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研究川贝母的挥发性化学成分.川贝母样品经水蒸气蒸馏得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一质谱法进行分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出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分离出39个峰,已鉴定了14个化合物,占其挥发油总相对含量的81.92%.已鉴定的化合物主要包括1-十八烯(16.38%),1-十二烯(15.09%),十六烷基一环氧乙烷(11.38%),棕榈醇(10.65%),花生醇(7.95%),9-十八炔酸甲酯(6.94%),n-十六酸(5.41%).  相似文献   

2.
野生藿香花萼中挥发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首次提取野生藿香花萼中的挥发油,分析其挥发油的组分,探讨其生物活性,为开发这一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从藿香花萼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组分进行分离和鉴定,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对藿香花萼挥发油进行抗氧化实验.结果:从藿香花萼挥发油中鉴定出59个组分,占全油的93.99%,藿香花萼挥发油有抗氧化活性.结论:藿香花萼挥发油中含量较高的组分是3,7,11,15-四甲基-1,6,10,14-十六碳四烯-3-醇(13.86%),棕榈酸(6.36%),2,4,6-三甲基-1,3,6-庚三烯(4.88%),油酸(4.58%),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4.37%)等,藿香花萼挥发油对·OH有明显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有机溶剂提取、TLC分离及GC-MS对食源性致病菌中常见的4个属9种19株病原菌的全细胞脂肪酸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沙门氏菌属、埃希氏菌属、弧菌属和志贺氏菌属全细胞脂肪酸组分都含有十四烷酸、十六烷酸和十八碳烯酸,这三种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90%左右,含量最高的是十六烷酸,含量在40%以上,其次是十八碳烯酸,含量在30%左右.脂肪酸组成在属间差异显著.大肠杆菌O157不含有十三烷酸和十五烷酸,副溶血弧菌不含有十二烷酸和十三烷酸,志贺氏菌含有特异性的环戊烷十三烷酸.这些特征可作为各个属分类鉴定的依据.模式菌株和地方菌株在含有双键的脂肪酸上,双键的位置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通过这些差异可以鉴定模式菌株与地方菌株.  相似文献   

4.
分析宁夏产芜菁块根及茎叶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指导公众科学合理的利用天然药食两用的食品。采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芜菁块根及茎叶中的挥发油,利用保留指数结合GC-MS谱库检索的方法,鉴定芜菁块根及茎叶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芜菁块根中挥发油分离出48个组分,MS结合保留指数鉴定了其中45个组分,其中含量较多的为十八碳烷(5.33%)、n-棕榈酸(5.29%)、2,3-丁烷二醇二醋酸(5.21%)、乙酸丁酯(4.39%);茎叶中分离出35个组分,鉴定了31个组分,含量较多的为α-水芹烯(7.63%),2,2-甲基丙酰胺(6.80%),3-乙酰基-2-丁酮(6.58%),乙酸丁酯(6.04%)。芜菁挥发性成分中含有较多的功效成分,为进一步开发宁夏芜菁提供理论依据。保留指数结合GC-MS法对芜菁挥发性成份分析,可明显提高其鉴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陕北宜川(壶口)大红袍花椒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利平  李占杰 《食品科学》2003,24(12):99-100
利用GC-MS技术对陕北宜川大红袍花椒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大红袍花椒挥发油中分离出49个组分,鉴定出36种成分,主要成分和含量是9-烯-十八碳酸乙酯含量8.33%,棕榈酸乙酯含量7.20%,α-松油醇含量7.09%,芳樟醇含量7.03%,桉树脑含量6.06%。  相似文献   

6.
武陵青花椒壳挥发油成分及脂肪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武陵青花椒壳中的挥发油成分,提取率分别为6.4%和8.5%。再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两种方法均鉴定出43种化合物,其中水蒸气蒸馏法以β-芳樟醇(66.91%)、反式-橙花叔醇(6.28%)、D-柠檬烯(5.24%)、4-萜烯醇(2.6%)为主,同时蒸馏萃取法以β-芳樟醇(64.32%)、D-柠檬烯(5.97%)、反式-橙花叔醇(4.17%)、反式-9-十八烯酸(3.09%)为主。同时对挥发油进行甲酯化,然后用GC-MS对挥发油中含有的脂肪酸进行了分析,共分离鉴定出6种脂肪酸。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的挥发油的组成及含量存在差异,挥发油中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水蒸气蒸馏法对无极性和弱极性的萜烯和萜醇类化合物提取效果较好,而同时蒸馏萃取法适于各种极性化合物,对极性稍强的脂肪酸和酯类有较好的提取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凤眼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本文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从凤眼草中提取挥发油,并用GC-MS法采用最佳分析条件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通过研究,鉴定出42种化合物,其峰面积相对含量约占挥发油总量的92.91%。凤眼草挥发油的主要组分为邻苯二甲酸异丁辛酯(7.05%),棕榈酸(8.74%),(Z,Z)-9,12-十八碳二烯酸(20.47%),(Z)-9,17-十八碳二烯醛(15.14%),22,23-二氢豆甾醇(14.09%),3,5,6,7,8,8a-六氢-4-8a-二甲基-6-[1-甲乙烯基]-2(1H)萘酮(6.86%),α-香树脂醇(2.04%),羽扇烯酮(3.53%)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离和鉴定阳江产仙人草(Mesona chinensis Benth.)中的脂肪酸成分。方法采用索氏方法提取脂溶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其进行分析鉴定。结果从仙人草中分离和鉴定出26个成分,其中脂肪酸成分20个。结论阳江产仙人草中含有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化学成分,如十八烷三烯酸(20.96%),棕榈酸(16.49%),共轭亚油酸(13.85%),3,7,11,15-四甲基已烯-1-醇(叶绿醇)(10.20%),顺式-11-十八烯酸(7.269%),γ-谷甾醇(5.799%)。  相似文献   

9.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别对野生红蘑、猴头菇、香菇三种食用菌中脂肪酸含量与组成进行测定、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野生红蘑鉴定出3种脂肪酸,其比例为十六酸13.47%,9,12-十八碳二烯酸28.30%,油酸58.23%;猴头菇签定出4种脂肪酸,其比例为十六酸24.03%,9,12-十八碳二烯酸21.85%,油酸42.40%,硬脂酸11.73%;香菇中鉴定出2种脂肪酸,其比例为十六酸11.86%,9,12-十八碳二烯酸88.14%。  相似文献   

10.
赵丽娟  李婷 《食品科技》2012,(5):285-287,291
对广西玉林地区八角茴香中的脂肪油进行提取,同时分离和鉴定其组分和含量。用索氏提取法对脂肪油进行提取,采用不同甲酯化法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和鉴定其组成和含量。研究八角茴香中脂肪酸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抑制作用。主要组分为十六碳烷酸、9,12-十八碳二烯酸、9-十八碳烯酸、十八烷酸等。采用不同酯化法得到的脂肪酸主要成分基本相同,仅有较小差异,含量有一定的差异。同时测得八角茴香中脂肪酸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宁夏野西瓜苗籽油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索氏提取法用石油醚提取宁夏野西瓜苗籽油,萃取物经干燥、皂化和甲酯化处理,利用气一质联用(GC-MS)技术分析野西瓜苗籽油中脂肪酸成分。提取率为15.9%,在测出12种化合物中,脂肪酸有7种,其中含量最高的是亚油酸,占42.26%,其次是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分别占23.61%、14.03%和2.21%;不饱和脂肪酸有3种,占66.47%,饱和脂肪酸有4种,占16.88%,其它成分占16.65%。分析结果表明,宁夏野西瓜苗籽油富含亚油酸,可作为获取亚油酸油脂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薏米中营养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薏米中脂肪酸进行了提取并进行了甲酯化处理,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了分析,共分离鉴定出12种脂肪酸,共占薏米中脂肪酸总量的95.66%。其中主要成分为:十六酸(棕榈酸)13.05%,9,12-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35.75%,9-十八碳烯酸(油酸)39.85%。  相似文献   

13.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柚子叶、花中的精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柚子叶精油中分离出61个色谱峰,鉴定出39个化合物,占总离子峰相对含量的90.05%。其主要化学成分有匙叶桉油烯醇(21.36%),石竹烯氧化物(17.16%),β-石竹烯(8.40%),α-石竹烯(2.07%),异芳萜烯氧化物(2.01%)等。从柚子花精油中分离出42个色谱峰,鉴定出27个化合物,占总离子峰相对含量的89.31%。其主要化学成分有金合欢醇(19.02%)、橙花叔醇(18.24%),龙脑(6.60%),芳樟醇(4.03%),橙花醇(2.57%)等。柚子叶与柚子花精油共同鉴定出的化合物有橙花醇、香叶醇、香叶酸、β-石竹烯等12种,其相对含量存在不同程度差异。  相似文献   

14.
控制热氧化冷榨芝麻油的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GC)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方法分析了控制热氧化前后冷榨芝麻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成分的变化情况。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评价各风味物质对芝麻油整体香气的贡献,并结合聚类分析确定控制热氧化后冷榨芝麻油中的关键风味物质。结果显示,样品中的脂肪酸主要有7种,包括3种饱和脂肪酸和4种不饱和脂肪酸,热氧化后冷榨芝麻油中的亚油酸及总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降低;柠檬烯和罗勒烯等烃类是冷榨芝麻油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其含量占风味物质总量的74.6%;热氧化后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增加了10种,总峰面积是冷榨芝麻油风味物质总峰面积的2.68倍,3-甲基丁醛、癸醛、(E,E)-2,4-壬二烯醛、(E,E)-2,4-癸二烯醛等醛类含量高达67.9%,是热氧化样品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其中亚油酸的氧化产物(E,E)-2,4-癸二烯醛是热氧化冷榨芝麻油中最重要的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15.
广式腊肉风味物质成分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广式腊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对风味提取物质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从广式腊肉检测出的1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中酯类物质占75.45%;优质广式腊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56.60%)高于饱和脂肪酸含量(43.40%),主要脂肪酸是十八碳烯酸、十六烷酸及硬脂酸;变质腊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4.75%.饱和脂肪酸为45.25%,相对于优质广式腊肉,不饱和脂肪酸舍量减少,而饱和脂肪酸增加;广式腊肉的劣变原因之一是由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生成饱和脂肪酸,以致产生异味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郭华  侯冬岩  回瑞华  刁全平 《食品科学》2009,30(10):173-175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籽瓜籽中的脂肪酸,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分析,分离鉴定出10 种脂肪酸,其主要化学成分为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用同时蒸馏- 萃取法提取籽瓜皮中的挥发性物质,用气相色谱- 质谱法从籽瓜皮的挥发油中分离并鉴定出30 种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7.
玉米油的制备及脂肪酸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辽宁地区玉米种子为原料制备玉米油。对玉米油进行甲酯化处理,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了分析,共分离鉴定出7种脂肪酸。其中主要成分为: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亚油酸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8.
Welder and Noble muscadine wines were analyzed for their volatile aroma compounds with a combined 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 Higher alcohols and esters of fatty acids were numerically the largest groups of flavor components identified, with many of these compounds present in both Welder and Noble wines. The relative concentrations at which they occured in both wines were however different. The more intense peaks appeared in the Noble wine in most cases. 2-phenylethanol which is often present in muscadine grapes was also identified in the wines. A gas chromatogram of the wine extracts are presented, along with a Table of compounds and their associated mass spectral data.  相似文献   

19.
两种不同酯化方法分析荞麦中脂肪酸成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荞麦油进行了提取,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进行甲酯化处理,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了分析,对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酯化方法分别鉴定出8种脂肪酸,占荞麦油总量的98.64%和99.97%;方法1鉴定出的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占脂肪酸总量的15.92%,亚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30.37%,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35.32%;方法2鉴定出的棕榈酸占脂肪酸总量的35.66%,亚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11.75%,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33.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