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晨  李绍天 《华中建筑》2008,26(4):32-36
通过对潋江书院这一历史建筑群的考察以及相关文献的整理研究,该文对潋江书院的历史发展及其主要建筑作了简要地介绍;深入剖析了潋江书院的建筑空间,指出该建筑群在“空间组织和轴线转折”、“空间组织与高差变化”、“尺度把握和紧凑布局”,“空间效果和手法控制”,以及“建筑特色与地方材料”等方面的特点;揭示出潋江书院建筑和空间特色,潋江书院建筑群在采用多种设计手法成功地控制空间效果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探索道教建筑布局的共性以及其在成都地区的特点,首先通过对成都片区著名的道教建筑:青羊宫、青城山诸宫观的实地调研,并对其他地区道教建筑群布局的分析总结,将同一布局类型的布局方式进行对比。根据成都地区道教发展特点与地方文化,探求该地区道教建筑群布局规律的共性与特性。  相似文献   

3.
道教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哲学思想,解剖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建设有民族特色的新文化,都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麻城五脑山帝主庙是麻城的道教圣地,其建筑族群不仅具有道教建筑的共性也有其自己的特色。是不可多得的道教建筑文化和地域文化载体。该文介绍了麻城五脑山道教建筑选址和建筑布局的特征,分析了麻城五脑山道教建筑的各种文化及其呈现的空间特征,总结论述了麻城道教建筑文化特征。呼吁要注意保护和利用现存的道教建筑,不要让我们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天天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藏传佛教建筑群塔尔寺的外部空间形态与空间组织要素的分析,探讨了建筑空间形式演化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藏传佛教建筑群地域性文化重构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华中建筑》2021,39(6)
碧霞祠是泰山神碧霞元君的祖庭,是泰山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碧霞祠历史文献的梳理与实地调研,建立模型,还原其发展演变进程。碧霞祠的相地选址充分考虑岱顶自然、历史及交通条件,突出其祭祀祈福、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体现道教"天地人合一"的宗教思想。碧霞祠遵循传统宫观布局,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拟对称布局,起承转合,强化祭祀感受。建筑群以二院落为中心祭祀空间向外拓展,强调轴线,形成"神"、"膳"、"舍"、"园"四部分功能布局,营造出道教园林的宗教气氛。  相似文献   

6.
刘群 《山西建筑》2007,33(20):28-29
通过对会仙观建筑群总体布局、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及建筑装饰色彩的分析,说明道教建筑是将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及建筑形式与道教思想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并为研究古代道教建筑及道教文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吴岩鹏 《华中建筑》2023,(9):134-137
要济源市迎恩宫位于王屋山主峰天坛山脚下,其建筑环境和布局中体现着浓厚的道家思想文化意蕴。通过资料分析和实地勘察的方式去研究迎恩宫的建筑环境与规划布局方式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策略,结合本土自然环境条件,归纳总结了在道教的多元思想和价值观念影响下,迎恩宫整体的选址、空间、形势等与建筑环境及布局文化相关的内涵和美学体现,对当下研究道教建筑布局具有补充价值,同时对现代建筑布局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荆州宫观建筑实地考测绘与田野调查,着重对荆州开元观建筑群的嬗变演进、空间布局,以及其建筑装饰艺术特色进行分析,以展现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荆州三观"道教建筑的装饰艺术魅力与文化意蕴,以对鄂中地区的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研究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道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组成部分。道教历来重视宗教建筑的精神价值,其建筑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道教文化的外在表现。因此,本文从道教文化着手,研究道教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进而对现存的道教建筑艺术进行研究,从其选址相地、布局立基、建筑形式以及装饰艺术特点中分析道教文化与道教建筑之间的关系,并将道教文化在道教建筑中的表现方式进行收集整理。之后,对开封延庆观进行实地调研,分析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从宏观的层面的了解延庆观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在设计时考虑道教文化、道教建筑、延庆观原址等要素,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重新规划布局,并将道教文化元素应用其中。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建筑群中,廊——建筑单体元素,在整体布局、空间组织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以廊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空间中廊的作用及对空间的塑造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1.
正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他的创始人老子、庄子的道论被后世的张道陵等道人奉为"经书"。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是道教所主张"道法自然"的思想,它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道观建筑文化。道家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在建筑领域的影响主要集中表现道观及道观园林等方面。道教建筑作为物化了的文化,从传统聚落的形态,到建筑空间、庭园,甚至建筑工艺技术方面和装饰方面,都渗透着道教思想的影响,其中表现最为突出就属"道法自然"的思想在道教建筑上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门窗》2017,(4)
因其复杂的人文地理背景及历史沿革,西园寺在建筑空间格局和园林空间组织方面有其独特性及复杂性。本文通过对西园寺建筑空间格局和园林组织进行阐述和剖析,试图挖掘出西园寺空间组织特色,希望为其今后的更新与开发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城隍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城隍庙则是用来祭祀城隍的庙宇,它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代表符号之一。本文通过对山东省胶州市城隍庙进行深度调研,探究城隍庙这一城市古老建筑群体的空间序列组合、结构用途与历史渊源。通过分析其空间序列组合模式,结合开敞空间、封闭空间、渗透空间等研究该建筑群建筑风格、构造特征、历史功用。整合构成要素,感受建筑群所带来的传统氛围,并探究当代民众对城隍庙这一古老建筑的游览体验方式。在此基础上,发现市民对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周宝玲 《南方建筑》2006,7(8):11-13
起建于清初重庆湖广会馆建筑群,是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它特殊的建筑形态和内涵体现着我国会馆建筑的特色,也是极具代表性的山地建筑.建筑群落的布局、建筑空间的独具处理方法和对民俗文化的体现是它别具一格的精髓.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汉长安未央宫建筑群中建筑组织方式进行描述与解析,并通过与其他宫殿建筑群的对比,分析未央宫建筑群的核心建筑空间观:即建筑与建筑空间的灵魂是文化。对于建筑空间的理解与创造需要基于建筑与建筑群建造时所处的文化背景、建筑与建筑群在整个文化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建筑与建筑群所要表达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季文媚  卢泉 《华中建筑》2022,(11):135-139
道教作为中国现存唯一的本土宗教,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齐云山坐落于徽州,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道教建筑群,位列道教四大名山之一。该文从地域化视角对齐云山道教建筑展开分析研究,探究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归纳分析齐云山道教建筑的地域性特征,真正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教精神及民居、宫观浑然一体的民间性和乡土性。  相似文献   

17.
宋金时期,山西地区的民间祭祀活动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庙会祭祀及其空间组织在历史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庙会祭祀的空间场所——寺庙建筑的布局和组成也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本文通过对其寺庙建筑分布、布局和组成等特征的描述和历史成因分析,探讨寺庙空间场所的构成及其与民间祭祀活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王凯  余杨 《重庆建筑》2012,11(10):9-11
老君洞道教建筑群是川东传统建筑的代表,建筑布局依山就势,不拘礼制,建筑构造朴实独到。其近期的改、扩建和重建也折射出川东传统建筑在当代的一些美学转变。  相似文献   

19.
位于我国山西中部的霍山,自古以来便是中国古代山体崇拜和宗教祭祀的圣地。霍山南麓的广胜上寺,其选址与布局皆蕴藏着古人因借地势地貌的营造智慧。因此,文章以广胜上寺建筑群为例,依据中国古代山地建筑营建的空间格局理论,梳理寺院的历史变迁及布局发展,对其“合形辅势”的人工营造理念与山水城市空间格局的关系进行可视化论证。运用GIS技术建立三维地形图,通过三维地形建模、视域分析等方法,对其选址及营建特征进行探索,并对建筑群的空间关系模式进行可视化解读,从而探寻并佐证中国古代山地建筑选址营建活动中所蕴含的先进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20.
孔庙是一组由单个建筑的礼制化组合而形成的、具有儒家思想教化作用的古代公共建筑群。在当代语境下,除现存的文物建筑以外,文庙建筑群的空间形制布局亦是其重要的遗产要素,是当代文庙空间优化、功能转化、遗产活化的重要抓手。文章以地方文庙“万变不离其宗”的形制布局特征作为切入点,在剖析了文庙遗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以河南府文庙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信息空间转译的方法,基于历史地图图解、文献阅读、考古发掘等历史信息要素,构建文庙建筑群的空间关系系统,深入探究河南府文庙的完整形制及其空间演变。形制布局的研究成果辅助了文物分布区划,被纳入遗产保护对象,成为河南府文庙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针对文庙形制布局的“绿地标识展示”等景观化保护措施,通过公园化、数字化、游憩化的保护路径,实现地方文庙建筑群空间环境的整体性保护及活化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