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传统锂离子电池相比,基于无机固体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电池,具有安全性能高、循环寿命长、能量密度高等优点,是目前锂电池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未来有望在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全固态锂电池中,电极与固体电解质之间的固固接触相比固液接触具有更高的界面接触电阻,同时,界面相容性和稳定性也显著影响全固态锂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而在固体电解质中,晶界电阻决定了电解质整体的离子电导率,因此,界面问题是决定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关键所在。本文重点综述了全固态锂电池中各种界面问题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界面调控机理、修饰方法,并指出全固态锂电池中界面调控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刘艳辉  侯玲  孟亮 《太阳能学报》2006,27(5):428-432
采用电沉积、氧化及热硫化方法制备了In2S3伴生的FeS2复合薄膜。通过改变400℃下的硫化时间,研究了硫化过程中复合薄膜晶体结构及组织形貌的变化。FeS2和In2S3分别由先驱膜中的Fe3O4和衬底膜中的In2O3硫化演变而来,先驱膜的多孔形态可提供In2S3与FeS2共生的几何条件。硫化过程中In2S3比FeS2有更高的结晶速率。随着硫化时间的延长,FeS2及In2S3数量增加,晶粒尺寸增大,FeS2的晶格常数减小。  相似文献   

3.
薄膜型全固态锂电池具有完美的电极/电解质固-固界面,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商用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并具有超长的循环寿命、较宽的使用温度范围、较低的自放电率等优点,相比体型固态锂电池性能优越,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制备成本高、单位面积能量密度低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范围。本文介绍了薄膜型全固态锂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特点、关键材料的研究现状,并针对薄膜固态锂电池的产业化现状和技术瓶颈进行了总结,对新一代薄膜型全固态锂电池的发展及产业化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全固态锂电池由于具有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能量密度高等特点,在化学电源领域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因全固态锂电池是一种使用固体电极材料和固体电解质材料,不含任何液体的锂电池,所以全固态锂电池的电极制备以及组装与现有液态锂电池的方法存在较大差异.本文详细综述了典型的几类全固态锂电池的电极制备与组装方法及相应的性能特征,分别针对氧化物、硫化物以及聚合物固体电解质体系,归纳分析其结构、正极制备方法、负极修饰方法以及电池组装方式,并在最后对全固态锂电池的实验室开发组装方式给出了建议,为全固态电池研究的同行们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现有电化学储能锂离子电池系统采用液体电解质,易泄露,易腐蚀,服役寿命短,具有安全隐患.薄膜型全固态锂电池,大容量聚合物全固态锂电池和大容量无机全固态锂电池是一类以非可燃性固体电解质取代传统锂离子电池中液态电解质,锂离子通过在正负极间嵌入-脱出并与电子发生电荷交换后实现电能与化学能转换的新型高安全性锂二次电池.作者综述了各种全固态锂电池的研究和开发现状,包括固态锂电池的构造,工作原理和性能特征,锂离子固体电解质材料与电极/电解质界面调控,固态整电池技术等方面,提出并详细分析了该技术面临的主要科学与技术问题,最后指出了全固态锂电池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锂离子电池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的诸多方面。然而,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对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开发兼顾两者性能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迫在眉睫。基于传统液态有机碳酸酯类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存在电解液泄漏、挥发、燃烧、爆炸等潜在安全隐患。相对于无机全固态锂电池而言,全固态聚合物锂电池更容易大规模制造,是实现锂电池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相对理想的解决方案。作为全固态聚合物锂电池的最核心部件,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重点论述了聚环氧乙烷、聚硅氧烷、脂肪族聚碳酸酯等几种典型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科研进展。与此同时,还对近几年国内外知名公司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在全固态聚合物锂电池方面的技术应用现状和专利布局进行了系统分析。文末还对全固态聚合物锂电池用高性能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设计制备、新型锂盐开发、正极材料黏结剂、负极优化、界面构筑调控、制备成型工艺等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需要在电极活性材料,电极与液态电解质接触界面产生固体的电解质层,全固态电池中的固体电解质以及导电添加剂,黏结剂,活性颗粒形成的固固界面传输.一般而言,固相内部及固相之间的离子传输是电池动力学过程中相对较慢的步骤,因此离子在固体中的传输是锂电池材料研究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本文小结了固体离子学基础知识中关于离子在固体中的传输机制,驱动力,影响离子电导率的几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简介了锂离子在正极,负极,固态电解质中的输运特性,讨论了内源锂和外源锂输运特性的差异以及尺寸效应对于离子输运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固态电解质和金属锂的全固态锂电池被认为是解决传统使用液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差和能量密度低的终极方案。近年来,固态硫化物电解质在离子电导率和空气稳定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固态硫化物电池体系还有一些问题亟需解决,最为重要的就是固态硫化物电解质与锂金属负极的界面稳定性问题。因此,构建稳定的固态电解质/锂金属负极界面是实现高性能全固态锂电池的关键。该文针对目前基于硫化物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电池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总结了固态硫化物电解质/锂金属负极界面所面临的问题和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9.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CH_4/H_2S混合流体在TiO_2纳米通道中吸附分离的过程。结果显示,TiO_2纳米通道对H_2S的吸附分离能力大于其对CH_4的吸附分离能力。当体系施加电场时能够一定程度提高纳米通道对H_2S的吸附分离能力,但是随着电场增强,分离能力提升不大,表明电场的影响是有限的。而通道内壁TiO_2粒子振动条件下吸附分离效果也比壁面粒子固定不动时的效果好。根据研究,建议在一定的电场强度下采用TiO_2纳米通道分离吸附CH_4/H_2S混合流体,降低天然气中H_2S的浓度。  相似文献   

10.
同锂离子电池相比,全固态锂电池不仅安全性好,而且在提高比能量、比功率密度以及循环性能方面也有更大的空间,从而得到广泛关注。在现有全固态锂电池中全固态薄膜锂电池(TFB)的制备工艺成熟,电池性能优异,已率先实现了商品化生产。同传统的锂离子电池不同,TFB的主要制备方法是物理成膜形成致密正极、电解质和负极薄膜,各层薄膜采用原位叠加方式形成。本文总结了近十年来TFB的研究工作,力图囊括全固态薄膜电池的完整制备过程以及各制备环节的技术进展和存在的科学技术问题。本文首先分述了固态电解质薄膜、正极薄膜、负极薄膜等三个主要构成部分的研究进展和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归纳了电极/电解质界面的设计、制备以及TFB制备过程及其关键问题和技术的研究进展,最后还介绍了基底、集流体、封装三个辅助部分的制备过程以及最近报道的新型特殊结构TFB。  相似文献   

11.
如今的用户在选购笔记本产品时,越来越多的考虑笔记本产品在影音娱乐方面的表现。而厂商也纷纷抓住消费者的这一需求大做文章,于是乎市场上充斥着花样百出的影音娱乐笔记本,从大屏幕到独立显卡,再到带HDMI接口,真不知道以后还能再找点什么噱头。如何选择一款适合家用的影音笔记本是本次比划的主题,MI特别精选了5款近期比较火热的中档产品,将它们拉上PK台,看看谁才是最值得选择的产品。  相似文献   

12.
13.
《新能源》2011,(1)
厂商Getac作风一贯“硬派”,推出的笔记本也是一个比一个“坚硬”。这款S400专门为应对户外恶劣环境设计.六面可经受2.5英尺高度跌落。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测算,给出了多种S109E和S109队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系统的热电负荷曲线和变工况负荷特性曲线,为设计者和用户根据热、电负荷要求选择合适的系统配置方案提供了便利;本文也简要地给出固定热、电价格和分时电价下的经济性分析以及实现系统经济运行的策略和可采纳的技术。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大坝安全远程专家会诊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提出了一种基于新型网络模式的系统解决方案及设计方法。B/S与C/S模式相结合,既发挥了B/S模式方便灵活的特点,又利用了C/S模式交互性好、安全性高等优点,使系统具有较高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6.
17.
S195、S1100型柴油机油量限制和扭矩校正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式主要以S195型柴油机为例,论述了改善单缸小功率柴油机扭矩特性的途径。从影响柴油机扭矩特性的因素考虑,分析了S 195型柴油机用单体喷油泵的速度特性。文中还分析了机械式校正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介绍了校正参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基于C/S和B/S的电力调度信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介绍了三层的C/S结构的概念和中间件技术的特点,阐述了地区供电局调度所生产管理系统需求和设计方法。采用中间件技术,实现了系统的流程化工作平台,通过实践证明C/S和B/S结合的模式,能增强系统均衡负载的能力,能实现"瘦"客户端的零维护。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节水高效农业的发展,针对东港灌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基于B/S与C/S模式相结合的东港灌区信息管理系统,在介绍系统设计及实现的基础上,研究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系统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实现灌区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且操作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20.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06,163(1):289-293
Novel hybrid solid electrolytes were prepared by mechanochemistry using the Li+ conductive Li2S–P2S5 glasses and –OH terminated oligomers. The P–O–C bonds were observed in FT-IR spectra for the obtained electrolytes, suggesting that the molecular level hybrid materials were synthesized. The addition of small amounts of oligomers into the glass successfully enhanced the conductivity of hybrid electrolytes by lowering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he hybrid electrolyte with 2 mol% of 1,4-butanediol exhibited the ambient temperature conductivity of 9.7 × 10−5 S cm−1, which is 1.5 times as large as the conductivity of the pristine glass. The hybrid with a polyether showed lower conductivity than the hybrid with 1,4-butanediol. Incorporating oligomer blocks into glass network is a new approach to enhance the conductivity of glass-based solid electroly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