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单地说,3D对称采样的标准是:1)炮点间隔位置=接收点间隔位置;2)炮线间隔=接收线间隔;3)最大纵测线炮检距=最大横测线炮检距;4)炮点和接收点的中心排列数据采集;5)所需的炮点组合和检波器组合相等。 把这些标准应用于正交观测系统中可得到(a)正方形形状的十字排列;(b)共接收点道集与共炮点道集相似;(c)横测线方向的地震特征与纵测线方向上的相同。  相似文献   

2.
李新祥 《石油物探》2007,46(6):545-549,610
共炮检距道集中覆盖次数以及方位角的不规则变化是造成偏移噪声的主要原因之一,构造共炮检距向量(COV)道集是解决偏移噪声问题的有效方法。COV道集是传统二维共炮检距道集概念在三维地震数据中的延伸,在一个规则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中,每个COV道集是一个单次覆盖整个数据观测范围的数据子集。COV道集也可以通过连接三维地震交叉排列的特定子集而构成。一个简便实用的构造COV道集的方法是:在给定检波线的走向后,计算出每一地震道的inline炮检距和crossline炮检距;用观测系统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炮点的检波器排列范围来确定整个数据的inline炮检距范围和crossline炮检距范围(由负到正),用两倍的炮线间距把inline炮检距的范围分成若干份,用两倍的检波线间距将crossline炮检距的范围也分成若干份,一份inline炮检距和一份crossline炮检距就构成一个炮检距向量道集。在炮线与检波线不垂直时,可由实际的炮线方向及间距计算出垂直于检波线方向的有效炮线间距,再使用这个有效炮线间距和原检波线间距构造出合理的COV道集。最后对COV道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炮检距范围较大和观测系统不规则问题给出了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采用多线,多道规则线束状三维观测系统有利于水网,桥梁,河流,油井,管线,村庄密集地方的采集。对于大障碍物造成的地下反射点资料盲区,可同时采用调头炮,加长排列,加大非纵距方法解决。调头炮野外施工简单,它是增加障碍区地下反射点中,深目的层覆盖次数的使炮检距均匀的用效方法。它不改变束状三维观测系统,为资料处理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4.
刘章平 《物探装备》2006,16(2):158-161
文章通过分析SEG—D格式结构,提出了通过软件监控地震记录参数的方法,可以在每次采集后自动显示地震记录的文件号、采样率、前放增益、炮点号、炮线号以及排列线号和排列的起止桩号。  相似文献   

5.
在沙漠厚度大(达100~200米)、沙质松散、潜水面很深(可达100~200米)的沙漠区进行地震勘探,一直是难以得好资料的。我们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特别是近三年来,终于摸索到在沙漠区得好深层弱反射波的基本方法:在野外采用联合组合法(组合检波采用四串两组错开排列,每串9个检波器,内距5米;组合爆炸采用8口6米浅井,分两排,排距30米,内距6.25米)及双重偏移观测系统(大偏移距为2,775米,最大炮检距为7,525米;小偏移距为125米,最大炮检距为4875米),测线尽量沿沙沟布成弯线(弯线折角一般保持在10°左右),覆盖次数最好采用96次,室内资料处理要着重把握两个环节,一是模拟组合,即在初步静、动校正之后,将5炮、5道的25个记录道组合成一道,再一个是作组合 SATAN,得到高精度静校正剖面。上述方法实质上是一种强化的方法,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针对三维束线观测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实际数据驱动的面元属性量化分析方法,在实际的CMP道集数据上统计时-空变的覆盖次数图及炮检距分布的均匀性。针对BGP海外A区块三维地震数据的特点,采用量化方式研究了观测系统中的脚印现象及其在叠加剖面中的表现,表明采集脚印图像与理论分析、模型正演相吻合;面元属性的空间变化对地震数据的成像效果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认识采集脚印的分布规律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试验参数,优化处理流程,改善成像品质。  相似文献   

7.
一种优化的过渡带三维观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渡带地区三维地震资料采集所用的观测系统包括陆上和水上两种,涉及两种观测系统过渡的问题。通常陆上采用接收道数多激发炮点少的观测系统,水上则使用接收道数少激发炮点多的观测系统,理论上水上和陆上的观测系统可以实现无缝连接,实际上由于陆上放炮时,要求水上的排列数与陆上的相同而很难实现。为此,在理论设计的无缝连接观测系统基础上,根据炮检互换原理,提出了一种优化的适合过渡带施工特点的观测系统。应用实例表明,优化过渡带三维观测系统不仅解决了实际施工中水上排列不足而陆上排列闲置的问题,实现了陆上和水上观测系统的无缝隙连接,而且同时保证了水上和陆上地震资料属性分布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在过德阳城区的地震勘探施工中,采用多种技术相结合的变观设计方法,在城区加密接收线和使用固定排列,城区周边根据“束内调整”和“束间调整”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炮点布设,并对观测系统进行反复调整和属性分析,设计出适用的变观方案,弥补炮点不足造成的小炮检距缺失。同时采用新设备,压制城区内的部分环境噪声,取得较好的地震采集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利用428XL系统进行地震数据采集时,系统本身对于野外排列断线时的废炮判断存在不足:系统会将排列断线时正在采集的所有炮都判定为废炮。在大道数高效采集中,该漏洞将会造成大量的好炮被当成废炮处理,从而降低了野外生产效率。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能够在生产中实时判断排列断线时的真实废炮的方法,只对受到排列断线影响的炮进行报警提示,有效地提高了野外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0.
海上OBC地震采集使用的仪器设备,需要通过电缆将铠装电缆与甲板电缆进行连接.在观测系统及施工参数(包括炮点距、炮线数、排列滚动线数、炮船船速等)确定的前提下,电缆的连接方式成为船队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问题.船队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制定多种方案,优选高效率、低风险的电缆连接方式,提高了船队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1.
在进行三维地震数据采集时,已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几何排列。这些几何排列中的许多形态可以分成块状或线性排列。块状几何排列是在密区域范围内设置炮点或接收点的面积排列;而线状几何排列则是沿分开的采集测线布置炮点与接收点。 根据共炮点道集的地震波场特点及互换性原理,我们建立了二维采集的对称采样准则。 这些准则目前已用于块状和线状几何排列的三维对称采样。对块状几何排列而言,它将使每一块叠前数据成为一方形网格。而对线状几何排列而言,对称采样的二维准则(相等的炮点距与接收点距及相同的炮点组合与检波点组合)可直接采用。但必须附加一些准则,这些准则取决于线状几何排列的类型(平行、正交或混合型)。 应用这些准则后,可以把各种几何排列再细分成特别适于做真振幅叠前深度偏移等叠前处理的单次覆盖三维子集。  相似文献   

12.
南方碳酸盐岩裸露区地表地下地震条件极为复杂,属于典型喀斯特地貌。该区地表岩性多为石灰岩、岩溶,裂缝发育、激发和接收条件复杂,导致不同地形地表条件下单炮品质差异大、整体资料信噪比低的难题,常规地震采集方法难以奏效。对该地区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攻关,对比和分析了各种观测系统的优势和缺点,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出采用"宽线+弯线+高覆盖+长排列"观测系统,并在对观测系统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利用高精度遥感数据对测线进行优化,这样既提高了单炮激发和接收效果,使整体地震资料品质有较大的改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山地采集施工难度,具有很好的适用性,达到了在该地区进行观测系统优化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3.
计算量与计算效率限制了全波形反演方法的应用,震源编码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全波形反演的计算量,提升反演效率。传统震源编码技术要求各炮具有相同的接收点排列,在观测系统适应性方面存在不足,无法直接应用于滚动排列观测系统。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分频编码的弹性波全波形反演方法,即在正演过程中仍可同时对多个炮记录进行正向延拓,给每一炮赋以不同频率的谐波震源,使同时进行正向延拓的各炮波场在频谱上互不重合;在炮点波场正传和残差反传过程中,采用相位灵敏度检测技术提取每炮的单频波场,实现各炮波场的完全分离,用于构建波形反演梯度,实现模型更新。同传统震源编码技术相比,该方法不受观测系统限制,能应用于排列滚动的观测系统,具有更广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起伏地表波动方程波场延拓起始面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起伏地表地区的资料处理中,无论是叠前正演模拟还是叠前深度偏移,常规单程波动方程波场延拓都是从整条测线的最高点开始的,而这种波场延拓大都以单炮形式进行.为此,提出了一种从单炮排列最高点开始的波场延拓方法,由于单炮排列只是整条测线的一小部分,因此单炮排列所在地表的最高点不一定是整条测线所在地表的最高点,故这两点之间的零振幅波场的延拓可以省略.理论模型和实际地震资料试处理表明:在相同精度情况下,与传统的总是从零深度开始的"逐步-累加"波动方程波场延拓方法比较,从单炮排列最高点开始的波场延拓方法计算量小,地表起伏高差越大,运算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15.
三维地震观测方式应用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笔者通过动,静校正理论计算分析,并以实际勘探资料为佐证,详细论述了三维地震观测排列片和面元属性的选择对勘探效果的影响,提出在复杂地震地质条件下,加强室内论证,采用窄方位角排列片重复接收线观测系统,同时要使面元覆盖次数和炮检距均匀分布,将有利于提高探精度和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采集脚印"是三维地震勘探中的一种地震噪声,是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固有属性,严重影响采集资料的振幅保真度及处理和解释效果。本文论述的三维观测系统采集脚印定量分析技术可定量描述三维观测系统接收、激发参数及施工方式与采集脚印的关系,综合考虑道距、接收线距、炮点距、炮线距、排列滚动线数、地层深度及变观方式等因素对形成采集脚印的影响,提供了从设计源头压制采集脚印、优化三维观测系统的方法。该方法在地震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三维地震勘探中的非纵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维地震勘探中,既有纵测线观测又有非纵测线观测。两种观测系统的共中心点时距曲线和迭加速度是不相同的,迭加后的t0时间也有一个时差存在。此时差与地层倾角、测线与地层倾向线间的夹角、测线与炮检线间的夹角、炮检线与倾向线间的夹角以及非纵距和最大炮检距等因素有关。因此,在设计三维观测系统时应认真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亚天然气管道为双管并行管线,其瞬态工况特征有别于单线管道。基于建立的中亚A/B双线仿真模型,分析了管道泄漏、干线截断阀关闭等事故发生时的A/B双线的压力、流量变化特征及其差异。分析认为,A/B两线的相互影响主要是通过连接两线的站场进行的。B线某处发生泄漏时A线对应点的压力和流量变化幅度小于B线,B线截断阀意外关断时,A线流量和压力在管线连接处开始发生变化,其上游的流量变化幅度和波及范围小于B线;B线截断阀关闭对A线站场下游压力和流量没有影响。研究成果对双线管道的事故诊断和抢修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陆地地震资料处理中,消除面波的同时较好地保持体波通常是比较困难的。面波在地震记录上表现为一种很强的规则干扰波,具有振幅强、频率低的特征。三维地震资料的十字交叉排列道集内,面波的分布呈现锥形,因此利用三维锥形滤波技术能够压制面波,突出有效信号。但三维锥形滤波的应用效果与观测系统有关,有时在十字交叉排列上的炮线方向炮点是稀疏的,对于这种观测系统,应用锥形滤波的效果又将如何呢?尝试从三维锥形滤波在稀疏十字交叉排列道集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来分析其适用性和有效性。十字交叉排列的稀疏性会影响去噪的保真度,同时会产生空间假频。  相似文献   

20.
在进行三维地震数据采集时,已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几何排列。这些几何排列中的许多形态可以分成块状或线性排列。块状几何排列是在密区域范围内设置点和接收点的面积排列;而线状几何排列则是沿分开的采集测线布置炮点与接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