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述软岩的特性和巷道底鼓的机理.对支护和开采类似软岩,取超常规对应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软岩遇水易崩解、软化并产生变形的特征,利用核电厂取排水工程中的泥岩和泥质砂岩两种软岩芯样,进行耐崩解性试验、膨胀性试验及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分析软岩在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膨胀性、耐崩解性和软化性。结果表明:泥岩的轴向膨胀率及膨胀压力随着含水率增大而线性减小;软岩的耐崩解指数主要分布在30%~60%之间,属低耐久性;软岩遇水表现出明显的软化现象,强度显著下降。试验规律对该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软岩嵌岩桩承载性状的研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华东地区发育着红色软岩具有与硬岩不同的物理力学性质,嵌固于其中的大直径钻孔灌注桩的荷载传递性状也应与硬岩有所不同,特别是对大嵌入深度,大吨位的软岩嵌岩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与理论意义。文章从嵌岩桩的设计理论出发,对我国东部泥质软岩上的大直径灌注嵌岩桩的荷载传递性状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南京新华大厦桩基工程两大嵌入深度,大吨位的软岩嵌岩桩静载试桩资料和实测内力数据基础上,总结了泥质软岩嵌岩桩的荷载传递特点,对现行的软岩嵌岩桩设计理念提出了新的见解,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南京新华大厦的桩基设计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车集煤矿软岩硐室破坏机理及加固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软岩层中的井下巷道支护是目前矿山建设中的一个主要难点.针对车集煤矿的具体条件,对井下巷道的破坏形式及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锚注法修复加固方案,并阐述了锚注法的支护机理及支护参数.实践表明,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松软岩层中的井下巷道支护是目前矿山建设中的一个主要难点.针对车集煤矿的具体条件,对井下巷道的破坏形式及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锚注法修复加固方案,并阐述了锚注法的支护机理及支护参数.实践表明,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软岩特性及判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将软岩的力学性质、水理性质与软岩的物质要素——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相结合的途径,确定软岩的定义和判别方法。文中特别强调物质成分和不连续面及其相关的离子水化膜的渗透扩容作用对软岩的力学性质、水理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软岩的电化学特性认为,巷道中常见软岩的膨胀性愈强,其电化学特性愈强.因此,有可能采用电化学方法改善软岩原有的特性,使其膨胀性减弱、强度提高.初步的实验室电化学试验表明,经过电化学处理,软岩的强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根据软岩大地压、难支护和持续变形破坏的工程特征,提出了软岩隧道关键部位的支护概念,并分析了关键部位的支护原理.工程实践中采用非等强耦合控制技术与注浆强化技术对关键部位实施二次支护,成功控制了围岩的变形,保证了隧道工程的稳定.该控制技术具有简单、安全可靠、掘进速度快、支护费用低等优点,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本通过矿压观测了解软岩巷道变形破坏规律,根据不同岩性巷道采用不同力学性质的支困,研制了平枯曲腿支架解决以水平应力作用为诉巷道支护问题,获得良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对于处在松软岩层中的巷道或硐室宜采用不同形式的联合支护。文章分析了联合支护结构中各支护体的作用,认为一次支护必须用锚喷,二次支护可根据巷道的类别、服务年限、岩石性质、矿山地质条件、地压特性等采用不同的支撑形式组成联合支护,这种加固与支撑围岩的联合支护形式是软岩巷道的合理支护形式。  相似文献   

12.
极软岩巷道具有持续塑性变形破坏工程特征,单一支护方式难以控制.故而通过对围岩变形机理、破坏过程分析研究,采用有限元和RFPA计算软件,进行模拟分析,互相印证,提出二次锚注支护方案,为软岩巷道支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跨采软岩巷道锚注加固技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鲍店煤化北翼采区受放顶煤工作面跨采影响的下部主要岩石集中巷,对巷道采用不同支护形式的支护效果进行了相似模拟试验研究,得到了受跨采影响的软岩巷道在不同支护条件下的变形特征,为同类软岩巷道支护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根据软岩工程特征、变形机理,采用非等强耦合控制技术对不良部位实施二次支护,成功地控制了围岩的变形,保证了隧道工程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根据豫西巷道病害机理,优化了巷道设计及工艺.工程实践中取消了现有的小断面工钢支护,采用了大断面U型钢支护,真正实现掘进效率的提高,解决了豫西地区不稳定煤层巷道掘进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