始应变的换算关系 ,并对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LGOR计算出的结果和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证明给出的换算关系式是精确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20.
缓粘结预应力技术是在有粘结预应力技术和无粘结预应力技术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预应力技术。为了掌握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对3根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了静载试验,并与1根有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对比,试验过程中详细记录了试验梁混凝土应变、非预应力筋应变、缓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增长、挠度以及裂缝开展情况,分析了预应力强度比、普通钢筋配筋率的影响,将有粘结和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与有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相近,甚至略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