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智能变电站也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其二次回路的可靠性,也就需要相关的研究人员能够构建一套完善的二次回路在线监测以及故障诊断技术,并借此来提升我国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性以及安全性。本文就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在线检测以及故障诊断技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当前,随着国民经济的腾飞,社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对供电的需求日益增多,对变电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又随着自动化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及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智能化自动装置在变电站相继投入使用,各种技术的不断更新,电力系统越来越复杂,本文在对智能变电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了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结构设计与研究,以期为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和效率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科技水平显著提高,为电力技术的创新进步提供了必要保障。电力系统在电力技术的影响下愈加智能,而智能化也逐渐发展成电力系统未来发展趋势。在电力系统智能化发展背景下,智能变电站应用也愈加普及。基于此,该文将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阐述其可靠性的提高策略,希望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最主要的部分,因此,变电站在电力系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提供电力的重要网络节点。目前,我国对变电站电气的一次设计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计划,本文对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为变电站的改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智能电网的建设迅速崛起,智能变电站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电力系统中,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防护作用。本文主要对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特征给予分析,并探讨了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运行的相关要求,对二次设备的检验及故障处理也给予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变电站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期。智能变电站的二次设备中使用了大量的先进科学设备,提高二次设备的维护是必要的,本文就针对如何维护检修电力系统二次设备做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进程中,智能变电站已经俨然成为了国家智能电网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十分迅速。由于从传统向自动化、智能化的转变,也让变电站内部的继电保护系统结构发生了质变,例如二次回路从传统的二次接线转化为网络数据连接模式,虽然系统功能得以提升,但是相应的继电保护检修作业难度也同样提升。本文就从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作业的安全风险识别、评价评估等方面切入,简要讨论了安全风险管控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8.
何祥 《中国科技博览》2014,(46):358-35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力工业也开始了新的改革,各种新型能源的大力发展,对变电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稳定性、安全性、环保性等,智能变电站由此而生。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不同的就是其二次系统的相关结构。在进行二次结构的系统设计时,需要对其数据采集、监控系统等进行优化设置。本文对智能变电站的二次系统设计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且结合其工程应用进行了分析,为我国的智能变电站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在一个完整的电力系统当中,一次设备在其中处于基础地位,随着我国对用电总量的需求不断提高,电力系统的线路密集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在此阶段,设备也在不断更换,对于电力运行的安全性有了更高程度的要求。二次设备包括了继电器以及自动装置和各种电表等,可以完成对一次设备的监测,可以说已经成了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必要保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做好电气二次设计。该文针对电气二次设计当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马骊 《中国科技博览》2009,(34):131-131
数字化变电站是由智能化一次设备(电子式互感器、智能化开关等)和网络化二次设备分层(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构建,建立在IEC61850通信规范基础上,能够实现变电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现代化变电站。电力系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所在,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情况说明了经济发展的状况。我国对电力系统的发展一直非常重视,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且计算机高速网络在实时系统中不断地开发和应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化发展已经成为今后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1.
在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应用日趋成熟的背景下,将现有二次设备进行集成整合处理,可以提升智能变电站的应用水平,为智能变电站良好发展创造条件。而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对智能变电站的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设备进行分析和考虑,进而合理规划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集成方案,使其切实有效的应用,提升智能化变电站的应用水平。对此,本文将从分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集成的概述展开,就智能变电站的二次设备过程层设备集成、间隔层设备集成、站控层设备集成的方案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为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集成提供一些建议,以促进智能变电站可以更加安全、高效、智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不断前行,智能变电站的应用对提高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以及安全性有着极大的作用。智能变电站是综合多种先进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对变电站系统的安全性要求也极高,继电保护主要是提高智能变电站运行安全性的主要途径,因此,要积极做好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测以及调试方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电力系统在国家的生产与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电力系统的构造和相关运作程序都比较复杂,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给电力系统整体的平稳运行造成影响,严重时还会导致整个电力系统处于瘫痪状态。二次回路是电力系统组成的关键部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些电力系统中的二次回路会发生绝缘现象,从而引起很多故障的出现。本文就电力系统二次回路绝缘问题分析及检测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希望能对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综合自动化系统、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和高频开关电源等新型技术在电力系统的不断应用,给二次系统的设计、维护和运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电力系统运行环境未变,对二次设备的要求反而越来越高,使二次设备成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本文介绍了二次设备选型问题,指出了二次设计应与反事故措施紧密结合,论述了变电二次设计过程中需注意的细节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电力工程就是我国基础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网络科技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之后,我国的电力工程更迎来了全新的局面。本文以我国的电力工程发展为分析基础,讨论了智能变电站的基本组成,以及智能变电站二次运行维护与检修的相关措施,为当今智能变电站的良好运行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的电网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变电站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智能变电站在继电保护工作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对电力系统变电站智能化过程中,应该按照相关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标准和规定,从设计、调试和运维等方面进行完善,从而确保智能电网的稳定运行,促进我国电力系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巍 《硅谷》2014,(13):88-88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力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不断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性能和质量。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的主要装置,它在系统的运行状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继电保护二次回路频繁出现的故障成为电力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介绍了继电保护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二次回路发生故障时对电力系统产生的影响,并对继电保护二次回路中差动保护的检修及维护的策略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在人们的正常生活中,对电力的需求是很大的,家庭中所用的家电用品都离不开对电能的使用,电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种能源,这就很大程度地要求在整个的电力系统中,要不断维护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电力系统的各项性能,同时也要在电力系统中,做好继电保护的工作,继电保护对于电力系统而言,是保证其安全运行的二次系统。能够很大程度保证提供电力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日益富裕起来,电能的需求量也相应地增大。电力系统中,变电站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力系统的电网建设规模化发展,使原有的电网无法满足日益提升的电能需求,且电网运行缺乏稳定性会对供电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为解决这一缺陷,国家电网引入数字化技术启动智能电网系统,变电站也向智能化转变,其中的继电保护系统功能也得以提升。但是,原有的电网系统所使用的是二次接线,升级为智能电网系统后,就构建了网络数据化运行模式,继电保护运行难度的提升,就会面临检修作业风险。本文针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检修作业中所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了满足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进行电力系统自动化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智能技术应用层次的优化,从而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发展需要,从而保证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因为智能化电力系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及其生活的方式,这种更加智能化的技术大大推动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进行电力系统自动化智能技术的更新是必要的,这需要针对智能技术进行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