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山西省汾河灌区是个典型的缺水灌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已成为灌区今后发展的瓶颈因素,为此,在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降水度污水等各种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同时,必须大搞节水灌溉,在节水灌溉的同时,还要涵养灌区水资源。使汾河灌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在,促进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新疆灌区普遍存在地下水超采、地表水与地下水调配利用程度低、灌溉效益低下等问题,灌溉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灌区农业生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迫切要求建立起灌区可循环利用的高效节水灌溉模式。文章以新疆石河子灌区为例,在对灌区井渠结合节水改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论证的基础上,对井渠结合节水灌溉工程总体规划进行设计,并对井渠双灌和井渠分灌两种井渠结合节水改造灌溉技术模式的应用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通过井渠结合提灌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能减少土壤库容量,通过降水再次补给水资源蒸发和渗漏损失,从而实现降水、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联合调度、综合利用,应在我国北方灌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农业节水首先要合理调控利用当地水资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生 《中国水利》2000,(1):41-42
我国灌区妈水的利用率低,水浪费严重,这是农业节水主要潜力之所在。灌区应以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为基础,引地表水作补充,采取井渠结合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的灌溉方式,合理调控利用当地水资源。在靠井灌溉没有渠灌水源的地区,要拦蓄降雨径流及汛后河水回补地下源。在有条件开发地下水的河水灌区,要井渠并用,优化调度水资源。在灌溉管理上,要按农业用水量控制灌溉水量。建议按流域和灌区工发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在河水灌区积极  相似文献   

4.
四水转化模型是认识区域水资源转化消耗规律的重要工具.根据半干旱半湿润区特点对四水转化模型进行改进后应用于位山灌区,得到了地下水实测值的验证.2000年模拟结果表明:降水与引黄是位山灌区的主要水源,水资源供给相对丰富;不同情景下渠系水利用系数对整个灌区的水量平衡影响不显著,地下水开采的增加有助于保证农作物供水,同时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引黄水量的减少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并影响农作物供水.  相似文献   

5.
黑河中游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及水资源配置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黑河是我国西北重要的内陆河,中游灌区是水资源的主要利用区,地表水、地下水转换频繁。基于地下水数值计算的黑河中游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及配置模型,通过分析中游地表水、地下水的转化规律,模拟地下水流场的动态变化,解决了黑河中游灌区两水转化及水资源配置问题。  相似文献   

6.
从灌区现状出发,分析了灌区存在的供用水矛盾,灌溉水利用效率低两方面的问题,建议采用有效的节水措施提高水利用效率,通过加强地下水管理保护水资源,利用灌区土地资源发展生态产业,通过发展多种经营,提高灌溉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在一定地域内,天然降水落于地面,称为当地"水资源".通过地表汇集形成地表水,入渗土壤产生土壤水,再渗入地下产生地下水,各水之间再经水平和垂直运动互相转化.这种水资源转化关系的分析计算,是将以往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计算综合在一起,建立"完整的水文体系".我们在做哲盟东南部科左后旗坨甸区的水资源规划时,就"三水"转化做了估算.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新疆农八师玛纳斯河灌区水资源供需状况,结合灌区的灌溉系统、农作物种类及灌溉制度,建立了以灌区地下水抽水总量最小为主要目标,以灌区农业经济总效益最大为次要目标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模型,并采用目标规划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得到了在不同保证率下灌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方案及农作物种植面积。结果表明:灌区供需水高峰期不一致和灌溉系统的蓄水、输配水能力不足是产生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应适当调整灌区农业种植结构,改造灌区水利工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规划论方法,提出了柳园口引黄灌区水资源的优化调配方案。文章认为灌区只有实行井、渠结合,合理调配地面水、地下水,才能使灌区的经济教益达到最大,才能提高水的利用率,提高灌医的管理水平,也可增加灌区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随着黄河水资源的日益紧缺,河套灌区的引黄水量将限量引水,仅依靠引黄已经不能满足灌区的实际需水,必须开发地下水,文章就河套灌区开发地下水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分析,并对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基于GAMS的内蒙古河套灌区水资源联合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家和地方对黄河水量的分配比例,未来内蒙河套灌区引黄水量为40亿m3/a,而目前河套灌区多年平均引黄水量为52亿m3/a。随着引黄水量的逐年减少和灌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本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成为灌区的首要任务。通过灌区现状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并根据河套灌区中长期规划和水资源利用特点,设计了2种引黄水和地下水联合利用方案,同时对规划年水资源联合利用情况进行了优化分析,并对不同方案下的地下水动态变化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增加井渠结合灌溉面积,有效利用地下水资源包括微咸水,可以在40亿m3/a引黄水量下维持灌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水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五三农场地下水资源缺乏,地下水严重超采,采取多种有效节水措施,充分利用过境水、桃花水、田间排水,降低了灌溉用水量,地表水灌区亩用水量450m^3,地下水资源亩用水量260m^3,达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  相似文献   

13.
<正>为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有效遏制地下水超采,减少地下水开采量,行唐县通过灌区生态水网建设,有效利用地表水替代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逐年修复地下水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出幸福美丽新行唐。  相似文献   

14.
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统一管理是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基础。从加信灌区的水源来看,主要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要深入认识他们之间的复杂转换关系,充分利用这种自然规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来提高加信灌区供水能力。  相似文献   

15.
刘爱军  王栋柱 《江苏水利》2023,(1):51-53+58
渠系水利用系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对水资源配置、管理和调度影响较大,对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进行既科学又经济合理的评价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充分考虑渠道组成、灌溉农田分布、渠道防渗状况、土壤渗透特性、地下水水位的基础上,通过对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计算公式进行分析推导,得到较为科学的评价无实测资料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的分布式模型,通过引入灌区修正系数,使得模型参数率定简单易行。同时,根据江都沿运灌区的实际观测对模型参数进行了率定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称为“四水”。在水循环过程中,大气降水是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源泉,降水到达地表后转化为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而地表水、土壤水及地下水又通过蒸发回到了大气,成为大气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区域“四水”转化关系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降水后水量在区域上再分配的计算,进一步探讨降水、径流、蒸发、土壤储存、地下水补给等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为合理利用本区水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研究》2006,27(V00):359-364
就广义而言,地球的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内共储存13.86亿km^3的水都是水资源。但一般仅评价狭义的水资源,即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可供人类利用的水。即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地表水主要有河流水和湖泊水,由大气降水、冰川融水和地下水补给,以河川径流、陆地蒸发和土壤入渗的形式排泄。土壤水系指包气带的含水量,上面承受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  相似文献   

18.
在水资源利用问题上,半干旱地区长期存在一种“既患寡而犹患不均”的特点,无论是天然降水,或河源供水,都具有时空分配与作物需水不相协调的问题。由于河源来水和天然降水的随机性变化,灌区往往在不需用水阶段,涝丰同步偶合,而在迫切需水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水资源三水转化计算模型,它以降水为输入,以计算水资源量为输出,建立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转化的机制及模型结构,为了评定误差,以1991~1995年水资源公报原始资料输入模型计算相关分项成果,证明精度可靠,水资源三水转化模型可用于估算水资源量。  相似文献   

20.
泾惠渠灌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燕 《人民长江》2010,41(8):100-103
泾惠渠是我国典型的大型井渠双灌灌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下水位持续大幅下降。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分析了可能引起灌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原因,指出地表引水灌溉量大幅减少导致地下水长期采补失衡,大量的地下水含水地层被超采疏干,是造成灌区地下水位持续大幅下降的最直接原因。此外,90年代以来的降水减少、蒸发增大以及相应地质因素的改变也对地下水位下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结合灌区的实际水资源现状条件,提出加大地表水灌溉水量,适时适地地对灌区地下水进行人工涵养是有效缓解灌区地下水位下降、保障灌溉水资源供水安全、实现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