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FRZ和EYL两项技术是在全面分析新疆油田公司注水开发生产区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研究成功的综合增注技术,叙述了FRZ+EYL复合增注技术的室内试验和现场应用效果,分析了引起油藏堵塞的主要原因,并研制了解决方法,通过五年来在彩南油田西山窑组油藏油水井共32井次的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增注解堵效果。  相似文献   

3.
长庆油田白于山区块经过多年开采,目前部分油井产量递减迅速,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该区块井温相对偏低,原油开采过程中有机和无机沉淀析出(结垢)导致储层部分孔喉堵塞。室内对该区块原油和堵塞物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堵塞物成分复杂。针对堵塞物不同特性,开发出一套多元解堵体系,实验结果表明反应4h时,多元解堵体系对该区块垢样溶蚀率比土酸体系溶蚀率提高了14%,对白于山区块岩心平均伤害率为-17.1%。现场试验表明多元解堵技术对白于山区块油井堵塞有明显针对性,能有效提高该区块油井单井产量。  相似文献   

4.
渤海两油田油井堵塞原因分析及化学解堵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简要介绍了埕北油田和绥中36-1油田的储层特点及钻完井方式和原油特性,对两油田油井的堵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油井解堵施工工艺技术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针对有机垢的解堵剂YS-01进行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化学解堵剂YS-01可以很好地解除埕北油田和绥中36-1油田油井近井地带有机垢堵塞,增产效果十分明显;9口解堵井平均有效期已超过200天,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其成果对于埕北油田和绥中36-1油田相类似油田的油井管理、堵塞原因分析、施工工艺技术研究、解堵剂研制、解堵选井及化学解堵施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针对杏南油田注聚井堵塞情况日益严重、注入压力升高及注聚效果变差的现状,采用杏南油田某区 块聚合物及水样,进行了模拟现场注聚和堵塞的室内实验,得出了注聚井堵塞原因。结果表明,聚合物及机械杂质 是造成储层孔隙堵塞的主要因素,且储层渗透率越低堵塞情况越严重。针对堵塞原因进行了解堵剂配方的室内实 验研究,最终确定出A、B和C3种药剂组合而成的多元降解剂,在优化每种药剂的质量分数、注入排量和注入顺序 的基础上,该解堵剂配方可使储层解堵率达到102.41%~124.77%。  相似文献   

6.
八面河油田由于注水压力不断上升,部分水井欠注,严重时造成注不进,对应油井因地层能量得不到有效补充而使产量下降。酸化是注水井降压增注的有效手段,但需根据不同的堵塞原因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酸化工艺。对原来为见效井组但后期注不进的水井,宜采用常规土酸酸化工艺;对于注水初期就注入困难的水井,宜采用缓速酸化工艺。  相似文献   

7.
8.
注水井泡沫酸解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冀东油田某区块注水井井底堵塞物的离子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注水井井底堵塞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室内筛选实验,确定了主体酸、起泡剂及添加剂的浓度及泡沫酸解堵剂的配方,并通过溶蚀率测定、悬浮能力评价及驱油效率对比等实验证明了所研制的自生气泡沫酸对解除堵塞、提高驱油效率具有更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伊拉克BU油田储量丰富,主力开发层系是中高孔-中低渗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该油田经过长时间自喷开采,地层压力下降严重,以沥青质和石蜡为主的有机垢在近井地带以及井筒中大量沉积,导致油井产量快速降低甚至停喷。该油田原有溶剂闪点低、安全性差且处理后有效期短。针对该油田存在有机垢沉积及其衍生的乳化伤害、润湿性变化问题,通过相应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配套,创新性地提出“有机溶解+长效预防+无机溶蚀”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新型绿色环保有机解堵剂对沥青质和石蜡有机垢快速溶解,有机垢抑制剂在生产管柱内壁长效吸附预防有机垢沉积,结合酸化溶蚀造蚓孔及复配的高效添加剂解除乳化伤害、保持地层水润湿,形成了针对伊拉克BU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的复合解堵技术。该技术在现场累计应用20余井次,作业后单井平均增油量140 m~3/d,有效期明显延长,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从油藏物性着手,结合化验手段分析出地层渗透率下降是由于水质变化和细菌污染所引起,需要对油层进行酸化、杀菌以解堵增注。酸化液体系主要包括预处理液、前置液、氧化杀茵液、主体酸、后置酸,在确定酸化液体系后,开展了酸化液性能评价的室内实验,实验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酸化液的腐蚀性、杀菌性、防二次伤害及穿透性,实验结果表明该酸化液体系能满足文87区块的酸化增注要求。以室内实验为依据开展现场应用,文87—8井在施工前注入压力为36MPa、日注入量为33m3,施工后注入压力为21MPa、日注入量为70m3,酸化液的各组分体积为:预处理液4m3、前置液8m3、氧化杀菌液5m3、主体酸15m3、后置酸4m3、顶替液12m3,矿场实践表明该酸化液体系能满足文87区块的酸化增注要求。  相似文献   

11.
X油田聚驱注入井目前采用逐层上返的开发方式,这种方式存在上返封堵工作量大,降低后续水驱层位对产量的贡献等问题。因此,开展了水聚同井分层同注工艺技术研究。通过对注入井上层笼统注聚和下层笼统注水工艺管柱设计,对大通径可洗井封隔器、注聚滑套开关设计、插接密封段设计和专用连接接箍设计进行关键技术的研究,实现了水和聚合物两种物质在单井的同时注入。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该工艺为聚驱上返措施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针对渤海油田油井解堵效果变差、有效期降低等问题,提出了扩大解堵半径、优选解堵剂体系、强化解堵效果的解堵思路。通过工艺研究、工艺优选,形成了深穿透解堵技术。深穿透解堵技术主要包含基质解堵、降阻造缝和储层深部解堵三个过程。对深穿透解堵工艺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现场可应用的工艺技术。针对锦州油田注聚井区堵塞问题,从聚合物溶液降黏、模拟含聚堵塞物、现场含聚堵塞物降解三个方面优选出一种复合解堵剂,结合工艺思路形成施工方案,并进行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增液、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修井后产液量迅速下降的情况,考察了有机解堵液和无机解堵液对弱凝胶的破胶效果,现场通过酸化作业解除弱凝胶修井液封堵。实施酸化作业后,增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砂岩储层配伍性注水水质方案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注入水与储层岩石和流体具有良好的配伍性,是油田注水开发(特别对于中低渗透砂岩储层)过程中“注够水、注好水”的前题条件,其配伍的程度直接影响注水井的吸水能力。因此,必须根据配伍性要求,对注入水的水质进行规范。文中从注入水损害地层机理出发,阐述了评价注水水质指标的技术思路,提出了配伍性注水水质方案的决策思路,并研制了相应的配伍性注水管理软件,对提高配伍性注水的操作与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注射模装调一体化实训室的基础建设出发,延伸到实训室的内涵建设。为了实现注射模装调实训室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围绕实训室管理及制度建设、实训室教学工作的开展、实训项目的开发几个方面进行了运行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渤海注聚井区聚合物堵塞问题,筛选出一种高效复合解聚剂。实验表明,该解聚剂体系具有较低的界面张力和良好的洗油效果,不仅对5 000 mg/L聚合物溶液降解率可达99%以上,而且72 h可完全降解现场含油聚合物垢样。同时,该解聚剂体系具有较高的螯合能力,有助于降解含金属离子的交联聚合物垢样,3 h可完全降解交联聚合物。在渤海某油田注聚采油井的现场解堵应用表明,该解聚剂体系具有明显的提液增油能力,解堵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发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以洞穴、溶蚀孔洞、裂缝为主,后期生产大都表现为天然能量不足,通常采用注水替油方式来有效地补充能量、提高油气采收率。利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单元注水、一注一采机理模型,优化注水替油、保压开采、单元注水等3种不同开发方式的注入参数,为矿场注水开发和提高采收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包气带中铅的垂直污染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 3种不同介质的包气带对排污河渠中铅的去除模拟实验研究发现 ,不同的介质对排污河渠中的铅都具有去除和净化的功能 ,并且随着包气带深度的增加 ,铅的去除率逐渐升高 ;不同的介质对铅的去除效果不同 ,中砂对铅的去除明显优于粗砂 .铅去除的机理为吸附和沉淀 .包气带对铅去除的影响因素有 :介质的颗粒大小、不均匀系数、粘粒物质含量、温度、pH值等 .铅一般截留于土壤和沉积物中 ,不会造成对地下水的污染  相似文献   

19.
杏南油田太北区块为典型的低渗透砂岩储层,其具有低孔低渗、非均质严重、储层敏感性强等特性,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注水压力上升快、生产井压力和产量下降快等问题。为了缓解这些问题,进行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技术研究,以石油磺酸盐为主剂,通过添加各种助剂,依据测定油水界面张力和岩心模拟降压实验,研究了降压增注表面活性剂体系配方,优化了注入参数,达到了降压增注的效果。结果表明,所研制的配方体系(质量分数)为0.7% XPS+0.9%椰子油二乙醇酰胺+1.2%Na2CO3 +0.5% NBA,与太北区块原油间的界面张力为8.61×10-3mN/m;在室内岩心驱替中,降压增注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最佳注入质量分数为0.5%,最佳注入量为0.5PV,降压率 为18.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