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建设信息》2008,(17):30-33
历史上无数次地震灾害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5.12”汶川大地震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城市化不断提速的今天,防范地震等自然灾害给人类城市带来的损失,是每个城市建设者值得深思的课题。 虽然科学发展到今天,地震预报仍然是个世界性难题,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地震等自然灾害来临之前无所作为。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城市重视抗震设防,建筑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在大地震中可以不受破坏、少受破坏。  相似文献   

2.
3.
4.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遭受地震灾害的危险日益增大。因而,提高我国城市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愿望和迫切要求。地震对城市的袭击曾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难忘的记忆。国内外大量地震灾害的实例表明,地震对城市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破坏是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并影响震后救灾和社会生活的最重要原因。因此,许多多地震国家  相似文献   

5.
6.
在结构设计中,抗震设防分类是结构设计关键参数之一。为了准确把握城市综合体的抗震设防分类,通过将城市综合体分割再组合的方式,依次分析了商业裙房、功能塔楼以及商业裙房组合功能塔楼3种情况,提出了根据规范要求和疏散方式,合理选择抗震设防分类的思路,希望给城市综合体抗震设防分类的选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金磊 《城市开发》2002,(7):59-60
<正>今年3月28日正式出台的贯 穿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北京奥运行动规划》,进一步强调了“新北京、新奥运”的主题及“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三大理念。笔者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建设要成为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不仅要有一流的场馆  相似文献   

9.
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是造成损失和破坏最重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抗震设防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措施,同时也是一项技术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一、地震灾害对农村民居的危害 (一)近年来,我国地震造成倒塌的建筑物多数都是农村民居,死亡人员绝大多数也是农民。其主要原因是农村建房缺乏抗震防震知识和技术指导,没有采取适当的抗震设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12.
谈防震减灾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结合我国城市供水安全的具体情况,阐述了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对建立水质安全保障体系,研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加强管网及蓄贮装置维护管理,建立城市供水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4.
梁晓群  李晶杰  胡贵玉 《建筑》2008,(13):15-16
湖北省地处全国中部,下辖12个市、1个自治州、3个直管市和1个林区,全省为6度抗震设防区,其中有3个县(市)为7度抗震设防区。省建设厅作为全省工程建设抗震设防主管部门,历来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工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强抗震设防工作,努力提高建设工程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省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建设工程抗震防灾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16.
17.
城市供水是保障人们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供水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城市的发展水平。本文将主要分析目前我国的城市供水的现状,并提出城市供水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的措施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一.城市供水安全概况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供水系统,尤其是大规模的集中式城市供水系统的安全保障问题愈发显得重要。针对目前我国城市供水普遍存在的水量不足、水质较差和供水设施运行事故频繁发生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城市供水系统安全性管理和技术研究,构建城市供水水源利用安全、水质处理安全和管网运行系统安全的多级保障体系十分重要,也是新时期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安全城市设计的实际意义,从历史角度分析了安全属性对城市设计的重要性,从避难时序及空间关系、避难场所特征及需求方面介绍了城市灾害的避难特点,最后探讨了安全城市的设计要点,从而建立安全、有序、多样化的城市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20.
金磊 《城市规划》2003,27(7):64-67
始于 2 0 0 2年 1 1月的广东 ,且在 2 0 0 3年 4月中下旬在北京“爆发”的SARS灾难 ,其灾害造成的国家或城市社会易损性也已波及到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等社会生活之中。SARS是一面镜子 ,真实、全面、公正地折射并考量着人间万相 ,它在诸多方面击中了原有国家应急体制及城市应对紧急事件能力及水平上的弱点。我以为无论从危机的综合管理上看 ,还是综合立法上看 ,有效应对国家或城市突发公共事件 ,绝非《传染病防治法》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条例》所能奏效的 ,重在综合减灾的城市管理及立法机制。1 环境与生物灾害是城市应关注的新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