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竹粉模型沙物理特性(容重、干容重、水下休止角等)和运动特性(沉速、起动流速和糙率)分别进行了试验研究。物理特性试验表明:其容重受粒径变化影响较小;干容重随粒径增大而增大;水下休止角随粒径增大而减小,并提出计算竹粉模型沙水下休止角的经验公式。运动特性试验表明:竹粉单颗粒沉速随粒径增大而增大,相对沉速随含沙浓度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起动流速随粒径增大而增大,随水深增大而增大,并提出估算竹粉模型沙起动流速的经验公式;糙率随水深增大而减小,随流速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2.
采用生物质稻壳炭为原料制作了一种新型稻壳炭模型沙,并对其容重、干容重、水下休止角、起动、沉降及阻力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稻壳炭模型沙具有颗粒形态接近天然沙、颗粒粒径可至0.1 mm以下、物理化学性能比较稳定等优点.批量生产了稻壳炭模型沙,运用到实体模型试验中,试验结果与实测值相比具有良好的相似性,表明新型稻壳炭模...  相似文献   

3.
模型沙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型沙的特性对模型试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有着重要影响,在实际的工程试验中,由于泥沙运动复杂性,要进行模拟的对象千差万别,所采用的模型沙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全面了解模型沙的性质是提高实体模型试验精度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模型沙的物理特性、力学特性、运动特性等问题,系统分析、总结了前人的研究工作和所取得成果,同时讨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和方向。研究分析结果对实体模型试验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弯道悬沙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重点研究弯道悬沙水流的水力特征和泥沙特征变化以及弯道半径对其影响。试验表明,弯道悬沙水流水面横比降与清水相比略有差异,悬沙水流较清水时弯道水面横比降小,弯道半径越大,差异越小。水流入弯道后,水流流速、水流含沙量以及悬沙粒径均进行了重分布。弯道凹凸岸最大流速调整位置随弯道半径的减小而下移。弯道内凸岸含沙量逐渐增加,悬沙粒径也逐渐增粗,在弯道末端断面,凸岸含沙量与凹岸含沙量比值达到最大值,相应凸岸悬沙中值粒径与凹岸悬沙中值粒径比值也达到最大。弯道半径不同,泥沙在横向调整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5.
沥青沙特性试验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轻质模型沙-沥青沙已成功用于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泥沙模型。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沥青沙的沉速度和起动流速,提出了沥青潲起动流速经验计算式和其适用的沉速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6.
新型轻质模型沙—沥青沙已成功用于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泥沙模型。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沥青沙的沉降速度和起动流速,提出了沥青沙起动流速经验计算式和其适用的沉速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7.
圆管螺旋流输沙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螺旋流的流速分布有着与普通平直流不同的特点 ;运用圆管螺旋流的特性可以在管道中实现高浓度 ,远距离的泥沙输送。本文在试验的基础上对螺旋管流中的流速分布、泥沙的起动、起旋以及输沙等特性进行了研究 ,同时进行了理论分析 ,探讨了螺旋流高浓度输沙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精煤固结起动流速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株州精煤在不同水深,不同淤积历时条件下的起动流速试验成果进行了分析,初步得出精煤出现固结的临界粒径范围。同时对模型沙的基本物理特性随沉积时间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其相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以漳河的穿河涵洞为对象,采用物理模型的方法,就3年一遇和50年一遇洪水工况时箱形涵洞所在河道的沿程水位、上下游各断面流速及其下游河床局部冲淤变形等问题进行了试验观测,探讨了箱形涵洞对河床水沙特性的影响。试验表明:在3年一遇和50年一遇洪水工况下,箱形涵洞对上游河床的壅水较少,最大壅水高度分别为0.57m和0.3m;涵洞上游各断面的平均流速较无涵洞时有所减小,且断面横向流速分布曲线更平坦。在迎水面出现了河中心流速较左右岸流速大的现象;在涵洞下游较远的CS8断面的平均流速分别为1.8m/s和3.7m/s,与无涵洞时相差不大;在3年一遇洪水工况下,箱形涵洞洞后能形成Fr=4.52的稳定水跃,使得箱形涵洞下游CS6断面的河床局部冲刷较少,其平均冲刷深度约为0.5m。由此可见,箱形涵洞具有较优的水力条件。  相似文献   

11.
灞河流域水沙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马渡王站多年实测水沙资料为基础,对灞河流域的水沙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受气候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灞河流域水沙年际变幅较大;②灞河流域水沙的年内分配不均,尤其是沙量集中在少数几个月内;③从长系列来看,马渡王站的径流量呈现不断减小趋势,并且从1985年后基本保持较少来沙量;④2005年 1981~1984年系列、1988~1992年系列和1993~1997年系列可分别作为灞河橡胶坝库区的入库丰水丰沙、平水平沙和枯水枯沙的代表系列,且入库设计洪水过程有峰次较多、主峰靠前、洪量集中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库区泥沙输移特性以及演变趋势对水电站运行至关重要,利用白鹤滩水电站入库泥沙控制站的最新水文泥沙资料,采用输沙率经验公式计算与水槽模型试验等方法,对水库泥沙输沙量、颗粒级配及矿物成分等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白鹤滩水电站坝址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总量为1. 69亿t,其中支流输沙量约为1 100万t,占坝址输沙量的6%左右;推移质输沙量约为214万t;受上游兴建水利工程影响,近年来坝址输沙量有所减少。研究成果对白鹤滩水电站运行以及梯级水库调度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水槽试验,对卵砾石粗化层形成和破坏时近底水流结构特性和输沙率变化过程进行测量。结果表明:随着河床粗化程度的增加,近底水流结构紊动强度增大,时均流速沿水深分布偏离对数律;粗化层形成与再破坏过程中,推移质输沙率均以指数形式衰减,床沙中细颗粒的减少使粗化的历时增加,峰值增大。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沙坝海岸波浪系列中波高变化对悬移质输沙率、推移质输沙率和净输沙率的影响,进行了不同坡度海岸上规则波和不同调制系数波群作用下沙坝泥沙运动的试验。通过地形仪测量的不同时刻海岸剖面得到了净输沙率,通过浊度仪测量了悬移质在沙坝坝峰和沙坝前后位置处的垂向分布。根据试验结果讨论了波高变化对沙坝海岸泥沙运动的影响,包括:沙坝运动的瞬时速度大小和方向与沙坝峰处瞬时净输沙率大小和方向的关系;不同调制系数所导致的泥沙输沙率和沙坝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影响悬移质浓度水深平均值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李万寿 《人民黄河》2004,26(8):13-14
黄河源头的泥沙不仅是黄河源头的水文要素之一,而且也是反映黄河源头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在统计黄河沿站实测输沙量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源头泥沙的来源和分布,认为:黄河沿站泥沙主要来源于鄂陵湖出口—黄河沿站区间;年平均进入扎陵湖、鄂陵湖的泥沙量为13万t左右,其中大部分淤积在扎陵湖内。依据黄河源头年径流深和输沙模数呈自东向西随海拔增高而递减的分布规律,认为鄂陵湖以上多年平均输沙模数一般为510t/(km2·a),鄂陵湖出口以下多年平均输沙模数为2040t/(km2·a)。  相似文献   

16.
长江口浑浊带水沙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2011年枯季与2013年洪季长江口浑浊带水域多测点水文数据,分析了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及邻近海域的洪枯季水沙分布特征,计算了各测点的单宽悬沙通量。研究发现在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水域,位于浑浊带核心的流速和悬沙浓度最大,且最大浑浊带浓度远高于其他区域;从最大浑浊带到口门外,测点流速逐渐减小,悬沙浓度逐渐降低;悬沙浓度随涨落潮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最大悬沙浓度一般出现在急流时刻。通量计算显示,最大浑浊带核心区的悬沙通量较外缘要大,北港通量有向东输送的趋势,北槽通量向东南输送,南汇嘴外侧靠口内测点悬沙主要在南北方向往复输送,口外悬沙通量向东南方向输运。  相似文献   

17.
朱巧云  王珏  徐骏 《人民长江》2011,42(13):79-82
由于徐六泾站潮流量和悬移质输沙率测验资料系列不长,代表性不够,尚难用于直接分析,利用徐六泾站近年来取得的水沙资料与大通站同期资料进行相关分析,推定长江口河段的水沙特性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大通站和徐六泾站的水、沙关系相关性良好,长江口河段近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变化趋势与长江上游干流一致,年径流量没有趋势性的变化,而输沙量则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长江口河段落潮潮量主要集中在汛期,而涨潮潮量主要集中在非汛期,枯季悬移质泥沙中值粒径粗于洪季。  相似文献   

18.
梅江水沙特性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江流域曾经是广东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通过对梅江上下游控制站的水沙分析,揭示河流水沙沿程的变化情况及反映河流的变化趋势,为进行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三峡水库过机泥沙含沙量、特征粒径、岩性及机组入口区泥沙分布等特性所初步分析,旨在研究进、出三峡水库水沙变化对三峡电站机组的影响及过机泥沙组成与数量等。现场测定及室内研究结果表明,过坝水流集中段进水口接近坝前相对水深下部,过机泥沙为对应坝前垂线下部和底部的泥沙,其泥沙特性变化较大。研究成果满足工程渡汛需要。  相似文献   

20.
北洛河上游区水沙特性变化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洛河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衰减,2000年以后水沙减少显著。利用1956-2006年水文系列资料,分析了北洛河上游区水沙特性变化事实,剖析了不同下垫面、不同降水条件下水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前后、典型场次雨洪、水沙变化对比分析,探讨了水沙变化原因,定量估算了降水量变化和各项人类活动对径流和输沙量的影响,为探索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