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以世界文化遗产区的都江堰灌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比较法,研究人类聚居生态智慧的演变规律。研究表明,都江堰灌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水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式,对人类聚居起到关键的作用;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前、建设时期、发展时期及近现代时期四个阶段,"天府之国"的人与自然关系模式显示出顺从自然、尊重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四次转变;从道生万物的整体观、道法自然的实践观、兼利天下的社会观、以道驭术的伦理观、自发秩序的善治思想等五个方面,揭示了"天府之国"社会和自然系统和谐共存的深层生态智慧。上述生态智慧对当代城乡可持续发展与规划实践的若干启示为:自然与社会系统的协同关系将有助于促进人类聚居的可持续性;自然引导下的人类聚居实践能够支撑生命支持系统;应通过规划实践维持或重构健康的自然过程;融合环境管理单元和规划发展单元,形成聚居模块单元,有助于形成基于模块单元的富有活力的健康自治管理模式;在城市规划领域引入环境伦理观,可以指导规划价值选择与规划制度革新;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模式应该是社会与自然系统相互协作、理性包容、适度冗余、有序增长的协同进化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长期的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水、土地、能源等资源匮乏问题,以及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污染,严峻的现实要求区域未来发展中不仅要保障生态安全,更要努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引入人居环境科学的相关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视为打造良好人居环境的过程,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区域整体与多层次建设重点、关键子系统协同与行动纲领等方面对生态文明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应对,包括整合景观生态分析方法,加强规划前期研究的基础作用;以城市群为区域观的实施载体,发挥区域发展规划的统领作用;树立层次观,多层级规划协同推进;创新规划技术,加强生态实践应用等。  相似文献   

3.
古代都江堰灌区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建立了发达的人工水系统,与此相协调形成的地区管治体系对保障地区水系统持续发挥多样的服务功能起到重要作用,为地区居民带来广泛福祉。本文通过系统发掘相关历史文献研究这一地区水系管治的历史经验,从国家决策与地域监管、多县统筹与地域整合、县域管理与乡村自治等三个方面反映古代都江堰灌区水系统建设、维护中的地区协作特征,并以此启发当前中国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认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地区整体观、重视"均和性"的建设原则、广泛的社会共识与多层次的地区协作。  相似文献   

4.
刘滨谊 《中国园林》2023,39(1):6-13
围绕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使命,阐述党的二十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和生态文明“生态化”“集和化”“体系化”的三大趋势意义,提出构建生态文明人与自然新型关系的命题。以史为鉴,阐述中国风景园林始终以人类为本、以自然为根、以生态为脉、向着“集和化”迈进,主导了中国人居环境数千年的哲学、价值观和实践,成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人类生态文明进步的主力和先锋。与古为新,概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风景园林学科的划时代发展:自主的现代性转变及开拓创新、自主的知识理论实践体系构建、举足轻重的国际影响,以及为新中国人居环境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等。前瞻超越,面对学科的未来使命,探讨了中国风景园林学科顺应三大趋势发展的未来,提出了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安身立命的根本、学科知识组成特性、学科的核心体系,构建了感知行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5.
《门窗》2019,(14)
如何在理想人居天堂的历史本体上,延续当代的建设。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享的当代篇章,让今天的建设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地图。是我们更新理念,转变方式,创新实践,不断探索的初心和动力。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提出要坚持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在践行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的路上,我们有幸成为现实改善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助力者。未来,我们将拾级而上,继续前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践行高质量发展目标,建设美好的新家园。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内涵与大地健康观的土地可持续使用和对土地伦理职责一起,对于基于生态文明的视野下的城乡规划发展来说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其中,和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立足点,不仅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整个世界和谐,更强调个人自我身心和谐。本文从当前形势下的城乡规划发展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分析,阐述如何站在生态文明的角度发展城乡规划。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城乡规划正处在新的发展环境之下,人类文明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已经迈入生态文明的新阶段.党和政府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新要求.针对城市发展的现状需求和未来趋势,中国的城市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国家开展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城乡规划取得了成效,同时也存在着问题.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城乡规划理念需要转变,规划目标需要提升,规划内容需要优化,规划技术需要创新,规划政策需要衔接.  相似文献   

8.
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与环境之间的冲突逐渐加剧,生态低碳时代的到来,促使人居环境研究进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以仙居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中的人居体系规划内容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人居环境、生态文明的概念解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人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人居体系框架以及规划策略。为我国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且具备独特生态资源禀赋的县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提供示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生态建设是一种渐进、整体、低碳、协调、循环、共生、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要跨越五个阶段,即生态安全、生态整合、生态卫生、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通过对生态人居环境的内涵、特性、规划原则与方法的总结与分析,希望对生态人居环境的理论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21):281-28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近年来生态文明思想不断丰富与发展,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了详细的梳理,从形成的思想渊源、重要性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脉络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从古文化自然观、古建筑美学、城镇选址模式、城市空间结构、园林文化等五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原始生态文明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必须扬弃西方现代主义的不良影响,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始生态文明理念,重建"人类——城市——自然"的共生关系,重建"人类——城市——历史文化"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本框架,标志着我国规划工作的重心由问题导向的"多规合一"转向任务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总目标,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主要任务可分为两大方向,一是落实对"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二是解决好"城镇村"的建设与治理问题,后者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市县和乡镇级规划将成为整个规划体系实质上的重心。本文从实现生态文明的理论与路径入手,探讨了生态文明的空间表达本质,以及国土空间规划在实现生态文明目标的过程中所应承担的任务和相应的规划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七十年城市规划的回眸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良镛 《城市规划》2019,43(9):9-10,6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市规划专业从无到有,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乡建设成就巨大,对城市规划复杂性和综合性的认识不断深化,人居科学应运而生.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我们要更为自觉地大力发展人居科学,为美好人居建设提供科学支撑,努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游猎 《城市规划》2018,(2):61-69
在实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持续减少仍然是一个重要趋势。鉴于此,农村人居空间精明收缩是一个重要的价值判断和规划策略。本文在既有研究基础上,首先,通过构建农村人居空间变迁模型并引入统计数据,对农村人居空间收缩趋势进行实证研究;其次,通过引入空间惯性的概念,为解释农村收缩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第三,进一步论述精明收缩的价值选择,包括核心观点、基本原理和发展框架。农村精明收缩面对的现实问题普遍而复杂,但这也为城乡规划领域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空间规划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空间规划的改革是基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制度设计,是针对已有各类空间规划问题的解决方案.伴随着对空间规划的认识不断深化,空间规划的改革实践也在逐步深入.结合已开展的省级空间规划、市县“多规合一”、城市开发边界等三方面的试点,考察空间规划实践的进展和不足.并对空间规划的逻辑关系、法律关系、体制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从"多规合一"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国家规划管理体制和规划治理思路的转变。在此背景下,交通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一部分也面临迫切的深层次变革。本文梳理了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提出的过程和含义,基于现有规划体系中交通规划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城乡规划的联系,分析了在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交通规划变革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交通规划的变革要点:首先,交通规划的变革要认识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交通规划面临的主要矛盾,明确交通规划的作用,厘清交通部门与城乡规划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关系;其次,确定交通规划与空间规划体系的适应性发展,即交通规划既需要在管控层面与空间规划体系的规划思路、分级管控和划定的"三区三线"相协调,也需要在发展上充分体现新时代交通强国战略需求。最后,以厦门市为例,介绍了厦门对于建立空间规划一张蓝图的探索,分析了厦门交通系统规划与全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适应性,以期为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的交通系统规划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7.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经济转型和制度革新的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国家的重要政策调控工具,将有力地支撑国家的转型发展。本文认为,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有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和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在此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成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国土空间规划应在优化配置供给侧要素、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和实现全要素管理自然资源等三个方面落实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关注的重点应包括城乡空间发展、城市品质提升和生态文明建设等。  相似文献   

18.
新城市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分析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沈清基 《城市规划》2001,(11):33-38
20世纪 80年代以后产生并盛行的“新城市主义”对当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有着深刻的影响。“新城市主义”有着较丰富的思想内涵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是其生态学思想及理念。本文分析了“新城市主义”的设计思想、设计原则中的生态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快速发展的城市,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但由于缺乏切实有效的实施手段,生态理念难以真正落实。本文以上海世博公园实施方案中的山水系统规划设计为例,探讨生态设计理念在规划设计实践中的表达与运用,以期探索一种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生态人居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工程实践,阐述绿色建筑、生态建材、人居环境、生态工程等理念与技术在城乡人居规划建设中的综合实施要点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