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应昌 《金属学报》1978,14(1):51-57
实验发现,三元化合物Y_2(Fe_(1-x)Ni_x)_(17)的居里温度T_c随镍含量x变化,当x=0.3时,居里温度呈现极值,T_c=625K。为了研究镍原子部分地替代铁原子后对磁性的影响,取不同镍含量的样品,用X射线测定了易磁化方向,并在高于70千奥斯特的强磁场下,测量了饱和磁化强度随镍含量x的变化。为了研究镍原子在此种晶体中是否有序分布在特定位置上,观测和对比了Y_2Fe_(17)和Y_2(Fe_(0.9)Ni_(0.1))_(17)的穆斯保尔谱线。根据所得的实验结果,分析了居里温度随镍含量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了Mn_(1.0)Fe_(0.9-x)Cr_xP_(0.5)Si_(0.5)(x=0,0.02,0.04,0.06,0.08,0.10(原子分数))和Mn_(1.0-x)Cr_xFe_(0.9)P_(0.5)Si_(0.5)(x=0,0.02,0.04,0.06,0.08(原子分数))两个系列化合物。利用X射线衍射和磁性测量技术研究了材料的晶体结构,磁性和磁热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系列化合物均结晶为Fe_2P型六角结构,空间群为P62 m。通过调整Cr元素的掺杂量,可将该磁热材料的居里温度调节在155~375K范围。随Cr含量增加,化合物的最大磁熵变逐渐变小,但等温磁熵变随温度变化曲线的半峰宽变宽,相对制冷能力变大。  相似文献   

3.
正日本东京农工大学应用物理系Yusuke KATO等人合成了X_2Co_(12)P_7(X=Ti,Zr,Hf)和Y_2(Co_(1-x )Ni_x)_(12)P_7(x=0,0.01及0.2)化合物,4价或3价,带有一个d层电子。磁性测量结果表明,X_2Co_(12)P_7呈现巡游铁磁性,3种化合物的居里温度分别为67、149、133K。Y_2(Co_(1-x)Ni_x)_(12)P_7的居里温度和磁化强度随x量  相似文献   

4.
官可洪  卜晓东 《金属学报》1988,24(3):296-298
用液态快淬法制备非晶合金条带时,通过加入15—30%的B与Si等类金属含量是形成非晶状态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Si与B等类金属元素的加入,使非晶态合金的磁性受到明显的影响。本文实验研究了Si与B含量间的相对变化对(Fe_(80)Ni_(20))_(78)Si_(22-x)B_x合金的饱和磁矩、平均原子磁矩与Curie温度的影响关系。利用电子转移模型与分子场近似理论定性的解释了(Fe_(80)Ni_(20))_(78)-Si_(22-x)B_x合金的磁矩(M_s)与Curie温度(T_c)随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非晶态(Fe_(1-x)Co_x)_(78)Si_(9.5)B_(12.5)合金的饱和磁化强度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室温下的M()ssbauer谱。得到每个过渡金属原子的磁矩从x=0时的2.1μ_B下降到x=1.0时1.2μ_B。Curie温度T_C与成分的关系可用分子场近似来描述。平均超精细场从x=0时的250kOe增加到x=0.7时的278.5kOe,然后在x=0.9时下降到262kOe。假定每个Co原子的磁矩不随成分而变化(1.2μ_B),得出每个Fe原子的磁矩μ_(Fe)随x的增加而增加并逐渐趋近饱和值2.6μ_B(x=0.9)。平均超精细场(h)_f和平均磁矩(■)可表示为:(h)_f/(■)=h_0 h_1μ_(Fe)/(■),用最小二乘法得到系数h_0和h_1的数值分别为42.5kOe和80kOe。从M()ssbauer谱得到该非晶态合金系列的磁化强度与带面夹角随Co含量的增加而减小,表明了应力-磁致伸缩各向异性能随x增加而减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利用电弧熔炼法制备Tb_xDy_(1-x)(Fe_(0.6)Co_(0.4))_2合金(0.27≤x≤0.40),对合金的磁性和磁致伸缩性能进行研究。利用XRD、交流初始磁化率测试仪、超导量子干涉仪和标准应变测试仪,对样品的物相组成、居里温度、磁化曲线和磁致伸缩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x≤0.27时合金的易磁化方向为á100?方向,当x≥0.30时合金的易磁化方向变为〈 111〉方向;合金的居里温度随x的增加而增加;x=0.32附近时合金的磁晶各向异性常数K_1有极小值,室温时合金在x=0.32附近时达到各向异性补偿;当x=0.32时饱和磁致伸缩系数达到9.57×10~(-4);随Co含量的增加,合金的各向异性补偿点向Tb含量高的方向移动。Tb_(0.32)Dy_(0.68)(Fe_(0.6)Co(0.4))_2合金具有高磁致伸缩系数和低各向异性,是一种实用的磁致伸缩候选材料。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非晶态(Fe_(1-x)Co_x)_(78)Si_(9.5)B_(12.5)合金的饱和磁化强度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室温下的M()ssbauer谱。得到每个过渡金属原子的磁矩从x=0时的2.1μ_B下降到x=1.0时1.2μ_B。Curie温度T_C与成分的关系可用分子场近似来描述。平均超精细场从x=0时的250kOe增加到x=0.7时的278.5kOe,然后在x=0.9时下降到262kOe。假定每个Co原子的磁矩不随成分而变化(1.2μ_B),得出每个Fe原子的磁矩μ_(Fe)随x的增加而增加并逐渐趋近饱和值2.6μ_B(x=0.9)。平均超精细场(h)_f和平均磁矩(■)可表示为:(h)_f/(■)=h_0+h_1μ_(Fe)/(■),用最小二乘法得到系数h_0和h_1的数值分别为42.5kOe和80kOe。从M()ssbauer谱得到该非晶态合金系列的磁化强度与带面夹角随Co含量的增加而减小,表明了应力-磁致伸缩各向异性能随x增加而减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用四端引线法测量了4.2K到室温的非晶态(Fe_(1-x)Co_x)_(18)Si_(9.5)B_(12.5)(x=0—1.0)合金的电阻率。结果表明,x=0—1.0的所有样品都出现了电阻率与温度关系的极小值。电阻率极小值温度T_(min)随Co含量x的增加而增加,在x=0.9时出现极大值。在T_(min)温度以下,电阻率与温度关系符合-lnT规律。x=0.5—1.0的样品,电阻率与-lnT关系出现两个斜率。在T_(min)温度以上,约100K以下电阻率符合T~2规律,在约100K以上电阻率则按T~(3/2)规律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约在9.5K和100K温区,电阻率与温度关系可近似表达为:ρ/ρ_(min)=ρ_0 AlnT BT~2。显现类Kondo型电阻极小。电阻率的T~2关系来源于电子-声子散射。  相似文献   

9.
非晶态Fe_(90-x)Si_xZr_(10)(x=0,4,7,10)合金是用单辊急冷方法制备的,用提拉样品磁强计测量了样品的磁化曲线和热磁曲线。发现每个磁性原子的平均磁矩μ和Curie温度T_c随Si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与相应的非晶态FeSiB合金相比,非晶态FeSiZr合金的μ和T_c明显偏低,认为这一反常现象是Fe-Fe原子间的反铁磁耦合的存在所致。低温下样品的磁化强度与温度的关系较好地符合Bloch T~(3/2)定律,得到自旋波劲度系数D从x=0时的0.37meV·um~2增加到x=10时的0.538meV·um~2,计算出交换相互作用范围都是在最近邻原子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0.
沈保根  章志英 《金属学报》1990,26(4):B261-B266
非晶态Fe_(90-x)Si_xZr_(10)(x=0,4,7,10)合金是用单辊急冷方法制备的,用提拉样品磁强计测量了样品的磁化曲线和热磁曲线。发现每个磁性原子的平均磁矩μ和Curie温度T_c随Si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与相应的非晶态FeSiB合金相比,非晶态FeSiZr合金的μ和T_c明显偏低,认为这一反常现象是Fe-Fe原子间的反铁磁耦合的存在所致。低温下样品的磁化强度与温度的关系较好地符合Bloch T^(3/2)定律,得到自旋波劲度系数D从x=0时的0.37meV·um^2增加到x=10时的0.538meV·um^2,计算出交换相互作用范围都是在最近邻原子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1.
将LaSi母合金和元素粉末混合,利用球磨工艺制备了La(Fe_(1-x)Co_x)_(11.2)Si_(1.8)(x=0,0.02,0.04,0.06)样品。在1423 K的温度下烧结30min,然后放入水中快速冷却,就可以获得几乎为NaZn_(13)型结构的单相化合物。磁性质的研究表明,样品的居里温度随着Co含量从x=0到x=0.06而提高,但是磁熵变减小。在0~1.5 T的外加磁场下,LaFe_(11.2)Si_(1.8)合金在其居里温度附近的最大磁熵变达到的6.5 J/kg,而x=0.06的样品的最大磁熵变约为2.1 J/(kg·K)。另外,球磨制备的样品还呈现了二级磁相变的特点,这对于磁热效应的应用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W.Maziarz等人采用真空热压法制造Ni_(50)Mn_(37.5)Sn_(12.5-x)In_x(x=0,2,4,6(原子分数)),属于亚磁性形状记忆合金。研究结果表明,随In含量(x)增加,烧结合金气孔率增高,也导至居里温度T_C~A降低,然而提高了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Mn_(1.25)Fe_(0.65)P_(0.5)Si_(0.5-x)B_x(x=0,0.01,0.03,0.04,0.06,0.07)系列化合物的结构及磁性。结果表明,该系列化合物均为Fe2P型六角结构,空间群为P-62m;磁性测量表明该系列化合物都经历了一级相变,并且均存在热滞,但热滞都较小,当硼的原子分数为0.07时,热滞最大值为5K。居里温度随着硼含量的增加,呈现升高的趋势,当硼的原子分数为0.07时,居里温度为325K,而化合物的最大磁熵变呈现下降的规律,当硼的原子分数为0.07时,最大磁熵变为2J/(kg·K)。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Co含量对熔体快淬Fe_(55-x)Co_xPt_(15)B_(30)(x=0~45,原子分数,%)合金热处理前后的组织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Co可提高Fe_(55-x)Co_xPt_(15)B_(30)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使x=15~45的快淬合金形成非晶态。经适当热处理后,合金中形成了由有序面心四方结构的永磁(Fe,Co)-Pt(L1_0)相和软磁(Fe,Co)2B相及(Fe,Co)B相组成的纳米复相组织,显示出永磁性;添加Co的合金组织得到明显细化,x=15~45合金平均晶粒尺寸均约为18 nm;其中x=15合金具有最佳的永磁性能,磁能积达到94.4 k J/m3。合金的矫顽力随Co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在x=30时达到最大值413.7 k A/m后,随Co含量的进一步增加而减小;这是由于不同Co含量使L1_0相的c/a值发生变化而导致其磁晶各向异性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以Nd_2Fe_(14)B为基底的稀土永磁材料具有优异的磁性能,其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了用稀土Gd部分取代Nd对快淬Nd_(2.28)Fe_(13.58)B_(1.14)薄带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快淬薄带主要由RE_2Fe_(14)B相组成,同时还有少量的α-Fe相,且磁体的矫顽力随着Gd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居里温度(T_c)随着Gd含量的增加而升高,说明Gd元素的添加可提高Nd_2Fe_(14)B磁体的热稳定性。这些研究将有助于RE_2Fe_(14)B永磁体的成分设计和制造。  相似文献   

16.
采用真空氩弧熔炼的方法制备了(Fe_(1-x)Mn_x)_2Gd(x=0.00,0.15,0.30,0.45)合金样品,在800℃下进行热处理10 h。利用X射线衍射仪及Rietveld结构精修、扫描电镜及能谱仪(SEM/EDS)、综合物性测量系统(PPMS)、电阻应变法研究了(Fe_(1-x)Mn_x)_2Gd系列合金的结构、磁性能及磁致伸缩性能。结果表明,对于Mn名义含量x为0.15,0.30的样品,EDS测定显示Mn的实际含量分别为0.138、0.279,结构精修的对应结果为0.143、0.295,证明了精修结果的准确性。当x≤0.3时,(Fe_(1-x)Mn_x)_2Gd合金具有典型的Mg Cu_2型面心立方(fcc)晶体结构,随着Mn含量x的增加,该系列化合物的晶胞体积V和晶胞参数a增大,但始终保持fcc结构不变。(Fe_(1-x)Mn_x)_2Gd(x=0.00,0.15,0.30)饱和磁化强度M_s随Mn替代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M_s分别为67.67、63.06、58.12emu/g。当室温条件下外加磁场为200Oe时,(Fe_(1-x)Mn_x)_2Gd(x=0.00,0.15,0.30)合金的磁致伸缩系数趋向饱和,且随着Mn含量的增加,饱和磁致伸缩系数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7.
采用真空非自耗电弧炉制备出Fe_(24+x)Co_(24-x)Cr_(15)Mo_(14)C_(15)B_6Y_2(x=0,2,4,6,8,at%)块体非晶合金,利用热膨胀测试仪和激光闪射热导率测试仪测量合金的热膨胀系数和热导率并与差示扫描量热曲线和高温XRD图谱进行对比,研究不同Co含量块体非晶合金的线性热膨胀行为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和Co元素含量、不同组织对铁钴基块体合金热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o含量减小,不同Co含量铁钴基非晶合金均出现规律相似的两次晶化过程,并且二次晶化起始温度依次提高。当x=0时,在875℃附近热膨胀系数出现第3个极大值点;25℃时Fe_(24+x)Co_(24-x)Cr_(15)Mo_(14)C_(15)B_6Y_2(x=0,2,4,6,8)铁钴基非晶合金热导率在7.12~7.35 W/(m·K)范围内,在700℃温度退火处理的Fe_(24+x)Co_(24-x)Cr_(15)Mo_(14)C_(15)B_6Y_2(x=0,2,4,6,8)铁钴基非晶合金的热导率值为7.5~9.46 W/(m·K),然而920℃退火处理后,热导率变化比较显著并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邢峰  江潮  何文望 《金属学报》1988,24(5):420-424
本文研究了Nd_2(Fe_(1-x)M_x)_(14)B的磁性。少量类金属原子C和Si取代部分Fe,能形成四方结构,且具有单轴各向异性。碳取代Fe,使化合物的Curie温度降低,低温下粘结体样品的内禀矫顽力减少;而Si对Fe的取代可使Curie温度升高,并在x=0.15附近达到极大值。含Si样品在0≤x≤0.10范围内,矫顽力显著增加,室温下从x=0的62.7kA/m增加到x=0.06的138.7 kA/m,并且在x=0.06附近,剩磁有一个极值,饱和磁化强度减少不多。  相似文献   

19.
以BaTiO_3-Na_0.5Bi_0.5TiO_3(BT-NBT)陶瓷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法制备了(1-x)BT+xNBT(0.01<x<0.06)系统陶瓷.通过DSC、XRD、SEM等分析手段研究了NBT的加入量以及烧成气氛对BaTiO_3基PTCR陶瓷的显微结构及阻温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入低含量(x<0.03)NBT时,能明显提高烧成陶瓷的居里温度(T_c),当加入x=0.01NBT时,T_c提高到150 ℃.氮气中烧成的陶瓷室温电阻率低于空气中烧成的,但其PTC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20.
采用微观相场方法,模拟研究了化学计量比为Ni_(75)Al_(25-x)Fe_x(x=0,5~10)系列合金在时效温度为1273 K时的原子占位情况。通过该方法,定量计算了L1_2-Ni_3(Al_(1-x)Fe_x)沉淀相中各原子的占位几率(SOP),并获得了其随Fe含量变化的动态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Fe浓度的增加,Fe原子优先占据B格点位置(FCC结构的角位),且其原子占位几率数值逐渐增高;Al原子在B格点位置的占位几率则明显降低。同时,在L1_2相沉淀过程中出现了Al_Ni和Fe_Ni反位现象;且随着Fe含量的升高,Al_Ni和Fe_Ni原子反位的形成将会变得更加容易。原子占位几率的瞬时动态演化早在L1_2相长大的初期阶段就已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