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化疗是目前治疗癌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是化疗所使用的抗癌药物大多具有很强的副作用,并且会出现多药耐药现象。多数副作用由抗癌药物不能辨别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所引起。而高分子纳米粒子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包埋抗癌药物,具有靶向和智能化功能的高分子纳米粒子药物载体赋予药物一定的选择性,可减少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此外,高分子纳米粒子制成的药物传递系统具有低毒、高效和缓释等优点。研究者们制备了多种高分子药物载体用于抗癌药物的递送,以期减少抗癌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和改善药物耐药现象。Pluronic是一类人工合成的两亲性高分子材料,它具有无毒、生物相容性好、无免疫原性和抗肿瘤多药耐药性等生物学特性和易于化学修饰的理化性质。因此,含Pluronic的高分子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载体在抗癌药物的递送方面受到了广泛的关注。Pluronic形成的高分子纳米粒子的粒径较小,能够被动靶向到肿瘤组织,减少了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性。化学修饰的Pluronic所形成的纳米粒子不仅具有纳米级别的粒径,还具有更多优越的性质。抗体、靶向小分子和生物素修饰的Pluronic赋予载体主动靶向到肿瘤组织的特性;磁性材料的修饰使含Pluronic的纳米粒子具有磁性,在一定磁强度下,该材料包埋的药物能够定位聚集到组织中;一些pH敏感和氧化还原材料的修饰,赋予载体pH和氧化还原敏感性。由此制备的智能化药物载体包埋抗癌药物,能够响应肿瘤组织的环境变化而刺激药物释放。同时,也有研究者制备出双靶向的含Pluronic的药物载体,此载体的靶向效果优于单独靶向的药物载体。未来靶向和智能化药物载体的制备,将进一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本文主要归纳了含Pluronic的高分子纳米粒子在靶向和智能药物释放体系的研究现状,其中靶向药物释放体系包括主动靶向、被动靶向和物理靶向等,智能药物释放体系包括pH敏感型和还原敏感型等。重点总结了载体的纳米性质、药物释放、靶向和刺激响应性能等,以期为更多疗效好但溶解性差、副作用大的药物的递送提供新的思路,为Pluronic在生物医药材料的广泛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癌症是一种动态和异质性疾病,具有高死亡率和高发病率。化学疗法被认为是目前治疗癌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常规化学疗法本身具有靶向非选择性、高毒性、化疗药物易被快速清除、药物失活、肿瘤的多药耐药性以及在非特异性位点积累等缺点。药物递送技术和纳米技术的进步为旧药物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式,可以改善药代动力学,增强其在实体瘤中的积聚并减小这些重要治疗剂的毒副作用。癌症纳米技术是癌症诊断和治疗的新兴领域。尽管目标药物递送系统向特定的部位递送抗癌剂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研究者们仍在开发和探索新的纳米材料,以获得更高的药物递送效率。癌症治疗至关重要的是抗癌药物载体对药物的高效靶向递送。随着药物递送技术和纳米技术的进步,发展了许多高效的药物递送系统,提供了同时治疗和诊断(诊疗)的多功能平台。近年来,量子点由于其独特的光学和物理化学性质,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细胞靶向、成像和药物递送。本文讨论了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石墨烯量子点、碳量子点、氧化锌量子点作为抗癌药物载体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这些量子点在细胞毒性、荧光成像、智能递送和协同治疗等多功能部分的应用和作为治疗用药物载体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生物医用绿色载体材料因其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医疗和食品等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特别是生物医用载体材料用于药物递送系统,可用载体材料将抗癌药物包裹在内,靶向、缓释和控释递送药物至肿瘤部位,有效治疗癌症,并且避免对人体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生物医用材料载药微球已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主要论述了天然以及合成的生物医用载体材料,对目前新型医用载体的制备以及应用进行了介绍,并对目前抗癌药物载体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归纳总结,对其研究方向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大多数给药途径均为口服给药,药物的利用效率较低,不具备靶向性,只能加大药物的使用剂量来获得理想的效果,因此人们对能够靶向递送药物的材料抱有巨大的期望。氧化铁纳米粒子(IONPs)能够在磁场的作用下受控移动,在特定的组织中聚集,实现靶向性。表面的多糖涂层不仅保证了IONPs的稳定性,还能降低纳米粒子毒性,同时为药物以及特异性识别分子提供附着位点。在本期刊载的论文"多糖涂覆的氧化铁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药物递送应用研究进展"中,  相似文献   

5.
由于纳米药物载体粒径比毛细血管通路远远要小,且具有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稳定性、缓释控释药物和药物靶向释放等优点,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极为广泛。本文简述了纳米药物的载体系统及其在癌症治疗、细胞内靶向给药、定量给药等方面的应用概况。  相似文献   

6.
正化疗是一种重要的癌症治疗手段,但是化疗药物往往具有严重的毒副作用且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因而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仍有待改善。肿瘤靶向药物递送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治疗手段,该类技术能有效增加化疗药物在靶部位的浓度同时降低其在健康组织器官内的蓄积,最终提高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在众多靶向药物递送载体中,聚合物胶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且最成功的载体之一。聚合物胶束是由两亲性嵌段共聚物通过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级药物载体,具有一个亲水性的外  相似文献   

7.
有机/无机杂化的介孔有机硅纳米颗粒因其高的比表面积、丰富的介孔孔道、功能性的骨架以及高的药物装载量等特点而在生物医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提出以二硫键桥接的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有机硅纳米颗粒为载体共装载化疗药物和光热剂,设计制备以DNA分子作为控释"开关"修饰介孔有机硅纳米颗粒的纳米递送系统(ICG/DOX-MONs@DNA20)。该纳米递送系统结合了光热剂的光热效应以及DNA分子随温度升高而从颗粒表面脱附的特性,可实现近红外光照射激发药物在肿瘤细胞中的控制释放,同时获得药物化疗–光热联合治疗肿瘤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递送系统在近红外光照下能迅速升温至43℃以上的热疗温度,而且在37℃条件下6h内仅缓慢释放药物12.3%,而当温度升至43℃时则快速释放药物52.4%;细胞实验显示该纳米递送系统能够被HeLa肿瘤细胞吞噬,在近红外光照下有明显的药物化疗-光热联合治疗效果。因此,ICG/DOX-MONs@DNA20纳米递送系统在药物化疗-光热联合治疗肿瘤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刘欢  秦凌浩 《材料导报》2022,(19):197-204
传统纳米载体系统虽然可以改善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特征及细胞摄取行为,但无法避免网状内皮系统截留引起的被动靶向及体循环时间短的难题。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采用细胞囊泡仿生纳米载体可有效克服传统纳米载体的天然缺陷。血小板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是血液中最小的血细胞,参与体内止血、伤口愈合、血栓形成等生理过程,同样在炎症、免疫和肿瘤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血小板囊泡的生理特性构建药物递送载体能够保留胞膜表面的特异性蛋白,借以实现药物体内长循环、主动靶向及免疫逃逸效果。目前血小板囊泡已成功用于负载小分子药物、无机化合物、核酸药物、载药纳米粒等以用于心血管疾病、肿瘤、抗感染的治疗。基于目前针对血小板囊泡药物载体的持续关注及深入研究,本文对此进行了评述及展望。  相似文献   

9.
聚合物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可降解性而广泛地用于口服药物递送的载体。聚合物纳米载体可以增强疏水性化疗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利用聚合物纳米载体介导化疗药物的口服递送不仅有助于克服胃肠道的吸收屏障,还可以降低代谢系统首过效应,从而提高化疗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此外,通过在聚合物载体上修饰靶向基团还可以实现肿瘤高效富集,进而达到更好的抑瘤效果。文中就不同结构与组成的聚合物纳米载体在口服递送化疗药物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智能纳米靶向释药载体能对外界环境的温度、pH值、电、磁、化学物质等的刺激信号做出响应,并控制药物按设定目标释放。根据不同机理,纳米靶向技术分生物靶向、理化靶向及复合靶向3种。综述了纳米靶向技术在智能释药系统的最新应用研究进展。随着纳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现有技术的不断完善,纳米载体智能释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会大规模采用,为人类战胜疾病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为了增强化疗药物靶向治疗肿瘤效果,减少毒副作用,本文采用微乳方法制备了负载阿霉素的磁性靶向药物微球.系统考察了海藻酸钠、乳化剂浓度、药物投入量等因素对所制微球性质的影响,并对微球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选择最优化的制备条件,可得平均粒径约为185nm、外观为球型、铁含量为16.5%、载药量为¨.9%的阿霉素磁性纳米微球.该微球具有强磁响应性和长时间药物缓释效果.这种阿霉素磁性纳米微球粒径小,分散性好,具有磁靶向功能,有望成为一种优良靶向肿瘤的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埃洛石纳米管(HNTs)表面用生物活性分子进行修饰,使其具备靶向特性,探讨其负载抗癌药物及其靶向控制释放给药作用效果。首先对HNTs表面进行氨基化修饰,再偶联肾癌标志物斑点型POZ蛋白(speckle-type POZ protein,SPOP)抗体,构建HNTs-SPOPab靶向载体,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图谱等对其进行形态和性能表征;然后在HNTs-SPOPab管腔内载入抗肾癌药物索拉菲尼(sorafenib,SOR),与肾癌细胞A498共培养24h,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有抑制肾癌细胞生长增殖的作用。另外,还在HNTs-SPOPab管腔内载入了另一种抗肺癌药物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与肺癌细胞A549(无SPOP特异抗原)共培养24h,通过Edu掺入试验,观察其对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HNTs-SPOPab作为药物载体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功能。流式结果显示HNTs-SPOPab负载索拉菲尼对肾癌细胞周期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百分率相对于无药物载体的原药直接给药组提高了(16.12±0.45)%。Edu掺入实验结果表明,HNTsSPOPab负载GEM对肺癌细胞抑制作用虽然相对于直接给药组略高,荧光抑制比率HNTs-SPOPab-GEM:(94.12±3.91)%GEM:(87.83±1.42)%,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HNTs-SPOPab作为一种新的纳米靶向药物载体,具有靶向肾癌细胞给药传递的潜能。  相似文献   

13.
近几十年来,抗生素耐药性一直是公众健康和临床实践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抗菌肽(AMP)因其独特的抗菌作用机制、广谱抗菌活性、较低的药物残留以及易于合成和修饰而成为替代抗生素治疗的可行替代方案之一。大多数抗菌肽来源于动植物,由于其结构中氨基酸组成与序列的不同,使其作用机制也略有不同。抗菌肽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缺陷,如抗菌肽易被酶水解、细胞毒性大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抗菌肽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抗菌肽的递送载体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抗菌肽以上的缺陷,此外,该递送载体材料也有助于提高抗菌肽的疗效和生物稳定性、减少副作用以及获得有机靶向和药物控释的效果。主要对抗菌肽的递送载体材料(脂质体、抗菌肽-金属纳米粒子共轭物、模拟抗菌肽聚合物的纳米材料,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等)系统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徐秀  朱宏 《材料导报》2012,26(17):88-91,102
综述了以叶酸(Folate)为靶向配体,聚酰胺-胺(PAMAM)为药物载体,通过叶酸受体的介导作用,实现主动靶向药物输送的研究进展;概括总结了PAMAM偶联叶酸靶向给药系统偶联药物的主要方法,并简要概括了PAMAM偶联叶酸靶向给药系统在肿瘤治疗方面及其他医学方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黄啸  郑曦  易彩霞 《材料导报》2017,31(10):37-40
细胞因子的过量分泌有可能造成癌细胞的耐药性,导致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为了清除相关细胞因子,同时抑制癌细胞生长,本实验合成了一种在紫外光/暗室处理下可同时控制释放抗癌药物多烯紫杉醇和智能吸附宫颈癌细胞分泌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磁性靶向多功能药物载体。宫颈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实验结果表明,多功能药物载体控释药物的化疗作用联合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清除作用,对癌细胞的抑制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化疗结果。因此,该多功能药物载体在癌症的临床化疗中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多功能药物载体的设计合成并应用于肿瘤的联合治疗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一种连接靶向基团的化疗-光热联合治疗纳米平台.首先制备了尺寸可控的平均长度为40、55和150 nm的空心多孔氧化硅纳米管,在表面修饰具有光热功能的硫化铜纳米颗粒,然后连接乳糖酸基团实现肝癌细胞靶向功能.平均长度为40 nm、修饰靶向基团的空心多孔材料显示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具有最大的HepG2细胞吞噬量.负载盐酸阿霉素的纳米复合材料表现出pH和808 nm近红外激光刺激响应的释放效果.将CuS光热治疗和盐酸阿霉素化疗相结合的方法在体外和体内的抑制肿瘤效果都优于单独治疗.研究结果表明,该纳米复合材料在化疗-光热联合治疗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传统的小分子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存在特异性差等缺点,很容易对除病灶细胞以外的正常细胞造成影响,从而对机体产生毒副作用。蛋白质作为药物相较于传统小分子药物而言具有更高的生物相容性和特异性。然而,特殊的分子结构和生化性质使得蛋白质药物很容易在复杂的生物环境中因受影响而失活,从而限制了蛋白质药物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因此,寻找理想的药物递送系统来弥补药物自身不足,帮助药物在病灶区顺利发挥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业内开发了各种具有不同功能的纳米药物载体,如聚合物纳米载体、脂质纳米载体、无机纳米载体等。本文全面总结了基于不同载体的蛋白质药物细胞内递送的策略,详细讨论了这些材料的设计方法、作用机制以及在活细胞/体内的潜在应用,最后对新一代载药系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纳米材料     
《新材料产业》2014,(8):84-87
<正>美开发出一种新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据报道,美国布里格姆女子医院(BWH)和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DFCI)合作,开发出了一种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该系统不仅能够精确瞄准和攻击骨骼中的癌细胞,还能通过增加骨强度和骨量的方法抑制骨癌的发展。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论文主要作者布里格姆女子医院阿卡纳·斯瓦米博士说,骨骼的微环境极为适宜癌细胞的生长,乳腺癌、前列腺癌以及血癌等癌症发生转移后,极易向骨骼转移。他们设计的这种药物递送系统能选择性地靶向骨骼微环境,并释放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9.
《中国测试》2017,(4):38-43
以可聚合的β-环糊精衍生物丁烯二酸单酯化-β-环糊精为功能单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与采用含有乙烯基的偶联剂进行表面改性的Fe_3O_4纳米颗粒,通过自由基共聚法,制备一种带有环糊精基团的磁性纳米颗粒。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其形貌;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表征结构;振动样品磁强计表征其磁性;热重分析仪表征热稳定性。随后对其在不同表面活性剂中的分散稳定性进行测定,并通过细胞毒性试验对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分散体系的生物相容性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以抗癌药物卡莫氟为模型药物考察载体的载药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磁性纳米颗粒有望作为药物载体应用在抗肿瘤药物靶向给药领域。  相似文献   

20.
抗肿瘤药物靶向传递系统是提高传统化疗药物疗效,并降低其毒副作用的重要手段。以多孔碳纳米材料为药物载体,根据肿瘤组织微环境特点,构建抗肿瘤药物靶向传递系统是实现靶向治疗方案的有效方式。本文围绕基于多孔碳纳米材料的抗肿瘤药物靶向传递系统的构建及应用进行综述,描述了多孔碳纳米材料适宜载药的设计、合成及功能化修饰;通过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提高多孔碳纳米材料载药量和实现联合给药的有效策略;从内源和外源性敏感刺激的角度,重点分析了多孔碳纳米材料基于肿瘤微环境构建的靶向传递系统的机制和应用;阐述了多孔碳纳米材料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面临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的问题,并分析了可能的解决途径;展望了多孔碳纳米材料在构建肿瘤药物靶向传递系统应用中的前景及发展方向,为研发靶向、可控的抗肿瘤药物传递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例证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