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保护的内容也在不断拓展。在世界遗产(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双遗产)和文物建筑(包括国家级、省级、县级和普查登记)之外,还有历史文化街区、优秀近现代建筑、工业遗产、特色民居、名木古树、河湖水系及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相似文献   

2.
"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生成、解读与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晨 《规划师》2011,27(4):100-103
历史文化街区是2002年以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以下简称名城保护体系)中观层面的核心概念,其前身为1986年提出的历史文化保护区①。1997年8月,建设部发文将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一个独立层次正式列入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下简称遗产保护)制度[1],标志着我国覆盖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遗产保护体系的雏形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3.
经过专家学者的多年呼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于2008年7月得到颁布施行,其中增加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内容,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即“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历史文化街区有着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许多城市包括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尽管做过保护规划,划定了一些保护地区,但在房地产商的利润回报压力下,往往就置之不顾了。在保护与更新、保护与开发、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众多矛盾面前,难以平衡,造成除国家明文规定的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尚好外,大多数历史街区在大规模改造中“日新月异”,城市传统风貌荡然无存,历史街区也就随着消失了。典  相似文献   

5.
程晨 《四川建材》2019,(4):41-43
湖北省荆州市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是荆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系统的重要组成结构。结合城市空间演化脉络,参照《湖北省历史文化街区划定标准》与《湖北省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办法》,进一步对规划区内潜在的历史文化街区对象再梳理,符合国家要求,也是城市发展中对历史遗产的再审视。  相似文献   

6.
天津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2010年开始的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局部地区保护更新,明确了对16处文物与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并根据这16处文物与历史建筑功能多样、形式各异、保存状况的不同特点,采用了不同的遗产保护模式,建成后将成为多种建筑遗产保护模式的集中展示区达到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成为城市特色发展的资源与引擎.  相似文献   

7.
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资金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桂晓峰  戈岳 《城市规划》2005,29(7):79-83
资金问题一直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实施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在1997年开始设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基金”的支持下,许多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工作顺利展开。本文以实地踏勘与调研为基础,从资金构成、资金来源和使用、资金筹措、资金管理以及资金回报等五个方面,对国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资金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总结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为系统保护各层次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烟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针对这三个层次,分别制定了历史城区整体格局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增加了市域文化遗产、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等保护内容,并在各个层次加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保护,从而建立起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以期有效指导各层面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9.
从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演化过程和形成背景回顾入手,分析了历史文化街区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其对名城保护的层次架构建立、理论方法突破、保护实效检验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对新时期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实问题和战略机遇的分析,从完善保护体系、弥补制度缺陷、示范保护经验、深化理论方法、推动精细管理5个方面,论述了建立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的目标和意义。提出在新形势下全面加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若干工作要务。  相似文献   

10.
顿明明  王勇 《城市规划》2022,(S1):76-83
历史文化街区是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40年5版名城保护规划的划定和增补,目前历史城区范围内公布了7处历史文化街区。本文基于文献和调研,以名城保护规划修编过程为主线,梳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程,并对保护经验进行总结思考。本文认为保护历程分为萌芽、拓展和深耕3个阶段,经历了从“古城街坊”保护到“名城街区”保护的演化过程,通过双层次保护体系的建构,以“动态整合、规划引领、活态为本、平衡利益”为原则,使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体验“姑苏繁华图”历史意境的文化场所,同时也是承载当代苏式日常生活的城市街区,其保护经验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历史地段是城市历史与文化集中体现的地段,其中文化遗产更是承载了城市的记忆与精神。遗产旅游步道是将历史地段中一系列文化遗产按照历史进程组织起来而形成的旅游路线。该文基于遗产保护、遗产旅游和遗产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和研究以遗产旅游步道为核心的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方法,并介绍国内外若干遗产旅游步道的典型案例及其相关经验,试图为文物古迹与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与再利用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旧城遗产保护制度中“原真性”的谬误与真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杰 《城市规划》2007,31(11):79-85
通过杭州雷锋塔重建引发的争论,展开了对现行旧城遗产保护制度中"原真性"问题的讨论。通过对原真性的概念、国人对此的理解及其遗产保护制度对他的内化等论述,揭示了西方"原真性"舶来之物"内化"过程中存在的制度上、认识上的诸多谬误,并得出:对西方"原真性"舶来之物的不解,以及舶来之物内化,造成了人为的多解的"原真性"与多解的"历史",这是致使谬误的根源。而构筑于文物保护领域的"原真性"强加于旧城历史文化街区、遗产保护,则是造成旧城遗产保护与现实生活相背的根源。基于此,文章指出矫正谬误的关键在于:立足于本国国情,在大胆"拿来"西方之物的同时,更应强调积极的"内化"。  相似文献   

13.
温泉  杨奇 《新建筑》2014,(2):86-89
在城市片区整体更新的背景下,基于重庆市江北城历史遗产保护与开发,对文物建筑原真性修护、历史文物异地重建、历史建筑集景式保护开发等多元模式进行了探索.多元的保护开发模式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多样性和丰富性的要求,应根据历史遗产的文化价值,从环境整合、功能调整、文脉延续等角度采取灵活而谨慎的策略,使城市历史遗产在城市化进程中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  相似文献   

14.
每一座城市在不同的时期都会形成特有的标记,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更替,许多有价值的历史遗迹将可能逐渐消失.我国目前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尚未涉及到已消失的历史遗迹,以武汉市江北片为例,对已消失历史遗迹价值的认识、甄别及再利用思路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①分析世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趋势,探讨已消失历史遗迹的保护意义;②根据“历史空间要素演化周期率”,界定该保护的已消失历史遗迹对象;③借鉴考古学的“文化层”概念,提出基于分层思想对已消失历史遗迹的甄别思路,即以文化为线索、时间为序列、空间为载体,通过对历史信息的分层解读,从点、线、面三个层面甄选有价值的已消失历史遗迹;④以汉阳近代工业片为例,探讨基于分层思想对已消失历史遗迹甄别的具体方法;⑤结合武汉工作实践,探索提出已消失历史遗迹的再利用思路.  相似文献   

15.
王景慧 《城市规划》2011,35(12):9-12
1982年我国公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初衷就是设立一项保护措施,从城市角度保护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与城市行政管辖有关的历史文化概念,它的保护范围和具体内容在保护规划中确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规划范围应该一致,重点是中心城区的规划。从城市历史文化内在联系的角度遴选保护内容,确定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6.
广州长洲岛是一个以革命遗迹为主的历史保护区,是集中体现广州革命策源地文化特色的地区,但目前岛内各类遗产布局分散,地区活力不足。文章从融入区域廊道、保护整体格局、控制眺望景观、优化内部功能、改善交通系统、衔接规划管理等几个方面探索了长洲岛历史保护区的整体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7.
总结分析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建立将近30年来所经历的主要问题,指出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整治过程中对名城的建设性破坏正转向保护性破坏,而就"真实性"保护原则的不同观点和落实方法是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这一现象提示我们,在中国社会大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名城保护工作应立足中国城市的文脉,对西方舶来的概念开展独立的研究,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18.
黄杉  余玉云 《山西建筑》2006,32(23):46-47
探讨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建设性破坏的危害性,并结合杭州的经验探讨了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来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的有机融合,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按《文物保护法》的规定,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文物古迹的合理利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提出了"历史建筑"的保护概念,其保护方法与"文物保护单位"有所不同,给文物古迹的利用提供了回旋余地。随着保护数量的扩大和新类型的出现,保护方法应该改革和创新,可以先从"历史建筑"做起。"历史建筑"的保护原则应该是按历史信息的含量来确定保护的部位和利用的强度,保存信息,延年益寿,科学利用。其方法可以设想两种思路,一种是根据有价值历史信息存在的部位决定更新利用的部位,另一种是分析归纳类型的共性,提出保存的要点。  相似文献   

20.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名城保护任务日益迫切。本文首先介绍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然后分析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现状;最后,对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