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笔者通过在一个220 kV GIS线变间隔断路器气室、母线气室和进线气室安装尖刺故障模型,在盆式绝缘子和绝缘衬垫上进行检测,验证了特高频传感器的灵敏度及衰减特性。结果表明:在外加电压7 kV、视在放电量为5 pC的试验条件下,UHF传感器就可以准确地检测放电信号,并准确判断放电类型及故障位置。试验发现局部放电产生的电磁波经过L型、T型、断路器仓、CT等结构,发生了明显衰减。不带金属屏蔽环的盆式绝缘子和绝缘衬垫,更有利于检测放电产生的电磁波信号。根据测试结果提出了合理的GIS局部放电特高频在线监测系统传感器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3.
4.
为了防范GIS故障的发生,目前设备运维方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检测手段,其中局部放电测试作为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被广泛采用.由于其受外界干扰影响大及非定量的检测方法,检测人员有效地进行带电局放检测具有一定难度,本文所述的规范检测流程对提高检测效率具有一定的帮助.本文从检测前期现场勘察、工作票办理、班前后会注意事项开展标准化作业... 相似文献
5.
6.
7.
8.
9.
为更有效地监测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as insulation switchgear, GIS)特高频(ultra-high frequency, UHF)局部放电,针对GIS内置圆盘型UHF传感器开展了优化设计技术研究。首先分别建立了内置UHF传感器GHz横电磁波小室(GHz transverse electromagnetic, GTEM)等效高度和回波损耗参数(S11)的测试仿真模型,考察了传感器安装手孔、结构参数与传感器性能参数的影响关系,并开展了传感器性能的仿真与实测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手孔直径的增大,谐振频率逐渐降低;传感器整体等效高度与手孔深度呈反比关系。随着电极直径的增加,最低谐振频率逐渐降低,且电极越薄越有利于UHF信号的接收。最后优化研制了内置传感器,平均等效高度为14.0 mm,与仿真等效高度曲线基本一致,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优于商用传感器。 相似文献
10.
11.
750 kV GIS电流互感器现场检定试验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750kV特高压变电站普遍采用气体绝缘封闭式组合电器(GIS或HGIS)形式,电流互感器(TA)封装在罐体内部。GIS线路全封闭的特点使管道内电流互感器的检定试验回路长,阻抗大,所用设备多,难以升至设备额定电流。采用外推法或TA分析仪进行操作,检定电流小,降低了检定数据的可靠性。选择合适的试验回路和使用电容器进行无功补偿,使回路在串联(或并联)谐振状态工作是进行GIS电流互感器现场试验的关键技术。为此,针对兰州东750kV变电站试验线路,提出了多种回路选择和无功补偿方案,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并选择了最优方案进行现场操作,成功的在390m长的GIS回路中施加了4.8kA的大电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该研究结论可直接用于我国750kV及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电流互感器的现场检定试验。 相似文献
12.
13.
GIS电流互感器现场检定中的大电流升流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前变电站普遍采用GIS形式,电流互感器封装在罐体内部.GIS线路全封闭的特点使管道内电流互感器的检定试验回路长、阻抗大,所用设备多,难以升至设备额定电流.国际上一般采用外推法或CT分析仪进行操作,与现场实际运行工况不符,降低了检定数据的可靠性.用电容器进行无功补偿是减小试验升流设备容量的有效方法,本文针对电流互感器现场检定试验线路,提出了三种补偿方式,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结合在中国1000kV特高压示范工程及750kV变电站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对GIS电流互感器进行全电流现场检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高压电器》2015,(1):46-55
文中搭建了252 k V GIS局部放电实验平台,采用内置式、外置式UHF传感器以及自主研制的利用盆式绝缘子内部均压屏蔽环的抽取式环形UHF传感器,实验研究不同传感器的频率响应特性和在高压导体金属尖端、悬浮电位、盆式绝缘子边遗留金属垫片和自由金属颗粒等4种典型绝缘缺陷下的检测特性,并探讨了不同电压下局放的发展规律。结果表明,内置式、外置式和抽取式环形UHF传感器的检测频段分别在1.5 GHz以下、500 MHz至1.5 GHz、1 GHz以下,且抽取式环形UHF传感器在400 MHz左右其灵敏度最高。不同绝缘缺陷的局放检测结果表明,按PRPD谱图和放电严重程度,高压导体金属尖端可分为负电晕主导、正负电晕并存、正电晕主导以及"兔耳状"阶段,认为尖端附近空间电荷在阶段转变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悬浮放电逐渐由"尖端放电阶段"转变至放电幅值、密度及相位对称的典型悬浮式放电;盆式绝缘子边遗留金属垫片将由初始类悬浮放电转变至临界闪络状态;自由金属颗粒则可分为"跳动"、"舞动"和"滑移"阶段,放电主要集中在过零点附近。高压导体金属尖端、悬浮电位和自由金属颗粒缺陷的检测灵敏度为内置式传感器最高,外置式传感器最低,而对于盆式绝缘子边遗留金属垫片缺陷则是抽取式环形UHF传感器的灵敏度最高。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反向行波的故障测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了基于反向行波单端故障测距的方法。理论上求证出小尺度下小波模极大值在各类母线下都能反映反射波的波头,并且推导出通过判断第二次出现的行波与初始反向行波模极大值极性的异同,可以确定第二次出现行波的性质,从而得出故障距离。利用M atlab对一条500 kV输电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时进行故障定位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UHF检测法在GIS局部放电状态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GIS局部放电UHF检测技术尚存在UHF传感器质量参差不齐、配置方案不佳、缺乏统一的标定方法等问题,导致误报警、漏报警问题时有出现,严重制约了GIS局部放电UHF检测领域的健康发展。为此,有必要深入开展GIS局部放电UHF检测系统性能校验方法的研究,提升GIS局部放电UHF检测技术的现场应用水平。本文综述了GIS局部放电UHF传感器的耦合性能检验方法、UHF检测系统灵敏度和动态范围的实验室检验方法和现场检验方法已取得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GTEM小室阻抗特性和场强均匀性标定、现场校验脉冲注入方式和等效性研究等3个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GIS中局部放电与超高频电磁波关系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GIS内部由于存在各种绝缘缺陷而发生局部放电时,会激发起数百MHz至数GHz的超高频(UHF)电磁波在GIS腔体内传播。笔者根据电磁波在同轴波导中的传播理论,运用有限差分时域(FDTD)算法,对局部放电脉冲波形与其激发UHF电磁波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仿真分析。首先研究了局部放电量与电磁波电场强度的关系,指出在一定的局放脉冲电流变化率下局放量的变化对电磁波电场强度的影响较小;然后研究了局放脉冲电流变化率与电磁波电场强度的关系,指出在局放量一定时二者近似呈线性关系;最后研究了局放脉冲电流变化率对电磁波中高次模成分的影响,运用变异系数对高次模成分在电磁波中所占比例大小进行分析,指出高次模成分所占比例随局放脉冲电流变化率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