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MODIS科学组L3级产品,详细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NDVI和Albedo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该产品具备相当高的精度,基本反映了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和地表反照率的变化规律,并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吻合较好;②MODIS地表反照率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具有一定的适用性;③黄河三角洲地区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耕作的季节性更替对NDVI的年内变化影响显著;④黄河三角洲地区的Albedo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但其变化规律要比NDVI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2.
靳春燕  贾德彬  戴鑫  丁磊 《人民黄河》2013,(1):88-90,93
根据锡林郭勒盟1998—2007年NDVI数据集和18个气象站点的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研究区草地植被NDVI值的年际、年内变化特征和不同季节NDVI值的变化特征,以及NDVI值与气温、降水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植被NDVI值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整体呈下降趋势;春季、夏季和秋季草地植被NDVI值均处于下降过程中,下降趋势由小到大依次为秋季、春季、夏季;气温对植被覆盖状况的影响作用不显著,降水对植被覆盖状况的影响作用显著;植被的生长不仅受当月气象因子的影响,而且受上月气象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黄河河潼区间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河潼(河口镇—潼关)区间为研究区,采用1982—2015年第三代GIMMS NDVI数据集为研究数据,利用最大值合成方法获取月数据,并将其分为7个时间段,对研究区生长季5—9月NDVI变化进行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并利用研究区内23个气象站数据分析了降水量与气温对NDVI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时间上,1982—2015年5—9月NDVI变化呈显著增大趋势(显著性水平P0.01),7—8月NDVI增长较快;在空间上,泾河、无定河、北洛河、窟野河、皇甫川和浑河流域NDVI逐渐增大,其中无定河流域NDVI增大趋势最为明显;降水量与气温对NDVI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滞后时间为一个月时,NDVI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最大(r=0.50),且成正相关关系;NDVI与气温的相关性较差,时滞尺度大多为3个月。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开发区水资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开发区的农牧渔业开发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水资源,作者经过实地察勘,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对开发区内的地下水、地表水、客水(包括黄河和其他河流)等水资源现状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开发区内各种水资源占当地水资源总量的比例分别为:地下水3.1%,当地地表水4.3%,内河客水3.5%,黄河水89.1%,可见黄河水在开发区水资源总量中占主导地位。另外,本文还对开发区2000、2010  相似文献   

5.
冯仕远  李庆国  郭阳  郑帅 《人民珠江》2020,41(6):111-116
为揭示酒泉肃州地区年气温、降雨变化趋势及规律,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R/S分析以及小波分析方法,对研究区1951—2018年气温、降雨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明显,气温上升倾向率约为0.229℃/(10a),年平均气温突变点位于1997年左右,1999年后增温趋势更为显著,结合R/S分析,Hurst指数为0.958,预测肃州地区未来气温仍将处于上升状态,且持续性较强;研究区年降雨量2000年前波动剧烈,2000年后波动上升,降雨上升倾向率为2.96 mm/(10a),年降雨量突变发生在2005年后,突变区间年降雨量振荡变化较为明显,R/S分析Hurst指数为0.557 8,未来年降雨量仍将处于上升状态;连续小波表示年降雨气温均有时段周期性,交叉小波与小波相干谱表明年气温、降雨变化具有一定相关性且存在一定时段的共振周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降水事件强度和频率呈显著增加趋势,强降水引起的洪涝灾害不仅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还对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破坏。2020年安徽省遭受持续时间长和降雨量大的特强梅雨降水过程,造成安徽省受灾严重。【方法】利用气象站点观测降水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探究安徽省极端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和典型小时尺度降水过程,分析其与气候因子的遥相关关系。【结果】结果显示:1960—2020年安徽省6月和7月平均PRCPTOT变化率为9.0 mm/10 a和8.0 mm/10 a。2020年梅雨期影响范围最大的四次降水事件,累计雨量超过100 mm的气象站数占比达34%以上。相比1998年和2016年,2020年安徽省6—7月平均PRCPTOT为900.56 mm,是1960年以来最大值,是1998年和2016年的1.9倍和1.5倍;降雨强度(25.37 mm/d)为2016年的1.2倍、1998年的1.1倍,是历史均值的1.4倍。【结论】研究结果表明:(1)安徽省主汛期极端降水显著增加,且主要中心位于长江以南。极端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日数均增加。2020年强降水主要分布在长江河谷和...  相似文献   

7.
周厚芳 《人民长江》2012,43(13):56-60
为分析过去10余年长江源区保护治理的效果,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EOS/MODIS的NDVI),依据地貌、气候、土壤和植被类型等影响植被生长发育的几个主导因素,对金沙江石鼓以上流域近10 a来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NDVI均值为0.51,总体上呈略增大的趋势。NDVI均值增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低植被覆盖地区,高植被覆盖区变化不大;从高程上看,4 000 m以下地区NDVI值较大且历年变化不大,而4 000 m以上地区NDVI值较小且呈略增大的趋势;从气候和植被类型看,森林植被气候区NDVI均值较大但历年变化不大,草原植被气候区NDVI均值较小,但呈增大的趋势;从土壤类型分布看,森林土壤的NDVI均值较大但无增减性变化趋势,草甸、草原土NDVI均值较低但呈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利用年度NDVI数据,结合气候、地形地貌、植被和土壤类型以及社会经济指标,辅以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2000—2015年珠江流域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5年珠江流域NDVI在年际变化上呈现阶段式增长,总体年均增速为0.005 3,中高和高植被覆盖区二者在时空变化上存在互补对应性,中高植被覆盖度极大地转变为高植被覆盖度,平均植被覆盖呈明显改善趋势;(2)人为因素对珠江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大于自然因素,夜间灯光强度所反映的地区人类活动强度是影响植被变化最主要的因素,地貌类型因子是影响流域植被覆盖的主要自然因子,年尺度上,流域植被覆盖的变化与气象因子相关性较小;(3)自然因子与经济社会因子的交互主要为双因子增强,地貌类型与夜间灯光强度的双因子增强作用对q值的贡献达到了58.9%,在非线性增强交互作用中,主要为自然因子之间的交互。通过分析研究区内适合植被生长的各自然因子的范围或类型,为进一步促进珠江流域水土保持及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以黄河三角洲生境分布为基础,选取一系列景观格局指数,利用Fragstats进行计算,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黄河三角洲地区1992—2001年丹顶鹤生境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得出:适宜丹顶鹤栖息的生境总面积变化不大,但最适宜生境退化严重,生境破碎化程度提高,丹顶鹤栖息生境质量呈整体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条件[HJ1.8mm]下黑龙江省覆被变化特征,基于1982—2015年GIMMS(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 NDVI3g(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3rd generation)数据,利用趋势分析、Hurst指数法和相关性分析法,分析黑龙江省近34年的植被指数时空变化规律和未来趋势,[JP2]同时结合省内34个气象站点数据,分析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与气温、降水及蒸散量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3种植被覆盖类型的NDVI均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林地和草地NDVI增速为0.004/10 a,农田NDVI增速为0.002/10 a;植被覆盖的整体变化先升高后降低,其中最大值出现在2014年,最小值出现在1984年;全省植被覆盖空间格局呈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以“大兴安岭—伊春—鹤岗—佳木斯—双鸭山”为界限,西南地区植被覆盖较为丰富,而东北部地区植被覆盖较少;全省植被变化的同向特征强于反向特征,持续性区域和反持续性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97.65%和2.35%;植被覆盖变化与气温相关性高于降水,蒸散与植被指数的相关性在年均和生长季差异性较显著,气温是影响生长季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寒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12.
黄河近百年径流量变化分析与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水资源的变化对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缺水态势是黄河当前与未来的最大挑战。基于黄河干流兰州、头道拐、花园口和利津4个典型水文站1950—2017年近70 a的实测径流数据,分析了黄河干流年径流量变化特征。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黄河干流各水文站年径流量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且下降速率呈现累积效应;20世纪60年代是百年来黄河径流量最大的时期,而90年代后径流量减少显著;4个水文站实测径流量在1985/1986年发生突变,变化期相较于基准期年径流量显著下降,且下降幅度从上游至下游递增。实测资料分析结果只反映黄河径流变化是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含土地利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如何区分它们的影响比例是尚待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美丽中国建设,黄河不可或缺。建议以促进流域水-生态-经济协同发展为目标,梳理黄河流域水-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水-能源-粮食之间的复杂关联,尽快提出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经济协同发展方案。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91年以来东江三角洲区域内樊屋、石龙(二)、大盛和泗盛围4站近30 a实测潮位资料及东江干流博罗(二)站近10 a极值流量数据,通过计算分析各站在相应年份高高潮、高低潮、平均高低潮和涨落潮潮差、历时等潮汐特征值的变化规律以及樊屋、石龙(二)、大盛、泗盛围4站潮汐变化与上游博罗(二)站极值流量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4.
以黄河三角洲典型县域垦利县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利用GIS技术研究了2007—2016年土壤盐分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2007—2016年土壤盐渍化具有强烈的变异特点,10 a间不同盐渍化程度的土地面积变化明显;非盐渍化土壤面积变动轻微,中度和重度盐渍化土壤面积降低了39.27%,轻度盐渍化土壤面积增加了10.03%,盐土面积也显著增加;盐渍化程度明显减轻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垦利县中部和东南部,盐渍化程度明显加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垦利县西南、中南和东部区域;盐渍化程度变动与近年来秸秆还田、海水浸润、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等有很大关系,可以根据土壤的水盐状况来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有效、合理利用盐渍化土地。  相似文献   

15.
近50a黄河三角洲潜在蒸发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兰兰  刘健 《人民黄河》2012,34(12):46-48
以黄河三角洲地区5个气象站1961—2008年逐日实测数据为基础,利用彭曼-蒙特斯公式估算黄河三角洲地区潜在蒸发量,并选用统计分析、MK非参数检验和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近50 a来黄河三角洲地区潜在蒸发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黄河三角洲地区潜在蒸发量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15.9 mm/10 a,并在1984年左右发生突变,之后下降速度明显;从空间分布看,潜在蒸发量从东部沿海逐步向西部内陆递减,而突变前后的蒸发减少量由东北地区向西南地区逐步增大。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呼吸及其环境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黄河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动态模拟提供参数,进而为河口湿地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A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柽柳、芦苇、碱蓬3种典型植物群落的土壤呼吸速率进行监测,同时测定了湿度、温度等,分析了3种群落的土壤呼吸日变化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碱蓬、柽柳、芦苇3种植物群落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曲线都呈单峰形式,且峰值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都在14:00左右达到最大,最小值都出现在6:00左右。单因子回归分析表明,各环境因子与土壤呼吸速率间的关系均可用二次多项式模型来拟合。柽柳群落土壤呼吸速率主要受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碱蓬群落土壤呼吸速率受大气温度的影响较湿度的影响大,而大气温湿度和土壤温湿度对芦苇群落土壤呼吸速率均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人民黄河》2016,(12):31-34
黄河流域水力资源十分丰富,人民治理黄河以来,在治理开发与保护黄河的同时,大力开发水能资源,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截至2015年,黄河流域建设水电站568座,装机容量22 081.6 MW,累计发电量11 863.8亿kW·h,采用影子电价法计算,黄河流域累计产生水力发电经济效益7 486.5亿元。黄河流域水电开发减少标准煤耗3.9亿t,减排CO_2约10.7亿t;黄河干流大中型水电站的巨大调峰作用不仅是华北、西北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而且为西北丰富的光电、风电资源有效利用提供了条件;此外,黄河流域水电开发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偏远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民黄河》2016,(12):99-102
采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2006—2015年的数据,对黄河流域近10 a地表水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质总体呈好转趋势,水污染防治主要减排指标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年平均值均呈显著下降趋势;黄河干流水质一直保持优良,主要支流由重度污染转为轻度污染;沿黄各省(区)除了甘肃和内蒙古的化学需氧量有所升高外,其余各省(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年均浓度值均呈波动下降趋势;污染物排放量的逐年递减和地表水资源量的增加是黄河流域近10 a地表水质改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流域,中游地区,地势平缓,水源充足,并建有多座水库,是西部粮食和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该流域的降水格局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现以黑河流域及周边地区15个气象站点1961年-201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和国家1∶25万的DEM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黑河流域平原地区和山丘地区的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平原地区降水较少而山区降水相对较多,整体呈降水增加趋势且山区所占比例较大;(2)山区和平原地区的降水质心均向西南偏移,且山区偏移明显;(3)全流域上分布较广的0~100mm降水带在萎缩,相反分布稀少300mm以上降水带在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