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复合芳香涤纶纤维的性能与纺纱特点进行了测试分析,设计出了适合于芳香涤纶纤维性能特点的纺纱工艺,并开发出了复合芳香涤纶纯纺纱、混纺纱及织物.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涤纶针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与混纺比之间的关系,对7种不同混纺比例的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涤纶针织物的保暖性能、透湿性能、导热性能、冷暖感、透气性能、浸润性能等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大豆蛋白复合纤维含量的增加,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涤纶针织物的保暖性逐渐提高,导热系数基本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接触凉爽感越来越好;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涤纶针织物的透气性也逐渐提高,其芯吸效应越显著。  相似文献   

3.
以牛奶蛋白复合纤维为毛绒纱,涤纶纤维为底布,制备出牛奶蛋白复合纤维毛毯,详细阐述该毛毯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包括整经、编织、预定形、剖绒、染色、柔软整理和烘干定形。最后对成品的面料参数及性能进行了测试与表征。结果表明:使用牛奶蛋白复合纤维和涤纶可以开发出牛奶蛋白复合纤维毛毯,并且达到了色泽鲜艳、保暖等效果。  相似文献   

4.
复合涤纶芳香纤维的设计原理及其产品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复合芳香纤维的设计原理进行了论述,对其性能及纺纱特点进行了测试分析,对纺纱工艺进行了针对性设计,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出新型纯纺与混纺型的复合涤纶芳香产品。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Viloft(维劳夫特)新型环保纤维的主要性能,对中空涤纶纤维的主要性能特点做了简单叙述,对2种纤维的性能指标进行了对比.根据Viloft纤维和中空涤纶纤维的性能特点确定了合理的混纺比,开发出了Viloft/中空涤纶混纺纱.为了充分体现该种混纺纱的性能优势,对混纺纱的回潮率、重量不匀率、强力、毛羽以及耐磨次数等主要性能指标进行了测试分析,最后通过与涤纶纯纺纱进行比较,总结出了Viloft/中涤纶混纺纱线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探讨一种醋酸纤维素纳米级纤维复合纱的基本性能。选用涤纶长丝和醋酸纤维素片作为原料,利用静电纺丝方法制备了不同浓度的醋酸纤维素纳米级纤维,并将其复合在涤纶长丝表面制成复合纱,测试了该复合纱的外观形貌、强伸性能、芯吸性能和回潮率。结果表明,取向排列的醋酸纤维素纳米级纤维完全覆盖在涤纶长丝表面,所得复合纱的强伸性能、芯吸高度和回潮率都高于涤纶长丝,但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由于纳米级纤维直径增加,复合纱的芯吸高度和回潮率略有降低。认为醋酸纤维素纳米级纤维复合纱既具有涤纶长丝较高的强伸性能,又具有纳米级纤维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孔隙率,可用于开发功能性纳米级纤维纺织品。  相似文献   

7.
系统介绍纤维素纤维包覆涤纶纱线及其面料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包括纤维素纤维与涤纶包芯纱的纺制、包芯纱包覆效果优化、包芯纱系列产品开发以及产品风格设计、工艺设计等工艺实施方法。采用包芯技术,将两种性能差异较大的纤维复合成一种新型纱线,通过精细设计,实现产品的性能提升,增加新的功能性。同时指出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发展建议,总结出一套适应纤维素纤维与涤纶复合纱系列产品开发及生产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含石墨烯复合改性涤纶纤维并能适用于精纺行业生产的混纺纱线的生产技术,通过使用混纺比为25%、60%、10%、5%的石墨烯复合改性涤纶纤维、羊毛、羊绒、桑蚕丝4种原料,并根据原料性能,确定在精纺设备条件下,石墨烯复合改性涤纶纤维的染色工艺曲线,以及混纺条的复洗工艺、复精梳工艺、前纺、后纺工艺的工艺参数,纺制出的纱线强力为164.2cN,伸长率为16.82%,开发出的含25%石墨烯复合改性涤纶纤维的10tex精纺纱线符合织造要求。  相似文献   

9.
刘玉玺 《染整技术》2020,42(1):50-51,64
利用生物石墨烯复合纤维,把石墨烯加入涤纶纤维与棉纤维中混纺,设计出梭织服装面料,提高了原有织物的服用性能,使石墨烯在服装面料中得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织物面料服用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涤纶与锦纶复合丝这种新型的面料,以其良好的服用性能受到人们的青睐。涤纶与锦纶复合丝具有三度空间的立体卷曲,体积高度膨松,象羊毛或变形纱一样的弹性,手感柔和,抱合好,覆盖能力好等特点。复合纤维的卷曲具有可逆性,即纤维受外力作用时,卷曲减少;用沸水、蒸汽或干热处理时,卷曲又能恢复。如何对涤纶锦纶复合丝进行鉴别呢?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织物面料服用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涤纶与锦纶复合丝这种新型的面料,以其良好的服用性能受到人们的青睐。涤纶与锦纶复合丝具有三度空间的立体卷曲,体积高度膨松,象羊毛或变形纱一样的弹性,手感柔和,抱合好,覆盖能力好等特点。复合纤维的卷曲具有可逆性,即纤维受外力作用时,卷曲减少;用沸水、蒸汽或干热处理时,卷曲又能恢复。如何对涤纶锦纶复合丝进行鉴别呢?  相似文献   

12.
为了改善纤维的抗菌功能.经设备技术改造.采用功能粉体制备和融熔扩散技术、表面修饰和成纤织造技术.结合银离子、竹炭抗菌功能相互作用机理的分析,成功开发出抑菌、杀菌功能均佳的60dtex/72f、150dtex/144f等含银离子竹炭纤维.与圆形或异形涤纶(111dtex/144f涤纶DTY等纤维品种)交织后制备含银竹炭涤纶复合功能纤维面料。介绍该纤维及面料的生产工艺特点,着重指出了复合功能纤维工艺、  相似文献   

13.
邵敏 《江苏纺织》2013,(5):39-41
本文阐述了天丝与T400涤纶低弹丝的性能特点,并根据纤维特点,制定出针对性的技术措施,成功开发出天丝与T400涤纶低弹丝交织直贡面料。  相似文献   

14.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苯胺/涤纶复合导电纤维,探讨碱处理、氧化剂和掺杂酸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纤维导电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使涤纶纤维有效吸附聚苯胺,制备出性能优良的导电纤维.其较佳工艺条件为:过硫酸铵浓度0.6 mol/L,对甲苯磺酸浓度1 moL/L,反应时间2 h,反应温度15~25℃.  相似文献   

15.
多组分纤维复合花式纱线的生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吴丹凤 《棉纺织技术》2007,35(12):27-30
探讨利用多组分纤维复合纺纱技术开发花式纱线的工艺技术措施.分析了多组分纤维复合纺纱技术的特点,以普通涤纶、有光涤纶、阳离子涤纶、咖啡色涤纶纤维、宝蓝色涤纶和粘胶纤维6种纤维纺制的10.7 tex复合段彩纱品种为例,介绍了利用多组分纤维复合纺纱技术开发花式纱线的方法.实践表明:通过在并条工序将各纤维条子进行混并、配色,粗纱采用双熟条喂入,在细纱机上加装变频式间歇喂入装置,并采用两根粗纱喂入纺纱,可以纺制具有彩色分段效果的花式纱.各工序针对纤维性能特点进行工艺调整并采取技术措施,保证了纺纱顺利进行和成纱质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采用有色涤纶长丝与天然纯棉纤维为原料,制备出一种具有间隔色彩效果的新型复合纱线.为探讨该复合纱线的工艺优化方案,研究了涤纶长丝预加张力、捻系数、后区牵伸倍数(E后)、涤纶长丝含量等工艺参数对纱线的性能影响.结果 表明,有色涤纶长丝张力为15 cN、捻系数为380、后区牵伸倍数为1.5、涤纶长丝含量为20%时,纱线的综合...  相似文献   

17.
精梳棉/导湿涤纶/羊绒多组分混纺针织纱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瑾 《毛纺科技》2008,(4):21-24
介绍了导湿涤纶纤维及羊绒的性能特点,通过选择合适的纤维原料,采取特定的工艺流程和技术措施,成功试纺出了性能优良的精梳棉,导湿涤纶,羊绒,(50/40/10)18.2 tex混纺针织纱,既保持了导湿涤纶及羊绒的独特风格,又发挥了棉纤维的特性,真正做到了在原料性能方面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18.
探讨棉与负离子涤纶纤维混纺纱的生产工艺。介绍了负离子涤纶纤维的性能特点及其纺织品的功能;介绍了棉/负离子涤纶纤维60/40 14.5tex混纺纱的工艺流程、所采取的工艺技术及管理措施,并与常规涤棉混纺纱进行了对比。通过工艺优化和采取相关管理措施,顺利生产出棉/负离子涤纶纤维60/40 14.5tex混纺纱。认为:生产该混纺纱,应避免错纤维纱和错号纱;根据纤维性能特点优化工艺,采取适当降低纺纱速度、提高细纱捻度、减少并条和粗纱卷装长度等措施,可以保证成纱质量和生产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采用物理方法将竹纤维与双组份低熔点涤纶按一定比例混合,经过开松、梳理、铺网等工序制备出多层纤维网,利用热风烘压方法将多层纤维网制成毡基材料。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并表征了竹纤维和复合毡的形态;测试分析了竹纤维的结晶度、官能团结构、纤维直径及其分布、拉伸断裂强力性能;对双组份低熔点涤纶的长度与熔点进行了表征分析;对竹纤维/双组份低熔点涤纶复合毡的拉伸断裂强力性能、透气性与传热性能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纤维复合毡的性能与竹纤维的含量相关,断裂强力与传热性能及竹纤维含量呈正相关,透气性随着竹纤维含量的增加先变大后变小。  相似文献   

20.
以过硫酸铵为氧化剂、硫酸为掺杂酸,采用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聚苯胺粉末;以同样的氧化剂和掺杂酸,采用原位聚合法(现场吸附聚合法)制备聚苯胺/涤纶复合导电纤维。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万用表对聚苯胺粉末以及聚苯胺/涤纶复合导电纤维的结构和导电性能进行测试。研究过硫酸铵与苯胺单体摩尔比和硫酸浓度对复合导电纤维导电性能和结构的影响。得到制备聚苯胺和聚苯胺/涤纶复合导电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过硫酸铵/苯胺单体摩尔比1∶1,硫酸浓度1.0 mol/L,反应时间6 h,反应温度15~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