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丽娟  刘维鹏 《金属学报》1996,32(9):913-920
研究了Fe-30Ni合金冷轧板由马氏体到奥氏体(α-γr)逆相变过程中的织构变化。原始材料的组织状态为形变马氏体、淬火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经过在不同温度加热后,利用X射线衍射精确测量了马氏体及奥氏体的取向密度分布函数(ODF)。结果表明,逆相变过程中奥氏体的织构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低温区,奥氏体织构逆变为原冷轧奥氏体织构,相变的进行可解释为具有强烈取向选择的剪切机制;高温区,相变的进行为定向长大机  相似文献   

2.
用三维晶体取向分布函数(CODF)分析法,和透射电镜(TEM)、高温X射线衍射(HTXRD)等手段研究了冷轧Ti板材α→β→α循环相变时组织与织构取向的形成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1次α→β→α相变后,原冷轧和再结晶织构组分被强烈抑制,形成了(2110)[0111]等相变织构,经多次α→β→α相变后,组织与相变织构基本不变,而且出现部分(2115)冷轧织构组分的复原。对高温β相取向进行了测算,并结合取向变量选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18Mn TRIP钢温变形过程中马氏体逆相变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相变点测定、相图计算、组织观察、XRD分析及EBSD取向成像技术研究了室温下含两种马氏体及奥氏体的18Mn钢在100—500℃间进行温变形时的组织、相结构变化及马氏体逆相变行为.结果表明,在300℃以上压缩变形时,TRIP效应消失,马氏体减少,出现逆相变;形变加速了扩散型逆相变,bcc马氏体或铁素体以扩散方式转变成奥氏体,奥氏体不需要重新形核;形变使奥氏体出现机械稳定化并出现大尺寸的形变孪晶,抑制了随后冷却过程中的马氏体相变;压缩形变时,最后残留的马氏体多出现在{110}和{100}取向的奥氏体晶粒中.bcc马氏体周围难以观察到hcp马氏体.分析认为,hcp马氏体以切变方式逆相变.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Cu-Al-Ni-Mn-Ti合金β1相非等温时效过程。在时效前期主要是DO3有序畴长大和畴内次近邻原子的高度有序化,它引起马氏体点升高。在时效后期,合金中发生了贝氏体转变,它使基体溶质原子富集,导致马氏体点下降,马氏体量减少。在更高的温度下,合金分解成平衡组织。贝氏体及其它析出物的机械阻碍作用使马氏体相变滞后增宽  相似文献   

5.
低碳钢过冷奥氏体形变过程中的组织及取向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SEM,TEM及EBSD研究了低碳钢在750℃ ,10s-1应变速率条件下形变过冷奥氏体的组织及取向变化.结果表明,组织演变由二个阶段组成,形变前期是以形变强化相变铁素体转变为主;当应变达到一定时,以铁素体的动态再结晶为主.应变量较小时,形变强化相变铁素体晶粒优先在原奥氏体晶界形核,随应变量的增加,以相界前沿畸变区的反复形核为主,铁素体转变量逐渐提高,同时珠光体等第二组织增多,铁素体晶粒内部位错密度提高.铁素体连续动态再结晶初期亚晶在珠光体与铁素体交界处优先形成.随应变增加频率提高.形变前期<001>织构为相变铁素体在取向上的特征;形变后期<111>织构是动态再结晶铁素体在取向上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对中锰钢中原奥氏体晶粒尺寸对马氏体相变动力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利用SEM、XRD、热膨胀相变仪和EBSD等检测手段,研究了不同原奥氏体晶粒尺寸下马氏体相变速率和马氏体板条组织的变化。通过不同温度的奥氏体化处理,分别得到了尺寸为(190±15)、(36±2)、(11±2)和(4.8±2) μm的原奥氏体晶粒。结果表明:随着原奥氏体晶粒尺寸的降低,马氏体相变开始温度由289 ℃降低到250 ℃,而马氏体的相变速率先升高后降低。分析表明,马氏体的相变速率与马氏体的形核点数量直接相关,而马氏体的形核点数量受原奥氏体晶粒尺寸大小和马氏体板条的宽长比影响。当原奥氏体晶粒尺寸小于5 μm时,马氏体板条的宽长比明显增加,马氏体形核点数目随过冷度增加而增加的速率明显降低,从而造成马氏体相变速率降低。  相似文献   

7.
由γ奥氏体和ε马氏体构成的Fe_(66)Mn_(15)Si_5Cr_9Ni_5(质量分数,%)形状记忆合金经机械振动抛光后在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经机械振动抛光的FeMnSiCrNi形状记忆合金几乎发生完全的ε马氏体相变,其中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起主导作用。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与外加应力的取向密切相关。机械振动抛光引起的复杂压应力有助于FeMnSiCrNi形状记忆合金γ奥氏体发生ε马氏体相变。机械振动抛光对FeMnSiCrNi形状记忆合金ε马氏体表面织构具有一定影响,在经机械振动抛光的FeMnSiCrNi形状记忆合金表面形成■0001织构。  相似文献   

8.
用kajiware简化处理方法计算了Cu-27Zn-4Al(%)形状记忆合金(SMA)马氏体相变的晶体学参数,并用该方法研究其存在织构的转变规律。理论估算的织构取向与实验结果在主要取向方面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上萨尔达冶金生产联合公司生产的钛产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了织构测量的极图和反极图法,二者因测算简便,容易辨读,迄今仍大量使用;其次重点介绍了织构的三维取向分析--ODF分析的原理和求算过程,以及Friedel定律对ODF分析结果的影响和人们为求算完整ODF而进行的种种尝试及努力,最大熵原理用于ODF分析的最大熵法是目前求算完整ODF最为切实可行且结果最为理想的方法,使织构定量测量更接近实际。  相似文献   

10.
运用XRD研究了 80 %Mn - 19%Cu - 1%Ni合金马氏体晶格常数c、a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和在一定的预应变条件下 ,显微应变与温度、显微应变与形变恢复率的关系 ,研究了Ms点随塑性变形率变化的规律 ,由此研究γ -Mn基合金马氏体的双程形状记忆效应的结构机制 ,结果表明 :fct马氏体的塑性变形不但由滑移产生 ,而且可以由孪晶的重新取向而造成 ,而后者在微小的外应力作用下就可以实现 ,并且在形状恢复过程中 ,滑移和孪晶所起的作用不同 ,由于滑移而产生的变形 ,在马氏体逆相变中不能恢复 ,而那些具有c、a轴择优取向的变形微区和具有马氏体织构的微区 ,能够由马氏体逆相变即fct结构变为fcc结构 ,使形状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1.
对高锰相变诱发塑性(TRIP)钢冷轧过程的组织转变特征以及奥氏体(g)和bcc结构马氏体(a'-M)的织构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对形变诱发a'-M在高温时的逆转变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等变形量下g已经大部分转变为a'-M,此时残余的g和hcp结构马氏体(e-M)接近机械稳定化。变形量进一步增加时,主要发生a'-M的形变并形成平行于轧向(RD)的长条状组织。中等变形量下,a'-M主要具有{113}110、{554}225和旋转立方({001}110)等典型的相变织构。随变形量增加,a'-M的{113}110取向明显转向稳定取向{223}110,形成典型的冷轧织构(110∥RD)。在650~850℃退火时发生了a'-M的逆转变(a'-M→g)及g的再结晶。a'-M的逆转变以扩散方式进行,存在Mn、Al元素在g和a'-M中的再分配。a'-M的逆转变是通过g直接吞并临近的形变a'-M完成的,形成的g晶粒为长条状且存在较多的亚晶。逆转变形成的g与形变g的织构类型相同,这种织构遗传是由于残余g直接长大产生的。随退火时间延长,长条状g晶粒又通过亚晶合并的方式发生再结晶而被等轴g晶粒取代。  相似文献   

12.
对5%Mn冷轧中锰钢进行930 ℃×20 min淬火后再进行660、665、675、685 ℃保温30 min的逆相变退火处理,并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研究退火温度对中锰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5%Mn冷轧中锰钢经过高温淬火和逆相变退火后的组织为超细晶铁素体、板条马氏体和奥氏体。随着逆相变退火温度由660 ℃增加至685 ℃,奥氏体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并在665 ℃逆相变退火后达到最大值,抗拉强度持续增加,屈服强度先升高后降低并在675 ℃退火时达到最大,伸长率先升高后降低并在665 ℃时达到最大值。综合来看,5%Mn中锰钢冷轧板经过930 ℃×20 min淬火和665 ℃×30 min逆相变退火后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此时奥氏体体积分数为24.24%,抗拉强度为980 MPa,伸长率为23.68%,强塑积达到了23.21GPa·%。  相似文献   

13.
胡广勇 Penel.  R 《金属学报》1997,33(6):615-620
采用熔体以双辊快凝法制取了Fe-3%Si合金薄带,经冷轧变形后在不同温度进行退火处理。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了快凝及冷轧态样品的织构;借助电子背散射花技术测定了经不同温度退火后样品的晶粒取向,据此分析了薄带在退火过程中的经构变化。研究表明,快凝态样品具有料明显的「001」面织构,经冷轧后,「001」面积构减弱,产生强的α纤维织构;在退火过程中,样品发生再结晶及晶粒长大;立言织构组分在再结晶过程中出  相似文献   

14.
运用XRD研究了80%Mn—19%Cu—1%Ni合金马氏体晶格常数c、a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和在—定的预应变条件下,显微应变与温度、显微应变与形变恢复率的关系,研究了Ms点随塑性变形率变化的规律,由此研究7—Mn基合金马氏体的双程形状记忆效应的结构机制,结果表明:fct马氏体的塑性变形不但由滑移产生,而且可以由孪晶的重新取向而造成,而后者在微小的外应力作用下就可以实现,并且在形状恢复过程中,滑移和孪晶所起的作用不同,由于滑移而产生的变形,在马氏体逆相变中不能恢复,而那些具有c、a轴择优取向的变形微区和具有马氏体织构的微区,能够由马氏体逆相变即缸结构变为fcc结构,使形状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5.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分析设备进行了奥氏体相变激活能的研究,通过测定10Mn5试验钢冷轧和温轧两种状态下的热流-温度曲线计算了逆相变激活能和相变激活能。绘制了相变体积分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钢温轧态奥氏体逆相变激活能(788.5 k J/mol)小于冷轧态奥氏体逆相变的激活能(1030 k J/mol);温轧态奥氏体逆相变能量门槛低,转变较容易。当相变体积分数大于50%后,冷轧和温轧的奥氏体相变激活能的变化趋势是随着奥氏体体积分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6.
张宁  杨平  毛卫民 《金属学报》2012,(3):307-314
在对长轴分别平行于板法向(ND)、轧向(RD)、横向(TD)的柱状晶样品冷轧组织及织构演变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XRD与EBSD技术,对不同退火温度下各样品再结晶织构的形成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柱状晶样品再结晶织构的演变,一方面体现了初始取向晶粒的"遗传性",即立方织构与Goss织构的形成;另一方面又展示了柱状晶样品不同于单晶及多晶的"特殊性",即{113}织构的形成、Goss晶粒大大超过立方晶粒的生长能力及TD样品中{110}〈110〉取向晶粒的消失.退火温度的变化在不同样品中可造成立方织构的增强或减弱,这取决于再结晶时的形核及长大环境,分析认为TD样品低温时形成最强的立方织构与其在冷轧过程中最强的晶界阻力有关.综合考虑各再结晶织构的转变规律,其形成与定向形核及定向长大均相关.研究还证实,3种柱状晶样品中等压下量冷轧并退火后都可抑制γ线织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用取向分布函数(ODF)方法对造成IF钢板与SPCE钢板r差异的织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由于铁素体中间隙原子存在状态不同经冷轧后冷轧织构不同,进而经退火后退火织构不同,IF钢的退火织构以{111}<110>、{111}<112>织构为主,SPCE钢的退火织构以{001}<110>织构为主。{111}取向晶粒的r大于{001}取向晶粒的r值,因而超深冲IF钢有比深冲SPCE钢板高的r值。  相似文献   

18.
利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采用α→γ逆相变细化奥氏体晶粒的方法,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晶粒细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对于非平衡态组织马氏体,在其再加热过程中,原奥氏体晶粒发生了逆相变再结晶,得到了等轴细化的奥氏体晶粒;随回火时间的延长,再加热淬火后的原奥氏体晶粒逐渐粗化;随再加热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晶粒细化效果减弱。  相似文献   

19.
异步轧制取向硅钢中织构沿板厚的分布与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异步轧制对经过一次正常冷轧和中间退火的,厚度为0.746mm的工业取向硅钢实施一次速比为1.17的异步冷轧,轧至0.34mm,在普通的工艺条件下,进行退火,用ODF和反板图定量研究各层织构的分布与转化,并测量了磁性。结果表明:在本工艺条件下,织构组分与传统冷轧相同,异步轧制板材的表层附近也出现了类似于正常轧制下位于亚表面层上的、理想的冷轧织构组分,但是已明显地偏向了快速辊侧表面、冷轧织构组态沿  相似文献   

20.
对Fe-C合金贝氏体在奥氏体贫碳区形成机制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贝氏体相变驱动力随奥氏体贫碳区含碳量的降低而增加;在Bs温度,贝氏体临界相变驱动力(绝对值)为470─1200J/mol,随合金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加;贝氏体铁素体初始含碳量为部分过饱和碳,其过饱和程度随相变温度的降低而增加,且相变驱动力亦相应升高.在整个贝氏体转变温区,初期贝氏体在奥氏体贫碳区马氏体式切变形成具有热力学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