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桦树沟铜矿采矿方法和生产工艺的研究,对2760中段垂直矿体走向布置的采场(6#采场、7#采场、8#采场)底部出矿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后,提出了更适合桦树沟铜矿采场垂直矿体走向布置时的底部出矿结构方案,对铜矿下中段的开采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分段留矿崩落法矿石损失贫化规律计算机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凤玉 《有色矿冶》1993,9(2):6-10,5
急倾斜中厚矿体使用分段留矿崩落法开采在弓长岭铁矿试验成功,配台推广应用,本文详细介绍该种采矿方法矿石损失贫化规律的仿真研究结果。首先结合分段留矿崩落法放矿特点,改进了仿真模型;其次将仿真予测值与试验采场实际值对比,说明了用仿真法研究矿石损失贫化规律的可行性;第三用改进的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实验,建立了矿石回收率、贫化率随采场结构参数变化的回归方程;最后据回归方程分析了各结构参数对矿石损失贫化的影响程度及参数间的交互作用,阐述了回归方程的功用—确定分段留矿崩落法适用条件及优化采场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3.
姜永恒 《黄金》2022,43(5):37-42
镇沅金矿设计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进行开采,为了提高矿石回收率,降低采矿损失率与矿石贫化率,保证矿山实现安全、高效、低成本回采,分别进行了单体模型放矿试验、平面模型放矿验证试验和交叉进路放矿模拟试验,以确定采场结构参数。按照单体模型放矿试验确定的采场结构参数,进行平面模型放矿验证试验,确定矿石回收率、矿石贫化率和采矿损失率等指标。为了获得较好的矿石回收指标,进行了交叉进路放矿模拟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在矿石贫化率25%的条件下,矿石回收率可达74.88%~87.98%。最终确定采场结构参数为分段高度×进路间距×崩矿步距=10 m×10 m×3.9 m,模拟结果可为现场工业试验提供技术支撑与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综合机械化放顶开采技术回采率低的问题,以同煤某矿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基于PFC2D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开采方向、放煤步距以及采高采煤工艺参数下的采出率及含矸率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对分区矿石性质进行研究,对划定区域矿石开展选矿研究,确定了最佳分区分采分选方案。提供了一种复杂铅锌矿山同一矿床、不同矿带、不同岩型综合开发的技术,减小了采选协调难度,提高了回采率,降低了贫化率,增加了选矿能力及回收率,使生产稳定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6.
大红山铁矿采场合理崩矿步距和爆破参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红山铁矿井下400万t/a生产采场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其矿石损失和贫化不仅与采场结构参数、崩矿步距有关,采场凿岩爆破参数也直接影响着矿石放出体的发育状态.在对采场进行多方案试验研究基础上,确定了较优的参数组合方案,通过生产实践,降低了采场贫化和损失指标,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果.  相似文献   

7.
地下采场采切工程布置方案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运炳  童光煦 《黄金》1992,13(8):30-34
某地下金矿属大型蚀变岩型矿体,矿体空间形态复杂,厚度变化很大。该矿采用四种采矿方法,并根据矿块的空间几何形态和矿体厚度,确定具体采场的采矿方法及采切工程布置方案,以适应矿体的复杂情况。本文应用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方法,以矿块为单位,建立实体矿化模型,反映矿体的空间几何形态及地质信息,构造准标采矿方法工程结构几何模型,作为调整采场采切工程布置方案的原始模型;由矿块实体矿化模型和采矿方法工程结构几何模型构造采场组合模型,表示矿块内采切工程布置情况,通过调  相似文献   

8.
据某钨钼矿山获批采矿权范围、矿区资源储量及开采现状等情况,进行了不过矿界优化、平面上过矿界优化、平面和竖向均过矿界优化3个露天开采方案的研究,通过方案的比较分析,得出采用方案3剥采比更小,可采矿量更大,矿山服务年限更长,资源回收率高。该研究方法为矿山发展提供思路,也为相关矿权管理部门决策此类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合理的开采顺序是保证矿山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基础。上马场岩金矿共有5个采区,分别为Ⅲ号矿带露天采场、Ⅵ号矿带露天采场、地下开采1采区、地下开采2采区和地下开采3采区。在确定各采矿单元生产规模后,对各种可能的开采顺序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综合比较,最终确定矿山整体开采顺序为:Ⅵ号矿带露天采场作为首采地段,Ⅲ号矿带露天采场接续Ⅵ号矿带露天采场延后开采,待露天开采结束后,接续开采的是地下开采各单元。采用该开采顺序,企业可减少基建投资2 526.03万元,缩短投资回收期2.4 a,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紫金山金矿露天采剥方法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金山金矿露天采矿刚起步 ,目前的采剥方法损失贫化大 ,尚待探讨解决。通过数理统计和图表分析对比 ,提出了该矿采剥方法的优化方案 ,愿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为保证采矿工程安全的生产环境和高效的生产效率,需要确定合理的采场结构参数。以厂坝铅锌矿高阶段大直径深孔崩矿充填采矿法为工程背景,采用3D-σ有限元分析软件,结合矿山现场,对不同采场高度的4种方案进行模拟计算,研究采矿过程中的开挖、充填等工序对采场稳定性的影响。选取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作为判断标准,确定了最优的采场高度,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研究结果对采场结构设计和回采步骤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时跃宁  李闯  宫建国 《黄金》2020,41(4):34-37
针对金厂峪金矿采用传统底部结构在采场大量放矿后期,矿石二次损失贫化大的问题,对漏斗式受矿巷道进行了优化改进,提出了2种改进方案,经过分析比较及现场应用,最终选择方案为:保持原底部结构参数不变,将非耙道一侧的受矿漏斗从电耙巷道顶板按照一定角度倾斜向上进行扩斗作业。现场实际结果对比表明,采用优化改进方案后,二次破碎的炸药消耗量减少了7 kg/班,出矿过程中矿石损失率降低了2百分点,矿石贫化率降低了5百分点,应用效果较好,可供同类型矿山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铜铁共采矿石选矿工艺流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大红山矿铜铁共采矿石进行工艺流程试验研究,提出处理该类矿石的工艺流程及参数,为大红山矿铜铁共采方案的实施提供选矿工艺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吉戈庄金矿原有采矿方法存在的回采贫化率高、顶板安全性差和生产成本高等问题,根据该矿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顺路斜道菱形单元全面削壁充填连续采矿法和斜长壁工作面矿岩分采房柱空场采矿法。通过技术比较和综合经济比较得出:全面削壁充填连续采矿法采场顶板安全性好,采准布置简单,采切比小且采矿损失率小,采矿贫化率低。最终,确定顺路斜道菱形单元全面削壁充填连续采矿法为适合吉戈庄金矿开采的较优方案。该方法的使用可避免遗留采空区,提高采场安全性,而且能够充分发挥选厂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矿区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大国,针对井下高斗留矿法采场和小中段空场法采场电耙道底板至切割层底板之间的设计永久损失部分矿体,通过确定合理的技术方案,成功回收。  相似文献   

16.
刘洪露 《江西冶金》1992,12(3):25-27
本文从总结生产实践中的经验出发,分析了中深孔有底柱崩落法采场的出矿管理对采场二次贫化率、损失率的影响,指出降低出矿过程中的贫化损失,关键在于由事后检测转变为过程控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出矿管理制度方案,经在小范围内试验,取得了减少废石混入、提高出矿品位的良好结果。  相似文献   

17.
方觉  宋建新  高艳甲  李金龙  张波 《钢铁研究》2012,40(4):11-13,39
为了确定氧化球团的单球抗压强度与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之间的关系,对某球团厂配矿进行了试验研究。确定了给定条件下几种配矿方案的最低焙烧温度,得到的3种配矿方案及2种对比方案的Tm(球团矿达到某一单球抗压强度时竖炉高温区的最低温度)约为1 000~1 200℃。同时给出使用2号方案配矿(60%高钛精粉,37%低钛精粉)抗压强度达到2 000N时的焙烧温度区间为1 113~1 140℃。  相似文献   

18.
根据薄矿脉的开采特点,对留矿法底部结构的形式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4种底部结构形式,分别为电耙漏斗底部结构(方案一)、装载设备出矿平底结构(方案二)、人工假底平底结构(方案三)和钢混结构卸矿平台底部结构(方案四),对四种方案的施工工艺及技术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确定方案一和方案四是经济高效的底部结构,具有推广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针对综合机械化放顶开采技术回采率低的问题,本文以同煤某矿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基于PFC2D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开采方向、放煤步距以及采高采煤工艺参数下的采出率及含矸率进行对比分析。经仿真分析,得出适用于该工作面的最佳采煤工艺。因此,可将该分析手段在实际应用中推广,助力综采工作面的高效、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20.
香炉山钨矿中深孔爆破参数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 《中国钨业》2012,(4):11-15
针对香炉山钨矿西部矿段采用预切顶中深孔房柱法进行采场回采,对采场切割槽及矿房崩矿进行了爆破参数优化,应用正交试验法对排距、孔底距等影响爆破效果的主要参数进行优选,确定了合理的中深孔凿岩爆破参数,降低了爆破大块率,提高了采装运效率,降低了矿石成本,使矿山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