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生产出符合车辆构件用材性能要求的7003-T5铝合金挤压材,试验研究了7003-T5铝合金挤压材在线淬火不同冷却方式(空冷、风冷、水雾冷)及不同时效制度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冷却方式对该合金挤压材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而时效制度则影响较大。采用双级人工时效制度105℃5 h+155℃6 h处理,可得到综合性能优良的挤压材。  相似文献   

2.
业已知道,在等温挤压条件下,可保证挤压制品在全长的组织和机械性能不变和稳定,而且有可能使硬铝型合金制品直接在挤压机台上淬火得到工业应用。为了实现等温挤压条件,可采用下列几种方法:对铸锭进行梯度加热、采用水冷模、控制挤压速度制度等。本文提出了挤压棒材和管材的速度制度,该制度可保证金属在模子出口处和制品全长上的温度不变。确定等温挤压的速度制  相似文献   

3.
2A70铝合金挤压型材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2A70铝合金挤压裂型材生产工艺的研究情况。论述了2A70铝合金成分的控制范围、配料要求、熔铸工艺和挤压模具设计制造及修理技术,铸棒的均匀退火加热制度,挤压温度-速度、淬火、时效工艺参数的制定。通过对不同成分的2A70铝合金成分进行熔铸试验,在不同工艺制度下对2A70铝合金铸棒进行挤压试验,对2A70铝合金挤压型材进行不同工艺制度下的时效处理,最终研究出用于我厂生产的工艺制度。结果表明,采用此种工艺制度生产出了材料强度高、耐热性能好,用于生产现场后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L型断面铝合金型材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模孔位置、工作带尺寸等因素对挤压过程金属流动行为的影响,设计了有效平衡金属流动速度的不等长工作带结构尺寸,获得了挤压型材合理的固溶及时效处理制度,对比分析了挤压态和时效态挤压型材的晶间腐蚀行为。  相似文献   

5.
挤压后交叉轧制的镁合金薄板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退火制度对挤压后交叉轧制的镁合金薄板组织结构影响。结果表明:挤压+交叉热轧组织是由混晶组织还是由含有板条状组织组成,主要取决于挤压板的组织;在温度大于350℃,保温时间大于60min的退火制度下少数的粗大等轴晶作为异常长大时的“核心”,吞噬周围小晶粒,使混晶组织转变成粗大等轴晶组织,即挤压组织的“遗传性”;挤压薄板或板坯时挤压比、温度、挤压速度等因素是镁合金获得均匀等轴晶组织、避免出现混晶组织及板条状组织的保证;最佳退火制度:保温温度250~300℃.保温时间20~30min。此时合金由分布均匀、细小等轴晶组成,具有最佳温拉深成形性能。  相似文献   

6.
从6063-T6挤压导电轨型材力学性能和电导率不达标的问题入手,分析了其不合格的原因,通过对型材的化学成分、挤压工艺及时效制度的调整,解决了电导率不达标的问题,满足了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采用力学性能和电导率测定及剥落腐蚀、透射电镜组织观察等方法,研究了Al-5.8Zn-2.0Mg-2.0Cu合金挤压材固溶处理制度对最终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固溶处理基础上增加高温固溶处理的多级固溶处理制度,可以提高挤压材的力学性能,电导率有所降低,剥落腐蚀性能和纤维状分布的组织变化不大;此外,该合金挤压材中除分布有ZrAl3弥散质点外,还有较粗大的S相存在。  相似文献   

8.
邓子玉  王传辉  张金标 《热加工工艺》2012,41(5):99-101,104
利用三维建模软件UG建立棒材多模孔立式挤压模型,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DEFORM-3D进行黄铜棒多模孔挤压过程的数值模拟,使用材料库中建立的应力应变本构方程,建立多组挤压速度制度,进行挤压工艺模拟,分析挤压过程中挤压速度对挤压过程中金属流动、应力、应变、挤压力、破坏倾向等方面的影响及其机理,找出挤压速度对挤压参数、金属组织性能等方面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9.
通过金相分析、拉伸等测试方法研究了不同均匀化退火冷却方式对挤压型材粗晶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6005A铝合金经570℃保温7 h、先空冷至300℃,然后水冷的均匀化退火制度处理后,6005A铝合金挤压型材的力学性能及粗晶大小最佳。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为了保证规定的温度一速度制度,挤压速度的自动调节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地推广。但是直到目前为上,在调节允许误差方面,对调节器还没有提出多少明确而有根据的要求。众所周知,在挤压过程中影响制件的温度有下列主要因素:挤压速度、挤压系数、铸锭开始温度、挤压筒温度。考虑到挤压筒的热交换,挤压过程中任何时刻的温度均可按下式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