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睿  陈果 《四川建筑》2007,27(6):10-11,15
引入空间交互理论研究成渝地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成渝地区已形成由成都都市圈、绵阳都市圈、乐山都市圈、重庆都市圈、南遂城市群,川南城市群6大城市体系构成的一环六片"O"字型城市体系空间结构,进一步外推至2020年这个空间结构将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华龙网 《重庆建筑》2014,(12):60-60
继国家批准成渝经济区规划后,去年全国两会上,重庆代表团提交了《关于将重庆成都城市群建设成为引领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级城市群的建议》的全团建议。建议主要内容就是,进一步突出重庆成都城市群作为引领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级城市群的战略地位,在此基础上,由国家牵头编制重庆成都城市群发展规划,并制定落实相关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3.
正继国家批准成渝经济区规划后,去年全国两会上,重庆代表团提交了《关于将重庆成都城市群建设成为引领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级城市群的建议》的全团建议。建议主要内容就是,进一步突出重庆成都城市群作为引领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级城市群的战略地位,在此基础上,由国家牵头  相似文献   

4.
在“流动空间”理论指导下,采用 “百度指数”模拟城市间以民众关注度为主 的信息流数据,并以此构建成渝城市群城市 网络模型。在模型基础上,分析成渝城市群 空间组织特征,同时对指导空间组织的《成 渝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20)》进行 探讨。研究表明成渝城市群空间组织呈现: 一、高度双核集聚化;二、发展不均衡,“马 太”分级化;三、初步网络化,腹地争夺化 三点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规划中提 出的核心城市作用、双核城市关系、成渝主 轴建设、次级城市发展4个议题进行深入解 读,总结反思规划提出的“一轴两带、双核 三区”的空间格局,并为后续规划提供新的 依据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随着交通、通讯设施的日益完善与经济 的快速发展,城市间各类要素流动更为频繁并 形成城市网络,促进城市动态“流”数据的分析 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研究新范式。相比单一要素 流,多维要素流可以从更加综合的视角刻画城 市群内部网络联系,识别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 本文通过集成百度迁徙、快递物流线路、百度指 数、企业总部—分支、科技论文合作等多元地 理流数据建立成渝城市群人流、物流、信息流、 资金流、技术流及综合流网络,借助社会网络 分析方法识别网络节点特征并结合位序—规模 法则评估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利用核密度分析 法识别多维要素流动主要廊道,结合优势流和 DBSCAN聚类分析成渝城市群空间组团特征。 结果表明:第一,在多维要素流网络中,各节点 层级分化明显,成都市、重庆市是成渝城市群的 两大核心,对多维要素流的集聚扩散能力突出,而其他城市普遍发育不足。第二,重庆市—成都市关联区间联系强度最高,成都市、重庆市与14个 地级市组成的关联区间次之,14个地级市之间组成的关联区间最低,成渝发展主轴、成德绵乐城 市带是要素流动的主要廊道。第三,在优势流约束下,成渝城市群内部形成成都—德阳—眉山、重 庆—广安、南充—遂宁、内江—自贡—宜宾—泸州、乐山—雅安共5个空间聚类,其中南充—遂宁、 内江—自贡—宜宾—泸州具备培育都市圈的潜力。结合本文分析结果和现有规划,建议将多维要 素流网络中心度相对较高的绵阳、南充、宜宾作为次级中心城市培育,在重点发展成都都市圈、重 庆都市圈的同时着力培育南充—遂宁、内自宜泸两大都市圈,促进绵阳市、雅安市、乐山市、达州市 等圈群空隙城市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强化宜宾—泸州—重庆沿江发展轴,逐步优化成渝城市群 空间结构,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城际客运交流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塑造作用愈发明显,深入地讨论客运网络的属性影响要素,有助于揭示场所空间与流动空间的交互机制.基于成渝城市群公路客运班次,构建城市群关联网络并解读其结构特征,进而建立回归模型分析相关经济社会要素对网络中心度的影响机制,为未来的成渝区域发展提供启示.主要结论为:成渝公路客运城市网络以成都、重庆...  相似文献   

7.
耿佳  赵民 《室内设计》2018,(4):41-47
在面向新时代的征程中,成渝肩负 着探索并引领突破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在 竞争与合作中实现转型与创新发展的重要 历史使命。本文以成都与重庆为比较研究对 象,分析成渝的发展路径特征。首先探究两 市1986—2016年间需求侧“三架马车”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然后引入供给侧多增长要素 解析城市经济增长的显著贡献要素及其贡献 度;进而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背景 及政策导向,辨析成渝两市发展路径特征与 变化趋势。最后基于比较研究,探讨面向新 时代的城市经济转型与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地区的国家级城市群,伴随成渝城市群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与林地、耕地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以成渝城市群四川境内的13个主要城市市域范围为研究对象,首先应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方法,准确识别并量化了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GI)网络结构要素,其次计算出各城市GI网络结构要素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比,最后应用聚类分析法(ClusterAnalysis),以13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在GI网络结构要素中所占比例作为变量因子,根据GI网络中景观组成的相似程度对13个城市进行分类,分析并总结了不同类别下城市GI景观组成的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各城市的核心区和连接桥是主要GI网络结构要素类型,7类GI网络结构要素在城市中主要由耕地和林地构成,不同城市在景观组成特征上具有一定相关性。研究结果对客观认识各城市GI特征、成渝城市群的生态网络构建及其保护规划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外城市竞争越来越呈现出由单个的城市向以城市群之间竞争转化的态势。在新的形势面前,加快成渝城市群的健康快速发展,已成为川渝地区增强区域竞争力、谋求"双赢"格局的必然选择。该研究选取52个指标作为成渝城市群13个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的原始指标,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52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计算13个中心城市竞争力的综合得分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找出成渝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优劣势,为成渝城市群各中心城市合理定位和制定城市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边缘地区的发展对于城市群多中心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处在从集聚发展阶段向多中心发展阶段演化过程中的欠发达城市群,更应加强对边缘地区的关注和政策支持。本文在相关课题研究基础上,结合课题的示范基地,以成渝城市群次中心城市四川省资阳市为例,对快速发展的成渝城市群边缘地区城市和农业地区在发展定位、空间组织以及对农业地区的支持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张家帅  刘楠 《城市建筑》2023,(4):105-107
在当前高度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间信息流联系日益增强,呈现出网络化的结构特征,对其进行解析,有利于推动区域城市协调发展。本文基于百度指数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信息流网络进行网络结构特征解析。结果表明:经济圈的信息流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城市网络地位两极化趋势突显。成都、重庆在信息流网络中具有绝对的核心地位,对信息流的吸引及扩散能力很强,有很强的网络控制能力,而雅安、资阳等城市的信息流网络地位较为边缘。对此,需充分发挥各城市在信息流网络中的地位和优势,以更好地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成渝地区空间结构及其整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于涛方 《规划师》2006,22(9):69-72
成渝地区经济基础相对发达的城市并未连接成片,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之间的地域经济比较落后.因此,成渝城市群还仅仅停留在起步阶段,城市间的互动作用还比较弱.未来成渝地区的发展应注意以下问题:进一步强化区域核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提升城市功能,充分发挥区域性交通廊道的带动作用,选择培育第二层级城市,促进城市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将城市群与城市网络的相关研究方法应用于智慧城市群,结合实例对其特征展开研究.应用核心—边缘结构分析确定智慧城市群核心城市,综合考虑时间距离划定智慧城市群的空间范围.从5个量化维度对我国8个智慧城市群的发育程度进行评估,研究发现我国智慧城市群总体呈现为起步类、发展类及成熟类的分组特征;通过比较发育成熟度最高的长三角和...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联系已成为城际要素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流动空间理论,利用可表征互联网搜索量的"百度指数"来模拟城际信息流联系,分析成渝城市群2012年、2015年、2018年三个时段的区域城市网络演化特征,并比较其与《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20)》空间结构目标的契合度,进而讨论基于信息流视...  相似文献   

15.
王光雄 《华中建筑》2014,(1):129-132
城市群在区域经济的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发展已上升到国家宏观战略层面。西部大开发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点,是中国未来十年甚至是几十年经济发展的高点。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对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的研究成果较多,而对西部城市群的研究相对较少。成渝城市群作为现阶段中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发展基础最好的城市群,既是当前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城市群,又是未来十年甚至是几十年我国经济重要的增长点。通过对比分析研究,该文拟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角度,分析成渝城市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的不足和城市群潜力,并找出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城市群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主体,其 内部表现为各节点相互联系的复杂网络,分析其 在急性冲击与慢性压力下的韧性表现对区域安 全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20年成渝 城市群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交通、经 济、信息和综合联系网络,从层级性、匹配性、 传输性、集聚性四方面评估其网络结构韧性,模 拟分析中断环境下网络结构的吸收能力和容错 能力。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网络空间格局“双 核”为引领,层级差异鲜明。拓扑结构绝对极化 与相对均衡化并存。网络层级性非均质化与立 体化特征显著;异配性强且同质抱团现象不显 著;传输效率偏高,可达性与扩散性较强;头部 城市强集聚与非核心城市单向联系。在中断环境下,吸收能力与容错能力表现为信息网络>经济网络>综合网络>交通网络。  相似文献   

17.
非正式合作模式最早在西方国家的"城市政体理论"中提出.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城市经营和建设实践中,对非正式合作模式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成渝经济圈"第一次在国家战略规划中提出.在此背景下,成都和重庆分别制定了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成都提出了建设世界级田园城市的城市发展总体目标,重庆提出了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城市战略发展目标.成都和重庆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建设生态和宜居城市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都强调的是城市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长远目标.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同时构建生态宜居,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环境.而城市公园建设正是这两个目标都要强调的环节,也是地方城市更新建设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空间分工与协作是城市规划面临的重要议题,文章利用产业结构分析和产品空间分析方法,梳理成都市与重庆主城都市区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特征与潜力,结合国家和地方两级战略对两地制造业发展的要求,综合辨析成都市与重庆主城都市区产业协作的难点与可能性,探讨相关规划策略。研究发现,成都市与重庆主城都市区的制造业同质化发展特征明显,直接进行产业协作的难度较大,但可将产业链向成渝中部城市延伸,培育为两地提供配套的生产基地,从而提升区域的产业协作水平与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在经济、创新、开放等区域宏观层面对成渝地区进行了高度定位,其中高品质生活宜居也被重点提及.15分钟生活圈是城市宜居评价的基本单元,已经逐渐成为城市宜居性评价的基本要求.利用城市POI数据,根据服务设施分为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设施两类,分别使用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建成区覆盖度和商业设施的设施密度、种类齐备度进行评价,识别出成渝两地生活圈尺度上的城市服务供给分布,结合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服务需求分布,对成渝双城的生活宜居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表明,成渝双城服务设施人口覆盖比例较高,整体宜居水平较高,但提升型设施覆盖仍需提高;从空间分布来看,老城区普遍宜居,新城区设施建设稍显滞后,宜居区域主要分布在重庆内环以内及成都三环以内的范围,而重庆礼嘉悦来、成都高新区等近年来两座城市建设的"发力点"则在服务品质上有所欠缺.  相似文献   

20.
手机数据为人流视角下区域联系特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本文采用工作日、周末、节假日的中国联通手机数据,从联系类别和联系强度两个维度构建特征指标,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探析区域联系特征。从联系类别来看,在重庆38个区县中,与环渝地区联系类别为游憩型的区县占比为66%,商务型占比为26%,混合型占比为8%;在环渝地区25个地级市中,与重庆联系类别为游憩型的区域占比为48%,商务型占比为32%,混合型占比为20%。从联系强度来看,重庆的门户城市和支点城市(渝北、合川、永川等)与四川的广安、泸州、达州等地级市与重庆均保持频繁人流联系。建议从推动重庆和成都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促进毗邻地区一体化融合发展等方面作出规划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