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以生态经济学的生态足迹理论为依据,通过计算1990—2007年山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万元GDP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赤字,分析了山西省18年来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以及各类土地的生态足迹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经济发展质量得到了提升,但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化石能源用地需求增加迅速;耕地、林地、建筑用地均出现生态盈余,草地和水域呈生态赤字。  相似文献   

2.
周龙 《资源与产业》2009,11(5):9-12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了耀州区1949-2007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运用SPSS软件对耀州区未来生态趋势做出预测。耀州区人均生态足迹从1949年的0.262 hm2增长到2007年的1.632 hm2,年均增长率11.73%;1983-1995年,人均生态足迹增长速度最快,增长率为58.28%,增长量为0.876 hm2,是解放初期人均生态足迹的3倍之多;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949年的0.551 hm2缓慢上升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1.274 hm2,年均增长19.19%,之后开始逐渐下降至2007年的0.912hm2。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差距不断拉大,致使20世纪90年代初生态盈余开始消失,1993年左右出现生态赤字,表明此时耀州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已经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通过建立预测模型,得出202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6136 hm2和0.6437 hm2,生态赤字达到1.9699 hm2,说明未来如果不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生态赤字将不断攀升,生态压力将急剧增大。  相似文献   

3.
杨全海 《中国矿业》2007,16(7):58-60
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从提高城市生态意识、转型生态产业、保持生态健康、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管理、建设生态文化等方面,有效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虞听  周轶晗  陈天依  徐可  胡业翠 《中州煤炭》2021,(3):39-43,58
保障生态安全是提升区域生态安全水平、充分发挥生态功能以及满足人对绿色空间需求的基础。以广西河池为例,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识别选取生态源地,参考高程、土地利用覆被等阻力因子构建生态阻力面;通过生态源地和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分析区域生态安全现状,得出以下结论:河池市生态源地总面积为1 347.68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4.05%,主要分布于河池市的西部和中部,打狗江、刁江、红水河等重要水系沿岸,基本涵盖了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地,识别结果比较合理。生态廊道总长度为698.34 km,为城乡总体空间格局发挥生态屏障作用。研究综合考虑了生态安全保障中生态过程的重要性,为河池市融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参考,对其他地区生态安全分析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资源的消费和废弃物的吸纳可以追溯到所需要的土地面积这一观点出发,认为可以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分析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占用,结合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式和途径,建立了由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足迹、矿产资源开发综合生态足迹、矿产资源开发消费生态足迹、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灾害生态足迹和矿产资源开发污染生态足迹等概念体系,并列出了相应清单。在统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计算了山西省2000~2005年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占用。计算结果表明,环境污染生态足迹最大,其次是资源消耗的消费生态足迹。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生态经济学的生态足迹理论为依据,通过计算1990-2007年山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万元GDP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赤字,分析了山西省18年来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以及各类土地的生态足迹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经济发展质量得到了提升,但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化石能源用地需求增加迅速;耕地、林地、建筑用地均出现生态盈余,草地和水域呈生态赤字。  相似文献   

7.
在生态安全背景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本文选取长春市九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电路理论确定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夹点,从而构建九台区生态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九台区生态源地共829.93 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4.62%,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和水域;(2)九台区生态廊道共34条,呈辐射状分布在生态源地之间,主要分布在九台区中部和东北部;生态夹点8个,零散分布在九台区南部、西南部和东北部,维护生态源地之间的连通性。对九台区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夹点分类保护和修复,重点保护九台区生态源地,实施严格监管,使其更好地发挥生态功能;将生态廊道和生态夹点划入国土空间规划的生态控制区,在对生态环境不产生破坏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开发建设活动。本文研究结果对于九台区提出更具前瞻性的生态设计规划、城镇空间发展预景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优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科学实施矿山生态修复,促进矿山生态修复产业化发展,采用制度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系统梳理了矿山生态修复与矿山土地复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历史沿革,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矿山生态修复的优秀案例。在此基础上运用SWOT模型,分析了矿山生态修复与多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以便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优势、克服不足。最后根据生态敏感性、区位条件、资金保障等影响因素提出了“矿山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矿山生态修复+生态农业、矿山生态修复+生态旅游、矿山生态修复+文化教育、矿山生态修复+健康养老、矿山生态修复+房地产开发”六种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依据矿山生态足迹定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建立了生态成本分配模型,将生态成本分摊到某露天矿的开采成本中,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将外生成本内生化进行最终境界的设计,进行境界优化迭代,得到考虑生态成本下的最终境界,并分析了生态成本对最终境界的影响。优化结果表明:考虑生态成本下圈定的矿山最终境界缩小了11.29%;开采出的矿岩量较未考虑生态成本下圈定的最终境界的矿岩量少,矿石量减少15.38%,岩石量减少了30.45%;将矿山生态成本内生化圈定的境界得到的净利润,比未考虑生态成本圈定的境界,并以该境界核算出对应的生态成本进而得到的矿山综合利润多出了13.46%,生态成本内生化对最终境界优化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周伟  沈镭  钟帅 《资源与产业》2021,23(4):94-104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自然资源政策制定与管理实践的迫切需求。本文根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求界定了生态产品的概念内涵,构建了生态产品价值的系统边界。在边界内从生态系统、生态产品价值构成、生态产品核算、权衡等方面论述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本文还利用生命周期规律构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系统,包括生态系统、生态产品、核算、权衡、生产、交易、消费等单元过程。在对生态系统及生态产品进行实践分析基础上,总结了生产、交易、消费三个关键环节的可选路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选择的实质是界定不同交易方式,并将各生产阶段产出的生态产品转化为消费阶段的消费品。生产阶段的核心是生产要素的输入者和输入方式,消费阶段重点是支付者,而支付者与生态产品的消费类型相关。参考路径开展不同生态系统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流程分析与总结,对于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