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针对乡村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乡村活力和乡村特色面临消弭的现状.该文以托喀依乡二队作为研究对象,尝试一种适应传统农业型乡村的朴素设计方法.通过营造理念的建立、空间格局的构建、生活场景与文化气氛的塑造、产业集群的重构四个方面的叠加,由内而外、自下而上地进行设计,以此来打造舒适宜居的乡村环境,希望对当前...  相似文献   

2.
要以增城大埔村美丽乡村建设为实例,结合对《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的剖析,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角度,从建材生产及运输、建造及拆除、建筑运行这三个阶段来分析总结岭南地区乡村营造中的低碳设计策略,力求为美丽乡村建设寻找低碳可持续的营造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四川建材》2016,(3):57-58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新农村也在快节奏地建设。本文通过建宁县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为实例,提出对村庄改造行之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康渊  王军 《中国园林》2019,35(9):83
通过对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地建设问题的分析,认为保护地与乡村社区二者关系的研究是保护地建设的关键。根据对保护地与乡村社区关系的回顾,认为从空间营造的角度探讨保护地与乡村社区共生模式是解决青藏高原保护地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保护区与乡村社区共生关系的形成、演变机制,提出保护区与乡村社区共生界面——小流域是问题研究的重点。分析共生界面的特征,提出3种尺度的营造策略——小流域景观规划、乡村聚落重构与绿色建筑营造。流域尺度强调上游河源区的生态保护,中游河谷的生态保育和下游河口区的生态修复;聚落尺度提出将社区作为景观资源与旅游设施的重构策略;院落尺度利用绿色建筑技术营造新型民居,实现重构聚落的核心内容和小流域景观规划的重点环节,回应保护区资源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促进保护区与社区共生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针对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乡村风貌趋同、特色丧失的问题,作者在指南村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实践过程中,探索通过分析乡村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等乡村意象结构要素,从人居、环境、经济、文化四大体系着手,充分整合乡村的自然环境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利用资源优势引导规划设计,营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归属感的“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农村地区的新兴支柱产业,传统村落因其自身的特色价值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场所。然而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的传统古村落面临着历史环境衰败、人口流失、村落空废等问题,其承载的传统文化也开始剥离。本文基于乡村旅游开发的视角,分析传统村落自身的特色价值,以韩城市清水村为例,针对村庄的发展困境,以生活回归、文化回归、消费回归、精英回归为着力点提出规划设计策略,对传统村落活化设计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传统资源对于魅力乡村建设具有无可替代的地域文化价值。通过对张谷英村村落规划与建筑特征的深入探索,阐述了结合传统资源的乡村规划布局和新村发展措施、乡村生态聚落特征和乡村生态聚落营造的具体形式;提出了结合传统资源的建筑技术措施和有形院落向无形院落转化等新地域建筑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8.
安全在场所营造和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中面向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安全体系构建尤为重要。在既有文献及政策基础上,构建儿童友好视角下空间安全评价的4个维度,包括防卫安全、心理安全、交通安全和游憩交往安全,进而对北京老城地区展开儿童友好型空间安全识别及评测,主要包括步行指数、犯罪空间特征分布、公共空间可达性及规模、若干公共服务设施分布核密度等。之后,选取特定生活性街区的5条街道进行实证分析,运用熵权法赋权的安全评估模型作为测评比较的基本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释和探索提升街道空间安全的设计响应策略。  相似文献   

9.
卢小伟 《住宅科技》2023,(12):53-57
旅游型乡村依托自身的旅游资源,以旅游服务为主导产业,构建“旅游+”模式,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后疫情时代旅游业逐步复苏,基于旅游型乡村的文旅产业园加速发展,与既有景区实现联动,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活动需求。旅游业的复苏和发展在完善乡村文化生活的同时,吸引更多人参与乡村振兴。文章结合山川乡文旅产业园项目设计实践,从规划、功能、空间三方面着手,总结出可行的设计策略,以期为旅游型乡村相关项目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产业兴旺是核心、农民富裕是关键。因此,探讨乡村经济发展的途径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在剖析当前乡村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培育乡村经济发展增长极、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农民富裕为导向,结合品牌经济理论,提出营造乡村特色品牌。以张家港市红星村为实例,提出具体的营造策略,以期探索出一条以品牌建设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高荡村是位于喀斯特山区的一处布依村寨,列入第二批全国传统村落名录。自2015年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团队联合安顺建筑设计院持续7年扎根村寨开展在地的保护更新规划设计工作。本文以此为例,讨论了一种在地乡村设计的模式,包括“调查研究—凝聚认同—规划协商—建设实施—反馈调整”的5步工作法,以及“共参、共谋、共建、共享、共治”的共同营造机制。在上述程序和机制的支撑下,实现了以保护村寨整体空间格局,改善传统农房居住品质,塑造特色文化空间场所作为目标的设计落地,最终促进村寨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张瑞军  王天江 《浙江建筑》2021,(1):10-12,16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发展路径选择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而立体生态休闲农业为沿黄农村发展现代化农业和乡村振兴提供一种选择模式.以山西省石楼县砚瓦立体生态休闲农业示范村为例,客观分析区域内发展条件,科学规划砚瓦示范村,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发展有机农业产品和休闲农业主导产业,提出"党支部+集团+合作社"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2013年"美丽乡村"政策的提出,使得我国的"乡建热"逐渐升温。在建筑师们的乡村建设实践中,"批判性地域主义"的设计思想广为采用,而"在地"一词更是经常包含了传统建筑学语境之外的含义。文章希望通过对几位代表性建筑师的乡建实践进行对比,从切入视角、本体层面、扩展层面等角度来辨析在地"在不同语境下的内涵,从而对在地的乡村建设提出建议,以及对建筑学在当代语境下的边界拓展、建筑师自我定位的转变等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5.
随着珠三角地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传统岭南水乡风貌因城市无序蔓延而逐渐消失,导致城市特色越来越不鲜明。因此如何保护与延续岭南文化是当前城市建设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本文以广州市白云湖地区城市设计作为案例,从生态景观格局、住区空间形态、公共空间体系及滨水景观等四个方面分析传统岭南水乡空间模式特征及其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运用,最后也对该空间模式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这对今后建设岭南特色住区具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何继业 《居业》2022,(12):4-6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农村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如果一味地进行风景旅游的开发,很可能会对农村生态造成损害,对农村环境带来难以逆转的负面影响,乡村振兴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两者必须齐头并进,才能共促发展。低影响开发理念在解决城乡规划与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冲突中,实现了重大发展,这为实现新农村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相比城市,乡村在交通、经济、技术、意识等诸多层面上落后很多,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在客观上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城乡一体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将乡村建设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美丽乡村”的理念为新时代的乡村建设提供了新的内涵.走访调查了解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和问题,通过景观规划实例分析,并结合相关的理论加以归纳,提炼出符合“美丽乡村”内涵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的单调化、低质化问题日益突出,原有的空间特色和尺度消失殆尽,其根源在于空间塑造脱离了城市的背景。延续城市文脉的城市设计,不仅是解决城市具体空间问题和矛盾的方法,更是构建美好城市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佛山东平河一河两岸城市设计在对基地文脉的物质、精神要素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文脉撷取、移植和营造等方法,从文脉的视角出发,进行城市空间营造,这一设计思路有助于复兴城市文脉,可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城市自生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与潜力,但因其外貌不被公众所接受而难以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应用。将群落生态学和设计学相结合,探索一种介入栽培植物对城市自生群落进行改良,最终形成具有一定美学价值的植物群落的途径。实验以植物群落设计美学原理和种间竞争原理为依据,向已经演替1年的城市自生群落中引入63种栽培植物,按照分层的方式对群落进行改良。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有61.9%的栽培植物可以在城市自生群落中定居并建立优势,能对76.7%的自生植物起到抑制作用,使55.8%的自生植物消失。相比城市自生群落,改良后的群落美观度提高29.4%,公众接受度提高24%,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提高至2.29倍。相比一般的人工植物群落,改良后的群落可以节约58.2%的建植成本,降低83.9%的浇水成本和67.8%的除草成本。实验证明改良设计是一种可行的群落设计途径,能有效提高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美学价值,同时让自然参与群落设计过程,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