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该文着重讲述了钛纳米聚合物加入涂料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能,并通过实际的工业应用,进一步证实钛纳米聚合物涂料的优越性能。  相似文献   

2.
钛纳米聚合物涂料在引风机壳体内壁防腐蚀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巍 《材料保护》2006,39(10):71-73
详细分析了重整装置的加热炉引风机壳体内壁表面腐蚀的原因.通过腐蚀原因的确定,选用钛纳米聚合物防腐蚀涂料进行了相应的防腐蚀处理,1年来的应用效果良好,具有较好的性价比.  相似文献   

3.
采用电化学阻抗谱方法对除锈等级因素对钛纳米聚合物涂料的防腐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采用等效电路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的分析和拟舍,结果表明:在实验测试周期内涂层电阻Rpo在开始浸泡时呈快速下降,经一段时间后下降速度明显减慢,逐渐趋于稳定,而涂层电容Cc则正相反,在开始时呈快速上升态势,经一段时间后达到一个相对稳定;除锈等级为St3级的钛纳米聚合物涂层防腐效果显著优于除锈等级为St2级的钛纳米聚合物涂层。  相似文献   

4.
纳米Fe粒子包覆微米Al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置换法,通过在溶液中引入F-子,实现了弱酸性条件下Fe纳米粒子在微米Al粉表面定量、快速地化学沉积,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Fe/Al微纳米复合粒子.将该复合粒子中的Al核用盐酸溶蚀后得到由纳米Fe粒子组成的空心球壳.利用SEM、EDS、XRD、BET和TG/DSC对产物进行了相应地表征,结果表明,微米Al核表面被一层粒径约为30~60nm的Fe纳米粒子致密包覆,Fe/Al复合粉体的比表面积达到11.993m2/g较包覆前的1.082m2/g增加了11倍,且Fe/Al微纳米复合粉体与O2反应的活性明显高于原料Al粉.  相似文献   

5.
B—GAP包覆纳米铝粉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防止纳米铝粉在空气中进一步氧化失活,利用不同硅烷偶联剂对纳米铝粉预处理,后用支化聚叠氮缩水甘油醚(B—GAP)对其进行表面包覆改性,制得B—GAP/nano—Al复合粒子,利用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仪(EDS)及X射线衍射仪(XRD)对包覆前后的纳米铝粉进行表征分析,并通过光电子能谱仪(XPS)对复合粒子的形成原理进行讨论,结果表明,相对于偶联剂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Al51),在偶联剂叫一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作用下,B—GAP包覆纳米铝粉效果较好,复合粒子为具有核壳结构的球形粒子。  相似文献   

6.
油管钛钽合金纳米重防腐蚀涂层的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种新型的油管钛钽合金纳米环氧树脂重防腐蚀涂层技术进行了常规性能检验、高温高压动态腐蚀试验、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管流中试试验等一系列中试评价.结果表明,该技术常规性能检验项目全部符合相关标准,并且在高温高压及管路流动条件下均具有较为优异的防腐蚀及阻垢性能,在保证涂敷工艺与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据海外媒体报道,美国波士顿学院化学家利用两种资源丰富且相当廉价的元素钛和硅,成功地制出了扁平的四边形纳米网。通过生成纳米网,他们获得了一种特别薄但同时又能保持复杂性能的材料,它具有足够的大小或长度来有效地传输电荷。  相似文献   

8.
钛纳米聚合物防腐涂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正交试验法,研制了钛纳米聚合物重防腐涂层。结果表明:钛纳米含量为8%时,涂层具有较好防腐蚀效果,能够有效保护大庆油田三元复合液对油管的腐蚀,同时具有优异的抗化学药品介质的腐蚀性能。此外,还探讨了油管的腐蚀机理及其钛纳米涂层的防护机理。  相似文献   

9.
湿化学法制备表面包覆BaTiO3纳米复合微粒及其结构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湿化学法合成了表面包覆硬脂酸的钛酸钡纳米复合微粒。通过FT-IR和XPS可以确认有机修饰层的极性基团通过化学键与无机内核结合;虽然BaTiO3结晶形为无定型,但通过Raman和XRD依然可以确定四方相结构,TEM结果显示纳米微粒的尺寸在10-20nm左右。由于有机修饰层的在影响了BaTiO3的成核机理和晶体生长过程中的择优取向。提出了硬脂酸表面有机修饰BaTiO3纳米微粒的形成机理,并给出其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0.
薛涛  曾舒  聂登攀  潘鲁 《功能材料》2007,38(3):469-471
采用液相沉积法对纳米氧化锌进行表面包覆SiO2和SiO2/Al2O3改性,并用XRD、TEM、TG-DSC对其表面结构进行了表征,借助Zeta电位测定仪、静态沉降实验等分析手段考察了改性前后纳米氧化锌在水体系中的分散稳定性.结果表明,在ZnO表面形成的包覆物是以非晶态形式存在的,通过表面包覆SiO2和SiO2/Al2O3改性后明显提高了氧化锌的表面羟基含量,有效改变了氧化锌的等电点,显著提高了纳米氧化锌在水中的分散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纳米ZnO研究和制备概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概述了纳米ZnO的应用前景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纳米ZnO各种制备方法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产物粒径大小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讨论,同时提出了每种工艺的优缺点,并提出了研究方向。对其表征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纳米涂料的应用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详细介绍了纳米粒子在耐老化、抗静电、隐身、抗菌杀菌等涂料中的原理和应用 ,指出了纳米涂料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我国纳米涂料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纳米二氧化钛/壳聚糖一维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庞洪涛  张志焜 《功能材料》2007,38(2):313-315
无机材料纳米二氧化钛和生物材料壳聚糖在抗菌方面都有比较广泛的应用,但是二者的抑菌机理有所差别,各自在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缺点和局限性.为改善性能,扩展应用,提出纳米二氧化钛/壳聚糖一维复合的概念,制备了纳米二氧化钛/壳聚糖一维纳米复合材料,并利用IR、XRD、SEM对其基本结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纳米TiO2粉体,以自制的1100分散剂对粉体进行原位包覆和后包覆,考察了分散剂用量、pH值对包覆体系分散性的影响,利用XRD和TEM进行结构表征和形貌观测,并采用分光光度法对纳米TiO2粉体水分散体系稳定性进行了检测,在此基础上制备了纳米TiO2/有机复合涂膜.研究表明:原位包覆制备的纳米TiO2中,锐铁矿相的质量分数为100%,分散较均匀,纳米TiO2粉体的平均粒径约为20nm;分散剂用量为8.0%、pH值为3和10时,其水溶液分散稳定性较高;后包覆制备的纳米TiO2粉体由锐钛矿相(73%)和金红石相(27%)构成,纳米TiO2粒子处于团聚状态,无明显颗粒形态;涂膜经自然光照射24h后,对大肠杆菌的杀灭率为99.8%;良好的分散工艺和有效的分散剂可充分发挥纳米TiO2的光催化功能.  相似文献   

15.
纳米TiO2与纳米ZnO复合粉体的制备、表征及光电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彦忠  卢俊爱 《功能材料》2005,36(5):723-726
以Ti(SO4)2和Zn(NO3)2为原料,尿素为沉淀剂宿主,运用尿素加压法进行压热反应,经干燥煅烧制备纳米TiO2与ZnO复合纳米粉体,用TEM、XRD对其进行了表征。本文主要研究了ZnO和TiO2的不同配比及煅烧温度对复合纳米粉体光电性能的影响,将TiO2ZnO复合纳米粉体制备成纳米结构电极并进行了光电化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纳米粒子的分散与表征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纳米粒子制备过程中的分散、表面双电层理论、干燥方法、表面修饰与表征方法。  相似文献   

17.
纳米掺杂BaTiO3制备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近年来纳米掺杂BaTiO3 制备方法和制备技术,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以钛酸正丁酯、硝酸银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和水热协同的方法制备了不同载Ag量的Ag-TiO2光催化材料.采用XRD、红外光谱对其进行结构表征,TG-DSC对其进行热稳定性表征,紫外可见光谱对其进行光吸收表征.为了评估Ag-TiO2光催化材料的催化活性,在中性条件下以Ag-TiO2作为光催化剂,进行了在紫外光下催化降解甲...  相似文献   

19.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SiO2,样品在800℃下煅烧2h。X-射线衍射(XRD)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非晶态结构,颗粒尺寸为90~100nm。该样品在紫外灯照射下发出强烈的黄绿色可见光;对样品进行荧光光谱分析表明,该材料可以发射出较强的490nm的蓝绿光和弱的520nm的绿光。  相似文献   

20.
Nanometer titanium dioxide immobilized on silica gel (immobilized nanometer TiO2) was prepared by sol-gel method and characterized using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The adsorptive capability of immobilized nanometer TiO2 for lead was assessed in this work using column method. It was found that lead can be quantitatively retained by immobilized nanometer TiO2 in the pH range 4-7, then eluted completely with 1.0molL(-1) HCl.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immobilized nanometer TiO2 for Pb was found to be 3.16mgg(-1). A new method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ce lead based on preconcentration with a microcolumn packed with immobilized nanometer TiO2 prior to its determination by graphite furnac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GFAAS). The detection limit of this method for Pb was 9.5ngL(-1) with an enrichment factor of 50, and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R.S.D.s) was 3.2% at the 10ngmL(-1) Pb level. The method was validated using a certified reference material, and was appli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ce lead in water samp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