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陕西凤县八卦庙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宏平 《黄金》2002,23(10):6-9
八卦庙金矿是产于秦岭泥盆系地层中的超大型金矿床,对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综合研究表明:晚泥盆世的热水沉积作用形成初始层状矿体或矿源层;海西-印支期的脆-韧性剪切作用控制着金的成矿过程并形成金矿体的主体;燕山期的岩浆气液对金矿的再次叠加富集最终形成金矿床。因而具有多期次复合成因特点。  相似文献   

2.
青海东昆仑西段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极为优越。在梳理国内外金矿分类的基础上,开展了东昆仑西段金矿成因类型厘定和主要类型金矿成矿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金矿成因类型有造山型、接触交代型、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型和机械沉积型,造山型金矿是区内最为重要的矿床类型。金矿成矿模式表现为:三叠纪碰撞—后碰撞阶段,区域壳幔相互作用强烈,形成幔壳源花岗岩及与其有关的金矿成矿系统。主要金矿类型有接触交代型和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型,分别产于岩体外接触带和岩体顶部;在造山作用下,早期形成的韧性剪切带重复活动,控制了造山型金矿的形成,经历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造山作用以后,区域持续处于陆内发展(盆山转换),山脉强烈隆升,在新生代形成砂金矿。  相似文献   

3.
鲁西地区主要有两种金矿类型:火山热液型和绿岩带型。火山热液型金矿成矿物质来源丰富、成矿热动力强,形成了一系列大中型金矿床;绿岩带型金矿床,在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热动力及赋矿构造空间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只能形成小型金矿或矿(化)点。鲁西地区主要的找矿方向为寻找与燕山期侵入杂岩体有关的火山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4.
《黄金》2015,(10)
通过对西秦岭金矿床成矿年代学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将本区的金矿床年代数据划分为245~225 Ma、220~190 Ma、170 Ma±、135~110 Ma、75~45 Ma 5组。结合区域内构造演化和岩浆活动将金矿床划分了4个成矿期:印支期末—燕山初期(245~225 Ma),金矿化的初始富集阶段之一;燕山早期和燕山中期(220~190 Ma,170 Ma±),西秦岭金成矿的主要形成时期;燕山晚期(135~110 Ma),再次(叠加)成矿阶段;喜马拉雅期热液活动对金矿床的影响。对区域地质背景和地球化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与新方法获得的年代学数据与前人数据对比,从而排除不确定性,精确地划分金矿成矿期次,能为金矿床成因、区域成矿规律总结和远景成矿预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该类金矿在赋矿空间和形成时间上都与石英脉型金矿有明显的差别, 与太古宙花岗岩一绿岩带有密切的因果关来。同位素资料的证据说明, 该类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地壳。燕山期重熔型岩浆提供成矿热源, 沿不整合面产生的次级断裂构造提供空间, 构成了“ 三位一体” 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6.
位于秦岭—祁连—昆仑造山带的大水金矿是我国八十年代末期发现的一处大型金矿。在大水金矿的地质勘查过程中,发现整个金矿的地质情况较为复杂,并且其矿床类型也较为特殊。经过对大水金矿的地质勘查以及对成矿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金矿整体是在印支时期的岩浆活动与燕山时期的内陆造山运动中受到岩浆活动、地质断裂、岩性变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富集型金矿。  相似文献   

7.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若干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金矿床类型之一,也是当前国际矿床学界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的矿床学研究在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成矿岩浆背景、成矿机理及成矿模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突破。研究表明:浅成热液金矿床的形成时代主要是中生代白垩世和新生代,其次为晚古生代;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复杂,成矿元素Au是地幔中硫化物氧化释放出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与碱性岩、斑岩金铜矿之间密切伴生;冷却收缩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形成的主要机理,解释了成矿流体的形成、运移和沉淀;等温退缩一蒸气收缩模式和蒸气冷却收缩模式合理地解释了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斑岩矿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共生关系。同时笔者还建议在该类型矿床的研究和找矿工作中应运用先进的测试技术和方法,应用先进的成矿理论。  相似文献   

8.
上庄金矿区地处胶西北矿集区龙(口)-莱(州)金成矿带内,区内北东向焦家断裂的分支断裂东庄子断裂、侯家断裂、望儿山断裂控制了区内金矿体的形成和展布。区内成矿岩体以中生代燕山早期玲珑超单元及中生代燕山晚期郭家岭超单元为主,为区内金矿床的主要成矿物质来源。通过对该区成矿地质条件的研究,认为该矿床成因类型为深熔岩浆期后中温热液交代充填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9.
对于小秦岭地区金矿物质来源的讨论是众多地质工作者十分重视的问题。本文认为小秦岭地区钼、金、铅、银等金属元素是在矿床成因、成矿过程、空间分布上为相互关联的一组成矿系列。深大断裂及有关的次级断裂裂隙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空间,加里东——燕山期的重熔型岩浆活动为成矿元素的活化、转移提供了热能,地壳深部的矿源浓集区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正是受多种因素的控制,是造成小秦岭地区金矿类型多、分布广、找矿潜力大的主要原因。本文是在近二年进行小秦岭地区金矿类型及找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寨上金矿矿石矿物过程中,新鉴定出碲金银矿、板碲金银矿、碲汞矿及碲镍矿,重点研究了这几种碲化物以及与之共生的自然金的矿物学特征和微量元素变化特征。碲化物在矿床中表现为 Ag3AuTe2(碲金银矿)-AuTe2(碲金矿)-Au(自然金)的共生组合,说明其形成于低温环境。自然金或者含银自然金在矿床中表现为 Ag3AuTe2(碲金银矿)-Ag2Te(碲银矿)-Au(含银自然金)的共生组合,说明在低温环境下也可以形成自然金矿物。寨上金矿碲化物与自然金的生成顺序:含砷碲金银矿-碲金银矿-板碲金银矿-碲金矿-碲汞矿-银金矿-自然金。寨上金矿成矿机制是当成矿流体中的 S 元素消耗殆尽时,Te 元素含量增高,开始形成银的碲化物,如碲银矿和碲金银矿等,由于流体中还残留有少量 As 元素,所以碲金银矿中含极少量的 As。当流体中的 Te元素消耗殆尽时,形成银金矿和自然金。寨上金矿具有形成超大型金矿的条件,属于与花岗岩有关的金矿床。  相似文献   

11.
国安寺-白杨沟地区所在凤太矿集区大地构造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夹持部位,成矿区划上处于秦岭泥盆系金-多金属成矿带中段。凤太海盆沉积基底火山岩及变质火山岩中丰富的成矿物质,为区内金属矿产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来源。此外,区内地壳构造活动强烈,为热液的运移、成矿物质的活化及迁移提供了动力学条件,伴随地壳活动产生的各种断裂构造为成矿物质的运移提供了通道、也为成矿物质的聚集和保存提供了有利的空间。笔者结合野外实际情况,在分析对比凤太矿集区已知金矿床的成矿环境和控矿要素的基础上,通过综合研究该区成矿地质背景、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资料,对该区进行找矿潜力分析,认为该区有较好的找金前景。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东北部嘉荫—萝北成矿带是重要的金矿成矿带,勘查区内金矿床属于破碎带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即金主要富集在石英脉中。我们对金矿成因进行研究,认为成矿流体沿构造裂隙向上运移并在运移过程中萃取围岩中的成矿物质,在区域变质作用一褶皱作用之后形成的控矿断裂构造为含矿溶液提供了沉淀空间,最终形成金矿体。  相似文献   

13.
栾灵金矿位于小秦岭成矿带东部,属于碲化物型金矿床。该区矿石矿物组分简单,金属矿物主要有自然金、碲化物和硫化物3 种类型,其中,自然金形成于早期的多金属硫化物阶段,而金的碲化物形成于晚期的碲化物阶段。碲矿物主要有碲金矿、碲金银矿、针碲金银矿和碲银矿等。金的赋存状态有两类,即可见金和次显微金,根据物相分析结果,金矿物以包裹金为主,裂隙金和粒间金相对较少。通过分析该矿床成矿作用过程,认为其成因属于中低温碲化物热液型。  相似文献   

14.
张博文  孙丰月  薛昊日  王磊 《黄金》2010,31(2):14-18
青龙沟金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矿化发生在NW向断裂组及NS向次背斜中,矿石类型为变砂岩、硅化白云石大理岩、蚀变闪长玢岩及绢云千枚岩型,围岩蚀变硅化分2期,表现出该金矿床多期次成矿的过程。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M2矿体硅化大理岩石英中发育气液二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属H2O-NaCl体系类型。成矿流体具有低盐度(2.73%~7.99%NaCl)、低密度(0.86~0.95 g/cm3)的特征,成矿温度为123.6~204.5℃,成矿压力为8.99~18.53 MPa,形成深度为0.9~1.91 km,显示出该矿床浅成环境成矿作用下一类成矿流体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金山金矿床产于栖霞市北大庄子-金山-小庄韧脆性剪切带内,空间上与中生代中基性脉岩关系密切。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早期为低盐度、低密度富CO2的NaCl-H2O-CO2体系,之后由于沸腾作用逐渐演化成NaCl-H2O盐水体系,矿床形成温度为165~280 ℃,成矿深度为2.33~3.00 km,属中浅成深度中低温热液矿床。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早期以岩浆水为主,晚期混入大量大气降水,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中生代脉岩,胶东古老变质基底亦有一定贡献。成矿机理主要是由于沸腾作用和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引起流体物理化学性质变化。  相似文献   

16.
寨上金矿床为西秦岭岷礼盆地西部大型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寨上金矿赋存在国营牛场背斜及斜切背斜的断裂中,赋矿地层为中-上泥盆统和下二叠统。南矿带矿脉主要受断裂控制,北矿带矿脉主要受层间剪切破碎带控制。矿(化)体沿砂岩、砂质板岩与碳质板岩的接触界面发育。矿区内发育少量石英闪长玢岩脉,且岩脉与金矿化关系密切。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和低密度特点。成矿主要集中在晚三叠-早侏罗世(220~170 Ma)、早白垩世(130~100 Ma)和早第三纪(60 Ma)3个地质时期,在喜山中晚期,可能叠加了新一期构造热液成矿作用。寨上金矿的形成具备3个条件,首先是浅源和深源成矿物质丰富,其次是物质迁移具有强动力来源,再次是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及容矿空间充裕是成矿的重要保证。因此,寨上金矿的形成是诸多成矿要素在相对局限的有利成矿构造域内,经过多期次叠加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镜下鉴定及对矿床以往资料的综合研究,对茶洞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组构、矿物成分、成矿期及成矿阶段进行分析总结,并对矿床成矿作用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矿床矿石具浸染状、脉状、网脉状及块状构造,结构以自形-半自形粒状、不规则粒状和交代为主。矿石成分以氧化物和硫化合物为主,矿物组合主要为银(金)-铅锌系列,以硫化物为主,代表矿物有黄铁矿、毒砂、方铅矿及银矿物等。矿物组合表现为中低温矿物组合特征,成矿温度以中低温为主。矿床成矿过程具有多期、多阶段特点,其中气水热液成矿期为主成矿期,可进一步划分为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碳酸岩-铅锌硫化物阶段,茶洞银金矿床是在地层、构造及岩浆岩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中低温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18.
石湖金矿田为中温热液型脉状矿床,构造裂隙的发育程度及产状是决定其矿床特征的主要因素。在进行构造解析的基础上,应用弹-塑性增量法对控矿构造进行了应力场数值模拟。综合分析表明:中侏罗世矿区主应力为NNW向,受NNE向边界断裂限制形成压剪性应力场,矿区处于应力高值区,岩石破裂形成了NW和近SN向共轭剪节理系,它们叠加于早期的复式背斜上,成为主要的容矿空间;晚侏罗世沿深断裂侵入的麻棚岩体使矿区围岩进一步变形,形成了不同位置的拉张区及挤压区,构造变形以对老构造的追踪和改造为主,新生裂隙较少;岩浆活动晚期成矿热液从深部沿深断裂由SE向NW运移,矿区内NW向节理走向与流体运移方向一致,且处于张性环境,成为首要的容矿空间及富集成矿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天子坪金矿地质特征的描述,通过对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等方面的研究,认为天子坪矿床为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成矿模式,成矿物质来源为岩浆岩(八卦山)和地层(下古生界泥盆纪舒家坝组),高桥一罗坝断裂及其两侧的张性次级断裂为矿床的导矿、容矿断裂,在总结了天子坪金矿找矿标志的同时提出了今后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