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方燕勤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7,(1):13-16
本文考察新颖度、来源和发展情况各不相同的一些新词新语,探求新词新语的来源和发展轨迹,探求新词新语的积极意义与存在问题,讨论有关部门对其进行的规范和引导。文章认为宽容地看待这些语言现象,规范与引导并重,有利于普通话词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太扎姆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1):140-142
从新词新语的新用法、新词新语的部分增生方式探讨新词新语对普通话语法产生的一些影响。新词新语对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这种影响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现实的日常交际生活中。 相似文献
3.
曾江霞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2):103-105
以意义类型划分为基础,分析汉语新词新语翻译中词义对应、词义差别和词汇空缺3种汉英词义关系,并提出英译对策:整合汉英文化共性,采用汉英文化普遍接受的表达;识别词义差异造成的“假朋友”,选择新词新语合适词义;增添词汇空缺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新词新语的不断涌现是语言交流、社会发展和传媒作用的共同结果。语言变异过程中,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人们思维认知的一种方式。隐喻中蕴含模因,模因通过不断复制与传播来实现语言变异。 相似文献
5.
陈琼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2)
现实中汉语新词的英译存在着一些问题.结合实例就其中语言差异导致中国式英语、文化信息的缺失、表达悖于习惯、政治性词语措辞不够谨慎等四个问题进行探讨,指出汉语特色新词英译应采取异化策略,并提出了音译加解释和直译加解释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汉语的网络新词作为一种时尚语言,既承载了一定的社会内涵,同时又具有中国的文化特色,如何能让目的语读者在准确理解汉语网络新词意思的同时,最大化的领略到这些文化和社会内涵需要进行细致研究。本文以2013年网络流行新词为例,对汉语网络新词的翻译技巧进行探讨,以更好的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郑晶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528-531
英语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语言,每天都有新词的诞生。在各类新词汇中网络英语词汇占的比例最大。文章从网络英语的定义着手,以词汇学视角对网络英语新词的形成途径及成因进行分析,认为密切把握英语词汇发展的最新动向,可以增加词汇量,让网络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相似文献
8.
9.
本文以翻译理论与实务为基础,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用丰富的实例讨论分析了时政新词的文本类型、翻译原则及策略。本文认为时政新词属于"表达型"功能文本,以反映国家政策和领导人思想为主要目的,翻译时以服务于原文政治立场和目的为原则,应在充分理解原文政治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慎重选词,再现原文语义。 相似文献
10.
孔雁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57-58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外媒体对中国发展的关注,汉语新词的英译问题正在成为研究热点。新词发展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是共时的历时问题,而网络语料库更新快、实效强,应用动态语料库的检索系统可以对其译法和用法作出即时、客观的探讨与评价。以COCA为研究工具,以《最新汉英特色词汇词典》为例,讨论其中译法的合理性及英译考量因素,可以为汉语新词的英译提供支持,为新词译法研究提供独特视角及方法。 相似文献
11.
英汉科技新词语构成方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是语言中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系统,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的变化,许多新词新语应运而生。试图从讨论科技新词语的构词方式入手,对英汉科技新词语的构词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探析英汉两种语言科技词语发展变化的大同小异,即既有明显共性又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13.
邱莉芹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9,(3):31-33,39
对正在发展中的广告中的新兴颜色词进行整理和研究将有利于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发展和完善。标新立异、避俗求雅、追逐时尚前卫等心理是新兴颜色词产生的原因。新兴颜色词存在着任意性大、模糊性强等需要规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化差异处处存在,它使得词汇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意义。文章以动物词为例,从多方面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其内涵意义的影响,为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黄海军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2,19(4):273-277
简要评价了近年来国外出版的收录新词、新义的英语词典,英语构词法中名词—动词转换的现状和新的趋势以及英语词汇中汉语借用词的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汉语古诗中叠音词的英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武江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5(6):87-89
从修辞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汉语古诗中叠音词的英译方法。总体上,汉语古诗叠音词英译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可以找到在修辞与形式上与原诗基本对等的;第二类是拟声叠音词的处理;第三类是英泽对汉诗中的叠音要做一些变通 。 相似文献
17.
金其斌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8,(2):16-21
本文将汉语新词语的翻译纳入实用翻译理论的框架内,用林克难、丁衡祁的“看译写”和“模仿-借用-创新”理论来研究汉语新词语的英译问题,对《新华新词语词典》及《辞书研究》新词新义专栏中部分新词的翻译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8.
王淑玲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3):88-90
从语言学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里的借词进行了归类,并对借词的同化现象做了分析,同时指出了这两种语言中的借词的不平衡发展,最后预言了这种"借词"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20.
孔雁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94-97
当今世界语言呈现不同语言交织揉杂发展,新词层出叠现等新态势。殖民话语具有内在重复的特征和无法概括的多元性,延续至今构成今天的后殖民语境。对殖民话语的细度难以界定准确范围,但其研究与具有经纬社会发展意义的新词研究却能擦出无限火花,正如来自于辛韦朱的"汇化聚合"概念作为研究新词翻译的众多视角之一,对于夯实新词翻译研究内涵外延理解所具有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