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深圳富士康为例,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空间流动轨迹及其影响因素。调研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迁移过程呈现出一定的时空规律,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从农村迁移到城市"、"非正规到正规就业的向上流动"、"想法的酝酿"、"空间固化与锁定";其空间特征体现为新生代农民工被锁定在城乡二元的双重边界之间:"留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进一步,从户籍、贷款政策、文化、关系网络、市场经济、工厂生产方式及管理体制六个层面对此予以分析,发现户籍制度仍是新生代农民工长期处于次级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原因;工作的不稳定性使得新生代农民工难以扎根城市;军事化的管理体制决定了员工的晋升空间狭隘,社会地位提升困难。总体上,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城市扎根与回乡归根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2)
运用进城打工农民就业变化与市民化调查(2013)数据,从横向职业地位的静态比较和纵向职业流动的动态发展两个维度,将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放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建立职业地位、职业流动和职业升迁度三个基础模型。运用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探讨中国农民工职业流动中的"去体力化"机制,首次对农民工职业流动中"去体力化"这一上行流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农民工中精英群体通过努力,边干边学,进入中高端职位上行流动的可能和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职业的上行流动,是他们通过获得和运用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特别是前者实现职业地位上升的过程。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个体背景特征各因素,对于农民工职业"去体力化"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存在差异,应该更多地从流动农民打工经历中人力资本能力的形成、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积累与顺利转换、农民工家庭迁移水平的提高三个维度进行政策设计,促使农民工实现职业"去体力化"上行流动。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备受关注。城乡之间存在种种因素促进或制约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本文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参考,在查阅大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京津冀地区农民工流动现状进行调查,深入剖析城市和乡村推拉力及农民工自身影响因子,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农民工转移的合理途径,提出农民工市民化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基于暂住人口以及抽样调查的统计数据,对南京市主城区流动人口职住分离状况进行分析.首先对南京市流动人口职住分离进行定量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地理分布特征,然后分剐就"居住-就业"空间的单因子、主要影响因子以及空间分异在空间上的聚类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分别从个体和外部两个层面分析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基于“居住—就业”视角的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卞融  吴晓 《规划师》2010,26(7):113-120
基于"居住—就业"视角,运用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和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对南京市主城区流动人口空间分异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存在显著的流动人口空间分异现象,影响居住空间分异的5个主因子分别为迁居特征、住房条件、职业状况、来源地和经济地位,影响就业空间分异的5个主因子分别为职业状况、集聚方式、迁居特征、住房条件和经济地位。其中,居住空间分异受迁居特征影响较多,而就业空间分异与职业状况相关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针对学界关于流动摊商正负效益的激烈争论,提出流动摊商是不同人群基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争夺与博弈,只有紧密围绕其空间属性展开研究,才能为相关城市治理提供切实依据.文章选取南京市主城区早间流动摊商进行全样本调查研究,总结出流动摊商"边缘和中心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正规商业和街道空间共栖"的空间组织特征,建议通过"公众需求导...  相似文献   

7.
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和多元的社区发展需求对社区规划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具有显著在地化特征和实践导向的社区规划面临来自传统规划技术路线、研究视角和基础理论等诸多困境制约。文章借助社会-空间辩证法视角,总结我国现代居住空间规划模式呈现出从单位制住区和商品房小区的"生产空间"到社区规划的"空间的生产"的重要转型特征,"社会"逐步取代"空间"重新回归生产的目标核心。基于对前一阶段社区规划工作中主要问题的反思,文章结合在北京市海淀区"新清河实验"中社区规划的实践探索,针对空间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发展高度不均衡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新型社区规划的核心目标、手段和路径,并将其概括为从"需求导向"到"资本导向"、从"利益干预"到"关系干预"、从"社区建设"到"社区营造"的3个转向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关注人的城镇化及其在城镇化过程中利益格局的转变是城镇化研究的新领域.现选择城镇化先行地区和国家级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苏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空间视角,对苏州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和社会空间特征解析,并据此分析城镇化过程中空间发展、人的转变、利益格局演变的历程、特征及内在逻辑.研究表明,苏州的城镇化空间发展具有“分散式村镇发展-集中外延式城市扩展-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演变特征;人的城镇化出现了由“就地非农化-被动城镇化-渐进市民化”的历程转变.在空间和社会变化过程中,城镇化利益的来源实现了“空间与产业结合-空间与资本结合-空间与权力结合”的过渡,城镇化利益分配格局历经“农民为主,政府很少-外资业主为主,农民很少-政府反哺农民,趋于均衡”的阶段变化.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
在人口地域大流动时代,户籍类型和户籍地点的双重区隔,使得乡—城流动人口和城—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分别面临市民化和再市民化的挑战。以公民资格、社会质量和现代性理论为引领,以居住证制度为抓手,利用具有时效性和全国代表性的大规模调查数据,从身份资质、市民权利、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探求市民化的现实困厄。结果发现,无论是制度层面,还是行为和价值层面,市民化都面临较大困境。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处理好居住证的福利覆盖与户籍排他性的关系,因地制宜完善市民化相关政策但又不排斥"低端"外来人口,政府、社会、市场、个体共同发力,才能更有效地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和"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强欢欢  吴晓  王慧 《规划师》2015,(3):87-93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大量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涌入并滞留在大城市,形成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的弱势群体——新就业人员,并产生了严峻的居住困难问题。研究以南京市新就业人员为例,从微观视角出发,对这一群体的社会特征及现状聚居空间进行系统的解析,挖掘南京市新就业人员聚居区的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4)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实特征表现为发展速度快、质量差,2011年的实质城镇化率只有35%。新型城镇化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农民工市民化过程,强化城市群承载能力、均衡发展城镇化、强化社会管理以及实行多元化发展模式。因此,农民工市民化必须摆脱城镇化发展困境、农民工市民化不合理制度集障碍以及市民化资本和资金障碍等现存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2.
顾萌  吴晓  宁昱西  王慧 《规划师》2017,(1):111-119
未来二三十年,大量进城务工人员仍将在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并成为推动社会结构转型、利益格局变动的重要因素;而住房作为衡量社会排斥和社会融入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这一移民群体的市民化进程。本文首先"双线并行"地分析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空间特征、细化其居住集聚程度的定量研究,同时在大数据背景下创新城市区位条件的量化研究;其次进行"双线耦合",剖析进城务工人员聚居区同所在城市区位的"局部—整体"关联;最后提出改善其聚居区区位服务设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徐勤贤 《规划师》2015,(3):5-10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面貌的改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农民工在务工地难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也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研究在梳理农民工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民工的现状特征、变化趋势,阐明了当前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时间、建筑结构技术为线索,梳理从古至今的西方建筑空间与结构的演变过程,总结空间序列特征及演变规律,分析得出西方建筑空间序列基本沿一维度、二维度、三维度、自由流动序列、大跨多维空间序列、非线性序列的顺序变换发展.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3)
长期以来的二元结构,导致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程度比较低,成为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障碍。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统筹城乡关系,关系到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新常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全新阶段,对于农民工市民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在新常态下研究农民工市民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蒋旻 《城市规划》2011,(3):84-88
围绕解决农民工城市居住问题,以"明确目标-规划引导-模式创新"为思路,在对现阶段农民工城市居住空间特征以及与农民工诉求存在偏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解决农民工城市居住问题过程中城市规划所应达成的目标。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指出落实规划并切实解决农民工居住问题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吴晓  孙静  左为  王慧 《城市规划》2016,(4):50-60
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计划经济阶段的独特产物,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阶层分化,已经在社会空间上呈现出了相应的变化和独特的规律。以马鞍山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典型案例,采取因子生态分析法,依循"单因子分析—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的基本路径,不但针对马鞍山市社会空间的分异特征进行了空间描述和定量探讨,还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演化进程中遴选具有代表性的三大时间节点,纵向剖析和揭示了马鞍山市社会空间的演化规律。其中,既覆盖了资源型城市演化的独特轨迹,也叠合了国家发展大背景下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8.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加快农民工和城市郊区农民的市民化步伐,更需要着力推进居村农民市民化,因为它能短时间、低成本地转移更多农村人口。农村城镇化、农民居住集中化与农民非农化既是居村农民市民化的强大动力源,又是居村农民市民化的承受载体。中国农民市民化应该优先发展城镇化,并辅之必要的集中化和非农化。居村农民市民化是农村城镇化、集中区社区化和职业非农化"三化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中城镇和农民集中区是居村农民市民化的空间载体,从事非农产业、强化社区建设和健全市场体系是居村农民市民化的重要的经济社会内容。国家政策唯有使"三化"融为一体,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居村农民市民化。  相似文献   

19.
"新就业人员"作为一类中低收入群体,在居住方面存在阶段性的困难,已成为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的"夹心层",亟需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以新就业人员聚居区的现状为基础,展开聚居区的重点预期分析,并与现实聚居空间进行分类比较和交叉分析,旨在发掘聚居区"预期-现实"之间的差异及其个体原因,从而为聚居区的改造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城乡结合部出现大面积的半城市化地区,这引起了我国学术界和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以扬州市城郊半城市化地区为例,分析了该地区非农人口的城乡流动及其原因和空间差异,并以此为视角,分析了当地半城市化地区城镇化的特点,分别是市民化程度高、城镇化空间差异明显,以及乡村"空心化"严重。最后,为了推动半城市化地区的城镇化进程,针对该地区的人口城镇化特点,在市民化、政策差异化以及配套设施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