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虾加工副产品为原料,通过热反应制备得到天然、香气持久的虾味香料。通过试验确定,热反应型虾味香料的最优配方为:虾蛋白水解液10 g,氨基酸添加量0.4 g(谷氨酸:胱氨酸:甘氨酸:精氨酸质量比为4∶3∶2∶1),还原糖添加量为1.0 g(木糖:葡萄糖质量比为1∶1),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40 min。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不同的水解酶水解虾加工副产物的效率,确定碱性蛋白酶为水解虾加工副产物用酶。考察了料液比、时间、温度、起始pH值、酶添加量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确定最优的酶解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为虾粉质量的0.8%、温度60℃、料液比4g:100mL、起始pH9.0、时间2.0h、蛋白提取率为65.3%。  相似文献   

3.
龙虾虾头中虾油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利用有机溶剂提取龙虾虾头中的虾油.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获取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环己烷 乙酸乙酯为提取剂、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50min、料液比1:7、提取剂混合比46:54.按此工艺虾油的提取率为16.69%.同时对虾油的主要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指标基本达到了粗鱼油的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4.
以剥离虾仁的虾壳为主要原料,利用曲霉及其孢子分离后的麸皮残渣作为酶来源,对其酶解发酵,以游离氨基酸态氮含量(FAN)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酶解法制备虾油工艺。从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麸皮残渣添加量6.3 g、虾壳粉质量20.7 g、食盐浓度15.0%、发酵温度46.0℃。结果表明:该条件下制备的虾油,游离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419 g/100 m L,与预测值0.432 g/100 m L相差不大。本文为虾壳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5.
利用虾副产品加工调味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虾肉占整个虾体重20%~30%,每生产1t虾仁或虾肉制品就有5~6t副产品。虾副产品不仅营养价值丰富,而且富含多种风味物质,非常适合调味品加工。对虾副产品生产虾头酱、虾调味汁、虾味酱油及虾味香精等虾调味品生产技术进行综述,以供虾食品生产企业综合利用虾副产品开发调味料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酶解虾加工下脚料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隋伟  张连富 《中国调味品》2005,(12):54-57,53
本试验以水解度为指标,研究了5种蛋白酶酶解虾加工下脚料的能力,确定了FIavourzyme和Alcalase为最佳复合酶。利用响应曲面法,得到了复合酶的最适酶解参数:起始pH值6.74,酶解温度48.3℃,底物浓度7.3%。在此优化条件下,重复试验3次,平均水解度达23.16%。  相似文献   

7.
以虾头虾壳为原料酿制虾油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虾头虾壳为原料酿制虾油,采用感官评定、氨态氮( AAN)、三氯乙酸可溶性氮(TCA-N)、挥发性盐基氮(TVBN)等指标,研究温度、食盐浓度、酿制过程中pH值控制对虾油酿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和食盐浓度太高和太低均不利于提高虾油的酿制速度和品质,偏碱性的酿制环境比偏酸性的酿制环境有利于提高虾油的酿制速度和品质,其中20%食盐浓度,酿制过程中控制pH8.0,酿制温度45℃有利于虾油酿制.  相似文献   

8.
以复合蛋白酶为工具酶,研究采用酶解法从南极磷虾中提取油脂。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酶用量、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对南极磷虾油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进行工艺优化,得到最佳酶解条件为:中性环境,酶用量0.13%,酶解温度43.8℃,酶解时间4.9 h;在此条件下,南极磷虾油提取率为96.06%。所得南极磷虾油磷脂含量为28.7%,虾青素含量为150mg/kg,DHA含量为8.99%,EPA含量为16.90%。  相似文献   

9.
南极磷虾粗虾油提取工艺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南极磷虾粗虾油的有机溶剂提取工艺。探讨不同提取剂、提取剂混合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料液比对南极磷虾粗虾油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确定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为:以正己烷+乙酸乙酯为提取剂,提取剂混合比71.3:28.7、料液比1:6.6,在57.8℃提取50min;此时粗虾油得率为14.76%。  相似文献   

10.
对比了原料不同干燥方式对虾油酸价和虾青素含量的影响,以及溶剂体系对虾油得率、磷脂得率、虾青素得率的影响。在该基础上,探究原料粉碎程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料液比对虾油得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冷冻干燥法提取的虾油酸价最低,虾青素含量最高;采用95%乙醇提取,虾油、磷脂以及虾青素得率最高;以冷冻干燥、粉碎后过60目筛的虾壳为原料,95%乙醇为提取溶剂,正交优化后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9(g/mL),提取温度50℃,震荡提取时间30 min,该条件下虾油得率(12.64±0.02)%。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由虾加工副产物经过胰蛋白酶水解得到的多肽与氯化钙反应制备的钙肽结合物的理化性质。钙肽结合物中肽含量75.03 g/100g,钙含量11.56 g/100g,水分含量6.02 g/100g。温度对钙肽结合物的溶解度影响较小,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钙肽结合物溶解性很好,不溶于常见的有机溶剂。钙肽结合物的紫外、红外光谱均表明钙与肽之间形成了新的化学键。  相似文献   

12.
从鱿鱼加工副产物中油脂的生物活性、提取、精制以及微囊化研究4个方面,对鱿鱼加工副产物中油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与分析,并展望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真菌毒素是一些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代谢物,其对粮油加工产业、畜牧业和食品工业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亦会威胁人类健康.粮油加工副产物中真菌毒素的污染率相对较高,这些污染的副产物用于畜牧业生产,会严重影响畜禽生产性能.对畜禽危害严重的真菌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又...  相似文献   

14.
板栗及其加工副产物的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栗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投产面积覆盖广,在加工过程中易产生诸如板栗壳总苞、板栗壳、板栗花、板栗次果等副产物,大量资源常被当作废弃物丢弃,未得到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甚至环境污染。板栗加工业存在科技含量低、抗风险能力差、经济实力不足等问题,板栗加工副产物开发问题得到关注。因此,本文从多酚、单宁、黄酮、多糖、原花青素及淀粉分别论述了板栗及其加工副产物的提取方法、结构特点和活性作用及其机制,对板栗加工副产物开发前景进行展望,为探索其新的开发途径提供方向,以期完善板栗加工产业链。  相似文献   

15.
番木瓜是番木瓜科番木瓜属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含有丰富的糖类、多酚、番木瓜碱、有机酸等物质,具有抗氧化、降血糖及抑菌等多种功效,用途甚广.且番木瓜在果干、果汁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受人们喜爱.番木瓜皮、籽、叶具有多种活性物质,而番木瓜副产物的利用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如广东当地有食用番木瓜籽的习惯.但目前番木瓜加工副产...  相似文献   

16.
水酶法提取大豆油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因此在实验室规模基础上,进行了水酶法提取大豆油的扩大试验。在10 L反应釜中,每次试验需要1.2 kg的挤压膨化大豆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对加酶量、pH、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和料液比进行参数优化,得出最优结果:加酶量1.92%,p H9.15,酶解时间3.09 h,酶解温度56.15℃,料液比1∶5.04,油脂提取率(69.02±0.55)%。并且,通过透射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揭示出水酶法提取大豆油的释放机理,以便于提高水酶法的油脂提取率和油的品质。最后,通过比较水酶法和溶剂浸提法,结果表明:水酶法提出的大豆油品质更好,过氧化值更低。  相似文献   

17.
番茄是国际上广泛种植的蔬菜,可以加工成番茄酱、番茄罐头、番茄粉等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3%~8%的副产物,这些副产物不利用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本文主要对目前国内外有关番茄副产物的食品化利用情况进行了综述,包括作为食品配料直接添加和提取副产物中的番茄红素、膳食纤维、蛋白质、籽油等有效成分,深入分析了番茄副产物利用中面临的问题,以期为番茄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主要对凡纳滨对虾加工副产物营养组成及质量安全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加工副产物所占比例为47.6%,约占虾体重量的一半。虽然虾加工副产物中蛋白质含量明显低于虾仁,但该部位富含粗脂肪、灰分及虾青素。虾仁中以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较高,而虾加工副产物中则以谷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居多。虾仁及虾加工副产物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约占其脂肪酸总量的33.09%~35.16%之间,但各部位脂肪酸组成差异不显著。虾头中钙含量明显高于磷、钠和镁,而铁含量则比较少。虾仁中以钾元素含量居多,而虾头及虾壳中则以钙含量居多。虾头和虾壳中挥发性盐基氮含量范围在4.62~16.97mg/100g,细菌总数分布范围在4.5×103~6.0×104cfu/g,均低于国家安全限量范围,虾头中的镉含量超出欧盟限量范围,加工应用时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9.
虾油小菜是以蔬菜和虾为主料,配以其它辅料,根据食品加工的基本原理精心加工研制而成,该产品风味独特,是调味佳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