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A油田古近系恩平组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该沉积环境下砂体厚度变化快,叠置关系复杂,导致砂体横向展布及油水关系复杂.基于地震资料的特点,以地震能识别的稳定发育的泥岩作为标志层,建立了古近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格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恩平组沉积期次及其砂体叠置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恩平组经历海泛面持续上升的过...  相似文献   

2.
基于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研究了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始新统恩平组辫状河三角洲类型、沉积特征和演化规律。钻井、测井曲线和地震反射终止关系研究表明,陆丰凹陷恩平组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为ESQ1、ESQ2、ESQ3和ESQ4),发育了S型前积、斜交前积、叠瓦前积和隐性前积4类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其具体特征如下:①S型前积型三角洲具有典型的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三层结构,岩性以粗砂岩-细砂岩为主,含砂率为35%~65%,地震地貌响应表现为面积小于100 km2的朵叶状,主要发育于ESQ1和ESQ2时期;②斜交前积型三角洲仅包括前积层和底积层两层结构,岩性以砾岩和粗砂岩为主(偶含火山碎屑岩),含砂率为55%~75%,在地震地貌上表现为伸长状的朵叶体,面积可达200 km2,发育于ESQ1和ESQ2时期;③叠瓦前积型三角洲在地震剖面显示为低角度的叠瓦前积反射结构,岩性以粗砂岩为主,含砂率为50%~72%,地震地貌响应为面积大的朵状和树枝状(面积为250~700 km2),主要分布于ESQ3层序;④隐性前积型三角洲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亚平行结构或不明显的叠瓦状前积,岩性为中-细砂岩夹薄层的煤层或杂色泥岩,含砂率为30%~58%,地震地貌以振幅分带的河道状为特征,展布面积可达900 km2,仅识别于ESQ4层序。从S型前积到隐性前积三角洲,湖盆水体逐渐变浅(由120~180 m到10~30 m),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比值(A/S)逐步趋近于0。研究区发育的4种类型的三角洲地震反射结构、沉积特征和地震地貌响应变化,是湖盆由鼎盛到消亡演变过程中水体变化和A/S比值的综合反映。该研究成果为陆相湖盆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分布演化提供了新的实例,也可为其他湖盆三角洲研究提供类比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4.
常学军  薛培华 《石油学报》1994,15(Z1):133-140
冀东高尚堡油田东营组属一套典型辫状河三角洲相储层.其相标志有;砂体的河道化程度较高,砂层发育切割叠加,岩石的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反映为近源快速堆积的产物.储层精细描述得知,油气层多依河道边缘微相富集.典型解剖长期不出油的高27-1停产井,经二次射孔获得初产140t/d油流.证实依其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特点进行有效滚动开发,可以见到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彩南油田彩9井区三工河组由于多年注水开采,油水关系十分复杂,如何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区目前开发阶段井网调整的关键是明确储层的叠置关系,即目的层三工河组二段2和3小层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单元分布特征。为此,首先分析彩9井区目的层沉积微相的岩电特征,建立沉积微相的单井识别标志,为进一步的井间精细对比奠定基础;然后基于单井沉积微相识别结果,根据岩心、录井及测井资料对沉积微相内部精细解剖,明确不同级别储层构型单元的识别标志;以河流相沉积模式为指导,建立井间储层构型单元的静态分布模型,实现对不同级别储层构型单元的定量表征;最后由注采动态资料的响应关系验证储层构型单元静态分布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彩南油田彩9井区三工河组储层构型单元静态分布模型与研究区实际生产情况吻合较好,对于油藏后期的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古近系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加深对储层砂体及分布规律的认识对油田开发调整至关重要。在对涠洲组三段浅水三角洲发育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三角洲前缘砂体类型及分布模式。基于岩心描述划分出12种岩相、6种岩相组合,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前缘席状砂及分流间湾等微相,其中骨架砂体为复合正韵律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极不发育,前缘席状砂和分流间湾储层厚度较薄,发育规模较小。以涠洲W油田为例,建立了“井震结合定边界、动静结合定连通、地质知识库为约束”的复合砂体表征方法,解剖了砂体的分布,总结了砂体分布模式,即剖面上砂体由横向上的切叠式、侧叠式和孤立式及垂向上的深切式、垂叠式和分隔式等6种构型样式组成,平面上砂体以辫状、交织条带状复合水道为主,水道间发育小规模分流间湾。本文研究丰富了对浅水三角洲前缘的沉积认识。  相似文献   

7.
稀井网、大井距条件下进行地下砂体的刻画与表征是油气田开发初期的难点.以地震资料为主导,通过井震结合,利用波形指示反演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S区上石盒子组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的边界及叠置关系进行识别,明确分流河道的叠置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分流河道叠置类型受控于A/S值和河道能量,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强能独立...  相似文献   

8.
库车坳陷北部下侏罗统阿合组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但是岩相变化快、砂体构型复杂、储层相对致密、非均质性强,制约了油气勘探。通过建立露头基干剖面、横向砂体追踪、砂体构型精细描述、针对性取样和储层实验分析,分析砂体的垂向建造、横向展布规律及不同岩相的储集性能,结果表明:阿合组纵向上有大型砂砾质辫状水道-侧积坝-纵向砂坝、中型砂砾质辫状水道-横向砂坝-滨湖复合砂体、小型砂质辫状水道-斜列砂坝等3种沉积建造。其中中型辫状水道-横向砂坝储集性能相对较优,有利储层主要是槽状交错层理砂质细砾岩、板状交错层理中砂岩和低角度平行层理细砂岩。研究区下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前缘均是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9.
以陆丰13-1油田恩平组储层为例,基于HHT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在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内构建了深层储层沉积模式,结合地震反演、井控地层切片和地震属性分析等技术,开展了沉积微相空间展布预测和演化规律等地震沉积学研究,较好地解决了深层储层沉积环境复杂、砂体小层对比困难所造成的储层横向展布预测难题。基于以上研究成果,2013年在陆丰13-1油田深层实施了两口调整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平面上常呈连片状,难以准确划分其单砂体,限制了剩余油分布的精准预测,制约了油田采收率的进一步提高。基于岩心和测井等资料,借助密井网和井间示踪剂数据,系统表征东营凹陷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砂组浅水三角洲单砂体沉积构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砂组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包括浅水三角洲平原亚相和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分流河道、溢岸、河口坝、滩坝等微相。浅水三角洲砂体划分为4个构型级次(5~8级),本次研究的单砂体属于8级构型单元。综合利用密井网和井间示踪剂数据,识别了单砂体的6种侧向接触样式:河道-溢岸-河道拼接式、河道-河道切叠式、滩坝-滩坝拼接式、河口坝-河口坝拼接式、坝上河道切割河口坝式和泥岩分隔式。井间示踪剂资料显示,坝上河道切割河口坝式侧向接触样式砂体连通性最好,其次为河道-河道切叠式、河口坝-河口坝拼接式和滩坝-滩坝拼接式,最差为河道-溢岸-河道拼接式。建立了研究区浅水三角洲单砂体沉积构型模式,其中浅水三角洲平原微相类型主要为分流河道和溢岸,单一分流河道砂体间接触样式主要有侧向切叠、侧向与溢岸砂体相连、垂向叠加和斜列叠加4类;浅水...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地层因素影响地层发育的观点,分析了可容纳空间与物源供给的比值(A/S)对砂体叠置样式的控制作用.在低A/S值条件下,砂体空间叠置样式为"拼合型",剖面上多期砂体呈"线一线"接触方式复合,连通性好;在中A/S值条件下,砂体空间叠置样式为"迷宫型",剖面上多期砂体呈"线一点"或"点一点"接触方式复合,连通性变差;在高A...  相似文献   

12.
春光油田新近系沙湾组"亮点"油藏是增产增效的主力油藏类型,首先进行速度统计分析弄清沙湾组砂泥岩速度特点,在地震资料品质分析和合成记录精细标定基础上,利用地震属性技术结合地震正演模拟技术精细识别油藏开发区储层叠置现象,并进一步应用含油性检测技术识别含油气有利区,通过综合分析进行井位部署,取得良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
根据砂地比及砂体垂向接触关系,将砂体结构划分为四种类型,即连续叠加型、间隔叠加型、单层型和薄互层型,每类又细分为2~3个亚类.从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到前三角洲,砂体结构由连续叠加型、间隔叠加型、单层型过渡到多期互层型;其结构类型受沉积物供给与可容纳空间共同制约.  相似文献   

14.
葡萄花油层是松辽盆地WX油田重要的含油层系之一,该油层砂体层数多、厚度小(1~2 m);局部井间距较大,井间沉积相变快,砂体展布特征复杂,精细地刻画油层段各小层沉积微相特征难度大,目前砂体叠置模式尚未建立。为此,以测井、录井和三维地震数据为基础,采用优化的随机森林算法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沉积微相概率预测模型;再通过机器学习和模糊判别方法分别识别WX油田东北部姚家组葡萄花油层各小层的沉积微相类型;最终建立四种砂体叠置模式,即平面连接式、平面分隔式、垂向接触式和垂向分离式。通过钻井验证,该技术具较高的储层预测精度,对于河道沉积微相,样本井的准确率平均值可达88.8%,各小层(除PI11和PI3外)检验井预测准确率均可达80.0%以上。精细刻画的沉积微相和建立的砂体叠置模式可为后期储层综合评价、开发方案优化、调整和井位合理部署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油田开发后期,通过解剖单成因砂体构型,可用于指导油水运动规律分析以及后续的剩余油挖潜工作。以储层构型理论为指导,根据3种垂向分期识别标志(泥质夹层、含砾砂岩层和钙质夹层)和4种侧向划界识别标志(曲线形态差异、岩性差异、厚度差异和水淹特征差异),将渤海湾盆地Z油田东营组二段下亚段Ⅰ和Ⅱ油组三角洲前缘沉积复合砂体划分为多个代表单一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的单成因砂体,并依据井间砂体厚度变化与砂体顶面角度二者之间较好的对数相关性,定量确定了单一砂坝砂体尖灭点。由此,重构了油田范围内复杂沉积中河口坝连片分布和水下分流河道交叉叠置的特征。以此为基础,综合分析油藏其他动静态资料,认为单成因砂体质量差异是影响油水运动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单个朵叶体形成相对独立的流体单元,不同类型单成因砂体由于其质量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渗流能力和水淹特征,优质单成因砂体易形成优势通道并造成剩余油的富集。开展基于单成因砂体的油水运动规律研究,可为油田后期加密挖潜和有效提高油田采收率奠定必要的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下石盒子组8段下亚段(盒8下段)是苏里格地区主要的含气层段之一.为了认识苏里格地区盒8下段辫状河砂体发育特征及有效砂体叠合模式,厘清剩余油气制约因素,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沉积、露头、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在密井网区,开展了地下高能砂质辫状河沉积特征、界面约束条件下的河道发育模式及砂体分...  相似文献   

17.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多支水下分流河道,对其他沉积微相的分布也具有控制作用,明确各支水下分流河道的分布和叠置关系对于井网部署和油田管理至关重要。JX油田东块沙河街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由于水下分流河道易发生迁移摆动,河道砂体在纵向上多期叠置、平面上泛连通分布。在泛连通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中,同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连通性较好,相反,不同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连通性则相对较差。目前JX油田部分油井表现为地层压力低,邻近注水井表现为自溢现象,严重影响开发效果,降低了采收率。通过沉积标志识别、沉积特征研究以及井-震结合砂体描述,确定JX油田东块沙河街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储层分布模式为顺物源方向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逐渐减薄,迅速相变为泥岩,垂直物源方向水下分流河道并列分布或叠置切割,砂体厚度呈现厚—薄—厚特征,岩性上表现为砂岩—泥岩—砂岩特征。经动态资料验证,研究结果准确、可靠。根据储层分布模式对研究区开发措施进行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以珠江口盆地文昌B油田珠海组二段一油组扇三角洲储层为例,采用井震结合划分朵叶体、沉积旋回划分复合砂体、多维信息定单砂体的逐级细分方法对储层构型进行了剖析,建立了扇三角洲储层构型模式,并应用于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目的层由三期扇三角洲朵叶体组成,每期朵叶体分3~4个复合砂体,复合砂体内部的单砂体宽度100~450m,厚度1.5~6m,宽厚比为40~80;剩余油分布模式分为不渗透构型界面控油模式和差异渗流构型单元控油模式,开发调整重点为不同期次水道叠置区以及受四级构型界面遮挡的剩余油富集区;现场部署调整井B3S1井,日产油276m^3/d,同时指导B5/B6井下返补孔,累增油15.05×10^4m^3,提高采收率1.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9.
以往三角洲沉积储层地质模型的实现过程多是强调某一种建模方法的使用。文中以渤海某油田为例,综合应用地震及井点信息,探讨了将确定性地质建模与随机地质建模两种方法、相模型与属性模型两种模型相结合建立三角洲沉积砂体骨架模型及储层属性地质模型的方法。使用确定性建模手段可以刻画出那些基于地震反演资料识别、把握程度相对较高、规模相对较大的砂体;应用序贯指示随机模拟方法可以表征规模小、具随机分布特征的砂体;以砂体单元为对象、井参数为约束、地震反演属性体为趋势,应用随机模拟方法实现的储层属性地质模型,能够更客观地反映砂体内部的非均质程度。合理使用各种储层地质建模技术,可以获得更接近实际的地质模型,从而为油田开发方案编制、调整,开发效果预测,以及油田开发潜力与风险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尼日尔三角洲盆地Akpo油田中新统D油组的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其沉积单元构成、沉积微相、沉积演化及储层叠置模式进行了解剖,揭示了深水复合朵体内部的沉积结构。研究结果表明:①Akpo油田中新统D油组深水复合朵体由4期单一朵叶及3条分支水道组成,单一朵叶和分支水道交互作用,控制了深水复合朵体沉积演化;分支水道走向控制单一朵叶平面展布,单一朵叶生长影响分支水道的侧向迁移。②研究区深水复合朵体沉积微相可划分为朵叶主体、朵叶边缘、沉积性水道、侵蚀性水道和半远洋泥等5种类型。③根据各微相的空间接触关系,研究区深水复合朵体内部沉积结构可划分为边缘-边缘叠置、主体-主体叠置、上主体-下边缘叠置和上边缘-下主体叠置等4种模式,不同叠置模式的储层品质及连通性不同;分支水道对下伏朵体形成侵蚀改造,影响侧向连通性,影响程度取决于水道充填性质。该研究成果对尼日尔三角洲盆地Akpo油田的生产制度优化和井位部署具有指导意义,并取得了良好应用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