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12-2014年,开展灰飞虱、褐飞虱、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对几种常用药剂的室内抗药性监测和田间药效验证试验,并提出抗性治理措施。结果表明:示范区内可轮换使用噻虫嗪、烯啶虫胺和吡蚜酮防治灰飞虱,停用毒死蜱;烯啶虫胺、呋虫胺、氟啶虫胺腈可轮换用于防治褐飞虱,限用吡蚜酮,停用吡虫啉、噻嗪酮、噻虫嗪;阿维菌素、三唑磷、氯虫苯甲酰胺可轮换用于防治二化螟,限用毒死蜱、杀虫单;氯虫苯甲酰胺对二化螟的田间防效较理想,但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有待进一步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2.
氟啶虫胺腈对水稻褐飞虱的室内杀虫活性及田间药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彭  黄新培  谢忠能  余晔  辛建忠  王春生 《农药》2012,(10):760-762,770
[目的]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评价氟啶虫胺腈原药以及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对水稻褐飞虱的杀虫活性及田间防治效果。[方法]分别采用稻茎浸渍法和常规喷雾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氟啶虫胺腈和吡虫啉原药对水稻褐飞虱的LC50值分别为3.52、1.60 mg/L,LC90值分别为31.27、21.50 mg/L,表明氟啶虫胺腈与吡虫啉对褐飞虱均具有较好的毒杀作用。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用量50、75、100 g a.i./hm2于药后3 d的防效达61.6%~97.1%,具有较好的速效性,药后7~14 d的防效达84.2%~99.2%,表现出较好的持效性。[结论]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是防治水稻褐飞虱的较好药剂,推荐用量50~75 g a.i./hm2,重点喷施水稻茎基部。  相似文献   

3.
烯啶虫胺等13种杀虫剂对褐飞虱的室内毒力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烯啶虫胺等13种药剂对褐飞虱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属于超高效的杀虫剂有烯啶虫胺、氟虫腈、噻嗪酮,对3龄若虫5d的LC50分别为0.13、0.19、0.29mg/L;属于高效的药剂有吡虫啉、氯噻啉、阿维菌素、甲维盐、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二嗪磷,对3龄若虫的LC50介于1~10mg/L之间;属于有效的药剂有毒死蜱、异丙威、吡蚜酮,对3龄若虫5d的LC50分别为14.68、22.13、28.07mg/L。根据药剂类型、作用方式、作用机制等,建议防治稻飞虱时首选烯啶虫胺、噻嗪酮、吡蚜酮等药剂。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呋虫胺的杀虫活性和应用技术,通过室内生测初步明确了呋虫胺对豆蚜、褐飞虱、二化螟和小菜蛾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呋虫胺对稻飞虱具有高活性,LC_(50)和LC_(90)分别为0.877 8 mg/L和3.900 6 mg/L:对豆蚜亦具有高活性,LC_(50)和LC_(90)分别为0.350 5 mg/L和3.077 1 mg/L:对二化螟具有活性,LC_(50)和LC_(90)分别为55.721 5 mg/L和882.306 1 mg/L,;对小菜蛾活性低,以100 mg/L剂量处理3 d后死亡率为14.29%。通过研究呋虫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对豆蚜联合作用,发现它们配比3:1、4:1、5:1时具有增效作用;呋虫胺与吡蚜酮以配比1:1.5、1:2、1:2.5混用时对褐飞虱有显著增效作用;呋虫胺与烯啶虫胺以配比1:1、3:1、4:1、5:1混用时对褐飞虱有显著增效作用。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验证了呋虫胺对稻飞虱的防效,结果表明有效成分60~120 g/hm^2药后3~20 d的防效为73.34%~98.39%。经综合分析与评价,对呋虫胺的应用给出3个建议:呋虫胺防治稻飞虱是可行的,在应用剂量方面还可以优化;呋虫胺具有内吸性,希望在种子处理方面加强研发;呋虫胺在二化螟的防治上最好使用混配技术。  相似文献   

5.
9种杀虫剂对马铃薯桃蚜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防治马铃薯上桃蚜的更好药剂,在室内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9种杀虫剂对马铃薯桃蚜的毒力。结果表明:9种杀虫剂对马铃薯桃蚜都有较好的毒力,其中3.15%阿维·吡虫啉EC对马铃薯桃蚜的毒力最高,LC50值为0.730 4 mg/L;其次是5%高效氯氟氰菊酯ME、33%氯氟·吡虫啉SC、3.2%阿维菌素EC和9%噻虫·高氯氟SC,LC50值分别为0.873 1 mg/L、1.384 9 mg/L、1.855 3 mg/L和2.660 7 mg/L;22%氟啶虫胺腈SC、30%噻虫嗪SC和20%噻虫胺SC的LC50值分别为5.782 8 mg/L、5.8653 mg/L和6.279 3 mg/L;20%吡虫啉SL对马铃薯桃蚜的毒力最低,LC50值为22.895 2 mg/L。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明柑橘木虱在新烟碱类杀虫剂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抗药性,为开发和应用这类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用药膜法测定了不同来源的柑橘木虱成虫对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的LC50、LC95和抗性指数。[结果]已对吡虫啉、啶虫脒产生抗药性的柑橘木虱种群,虽然从未施用过噻虫嗪、呋虫胺和其他新烟碱类杀虫剂,但对它们的抗性倍数也已达低抗至中等抗性水平。[结论]柑橘木虱在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呋虫胺、吡虫啉、啶虫脒之间可能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7.
李全杏 《世界农药》2013,35(4):46-49
点滴法测定了吡虫啉、噻虫啉和噻虫胺对桑天牛成虫室内毒力,并将3种药剂的亚致死剂量(即LC20值)作用于桑天牛,观察记录了15d内五对桑天牛每日的产卵量及卵的孵化率。结果表明,3种烟碱类杀虫剂对桑天牛的毒性大小依次为:噻虫胺〉噻虫啉〉吡虫啉,LC50值分别为59.287、81.562和145.398mg/L。3种烟碱类杀虫剂对桑天牛均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时3种烟碱类杀虫剂的亚致死剂量对桑天牛的日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均表现出抑制作用,以第二代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对桑天牛产卵及卵孵化率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5种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兰  李新杰  袁忠林 《农药》2014,(10):756-758
[目的]筛选出防治小麦蚜虫的药剂。[方法]采用玻片浸渍法和喷雾法测定5种药剂对麦蚜的毒力和田间防效。[结果]10%氯氰菊酯EC、10%吡虫啉WP、3.6%烟碱·苦参碱CS、22%氟啶虫胺腈SC和25%噻虫嗪SG对麦长管蚜的LC50值分别为30.34、19.30、3.93、11.22、21.63 mg/L。田间药效试验表明:25%噻虫嗪SG和10%吡虫啉WP速效性好,药后1 d的防效均大于80%;22%氟啶虫胺腈SC、25%噻虫嗪SG和3.6%烟碱·苦参碱CS持效性好,药后7 d的防效达87.6%~92.8%。[结论]3.6%烟碱·苦参碱CS、22%氟啶虫胺腈SC、25%噻虫嗪SG和10%吡虫啉WP可用于防治小麦蚜虫。  相似文献   

9.
《农药》2015,(3)
[目的]指导白背飞虱的田间防治用药。[方法]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结果]吡虫啉、噻虫嗪、三唑磷、毒死蜱、溴氰菊酯、氰虫酰胺、阿维菌素、吡蚜酮、噻嗪酮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LC50)分别为0.863 7、0.721 6、13.627 0、6.069 0、18.965 4、9.734 6、4.818 6、12.140 1、0.628 9 mg/L,这9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成虫的毒力(LC50)分别为1.225 5、0.958 9、16.512 6、3.651 4、22.126 9、10.940 7、5.571 4、13.117 7、0.945 2 mg/L。[结论]吡虫啉、噻虫嗪和噻嗪酮对白背飞虱相对毒力极高。若虫和成虫对同种药剂敏感度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农药》2015,(8)
[方法]采用叶片浸渍法和玻管药膜法测定阿维菌素和噻虫胺对烟蚜、烟粉虱的毒力及联合毒力,并加工成悬浮剂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阿维菌素对烟蚜、烟粉虱的LC50值分别为1.014、0.317 mg/L,噻虫胺对烟蚜、烟粉虱的LC50值分别为2.191、4.212 mg/L;阿维菌素和噻虫胺按质量比1∶8混配对烟蚜的共毒系数为128.44,增效作用明显;按质量比1∶4混配对烟粉虱的共毒系数为171.34,增效作用显著。18%阿维菌素·噻虫胺悬浮剂150 mg/L质量浓度药后3、7、14 d对烟蚜防效分别为90.6%、84.9%和79.4%,对烟粉虱防效分别为94.2%、90.6%和74.8%,显示了很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结论]阿维菌素和噻虫胺混配是防治烟蚜、烟粉虱的较好药剂。  相似文献   

11.
陈彦  刘培斌  杜颖  王凯  马云龙  董怀玉 《农药》2021,60(2):143-146
[目的]筛选出防治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低毒、高效药剂.[方法]采用浸虫法筛选12种杀虫剂防治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室内活性,并通过大田试验进一步验证.[结果]室内筛选结果表明:呋虫胺的杀虫活性最高,在24、48 h的LC50值分别为0.5026、0.2159 mg/L;联苯菊酯、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吡虫啉和毒...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采用串联液质联用技术测定蔬菜和水果中新烟碱类杀虫剂残留的方法。采用乙腈提取样品中新烟碱类杀虫剂农药残留,用氨基柱进行净化,串联液质联用电喷雾电离源正离子模式进行多反应监测。结果表明,5种新烟碱类杀虫剂添加量为0.02~0.4 mg/kg时,蔬菜和水果中的回收率为75.6%~114.5%,相对标准偏差为2.0%~14.4%,符合痕量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从工厂循环冷却水水池中采集水样,利用最大可能计数法(MPN法)研究三种杀菌剂HL-501(二氧化氯)、HL-502(氯锭)、HL-507(活性溴)的不同浓度、不同杀菌时间对工业循环冷却水中的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的杀菌效果的影响,并对它们的杀菌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其他两种杀菌剂相比,HL-507是最有效的杀菌剂;当杀菌剂浓度为40 mg/L、杀菌1 h时,HL-507对SRB具有很好的杀菌效果。  相似文献   

14.
噻虫酰胺,试验代号JS9117,是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年创制发现的新型邻杂环苯甲酰胺类化合物。以氯虫苯甲酰胺为对照药剂,采用浸叶碟饲喂法、浸虫法及综合法等处理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二化螟等幼虫,研究了噻虫酰胺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噻虫酰胺对5种鳞翅目昆虫具有高活性,对小菜蛾的活性是氯虫苯甲酰胺的1.58~1.83倍,对甜菜夜蛾是0.64~4.87倍,对斜纹夜蛾是1.04~1.34倍,对棉铃虫是1.36~1.98倍,对二化螟是0.23~1.33倍。本研究为噻虫酰胺的进一步研发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寻找新的针对硫酸盐还原菌的杀菌剂,以甲硝唑(0.3m01)与溴化铵(0.39m01)和浓硫酸,在120℃,反应12h,合成了1-(2-溴乙基)-2-甲基-5-硝基咪唑(MBr);MBr(0.3m01)与硫氰酸钠(0.33m01),乙酸乙酯为溶剂,回流反应6h,合成了1-(2-硫氰基乙基)-2-甲基-5-硝基咪唑(MSCN);然后MSCN(0.3m01)与氯化苄(0.3m01),100℃,反应2h,合成了一种新型药剂1-(2-硫氰基乙基)-2-甲基-5-硝基咪唑-3-苄基氯化铵(B)。评价了化合物B对硫酸盐还原菌杀菌性能,其最低抑菌浓度(MIC)〈30mg/L,甲硝唑的MIC〉60mg/L,其杀菌性能比甲硝唑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6.
张蓓蓓  章勇  赵永刚  穆肃  陈素兰 《广州化工》2013,(23):98-100,104
建立了固相萃取(sPE)-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测定水中14种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残留的方法。过滤后的样品经C18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后,采用BEHC18柱,以水(0.1%甲酸)-甲醇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串联质谱作为检测器进行检测。14种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在相关线性范围内线性良好(r=O.9978~0.9999),回收率为70.8%-119%,相对标准偏差为2.2%~14.3%,检出限为0.1~2.5ng/L。本方法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测定水体中14种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残留。  相似文献   

17.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稻及其环境中茚虫威残留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水稻及其环境中茚虫威残留量的分析方法。田水经二氯甲烷萃取,土壤、植株、稻米和稻壳经丙酮-二氯甲烷(2∶1,v/v)混合溶剂提取,弗罗里硅土净化,采用C18柱为色谱柱,以乙腈-水(60∶40,v/v)为流动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0.0510 mg/L范围内,茚虫威峰面积与进样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9。在高、中、低3个添加水平下,茚虫威在不同基质样品(田水、土壤、植株、稻米和稻壳)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1.9%10 mg/L范围内,茚虫威峰面积与进样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9。在高、中、低3个添加水平下,茚虫威在不同基质样品(田水、土壤、植株、稻米和稻壳)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1.9%101.2%,标准偏差为0.2%101.2%,标准偏差为0.2%5.9%(n=5)。方法的定量限分别为0.01 mg/kg(田水、土壤、稻米)、0.02 mg/kg(植株)和0.04 mg/kg(稻壳)。采用该方法测定了2012年3%茚虫威超低容量液剂在湖南省宁乡县、江苏省镇江市、河南省新乡市三地水稻种植环境中的消解动态,其消解趋势符合一级动力学消解模式,茚虫威在田水中的半衰期在0.275.9%(n=5)。方法的定量限分别为0.01 mg/kg(田水、土壤、稻米)、0.02 mg/kg(植株)和0.04 mg/kg(稻壳)。采用该方法测定了2012年3%茚虫威超低容量液剂在湖南省宁乡县、江苏省镇江市、河南省新乡市三地水稻种植环境中的消解动态,其消解趋势符合一级动力学消解模式,茚虫威在田水中的半衰期在0.272.40 d之间;在土壤中的半衰期≤0.95 d;在植株中的半衰期在2.402.40 d之间;在土壤中的半衰期≤0.95 d;在植株中的半衰期在2.4011.34 d之间。该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环境系统中茚虫威残留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雒春辉  杨晋  张正国 《广州化工》2014,(10):69-70,76
制备了含水溶性单体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的三元共聚物乳液。研究了聚合工艺、DM含量对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少量DM参与共聚不但不会影响乳液的稳定性,还可提高聚合反应速率;但是,当DM含量5%时,随着DM含量的增加,乳胶粒聚并加剧,稳定性降低。当DM含量超过10%时,三元共聚物可以在酸性介质中溶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