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武夷山城村是闽北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文章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类项比较,确定城村的价值要点,基于价值评估确定城村的保护对象与保护要素,继而进行历史文化名村的"整体保护"探索。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大量历史文化名村中有相当部分包含了风水元素,风水的研究是这一类历史文化名村研究与保护的重要方面.其中,与风水相关的村落格局是历史文化名村遗产价值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以晋东地区的大阳泉历史文化名村为例,按照以本土风水认知为基础的保护对象辨认,问题与挑战分析,策略与措施探讨等三个步骤,初步探讨了历史文化名村的与风水相关的村落格局及其要素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3.
历史名村保护作为我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独特的内涵和意义;本文对美岱召历史名村历史沿革、现状问题、文化价值和解决途径等方面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先回顾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制度实施15年的历程,分析中国乡村文化遗产的现状。从保护过程演变的角度归纳了两个阶段:快速城镇化阶段,乡村价值被忽视;生态文明引领的乡村振兴阶段,乡村社会问题凸显,重新审视乡村价值。提出“从强势介入到触媒引导”的模式转型。从触媒理论的视角提出其在历史文化村落中的借鉴,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乡村触媒的特点和作用路径。最后以贵州屯堡为例,分析触媒的三大干预机制:保护规划与设计的干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认定;工作营、传习营社会活动的?引发——城乡价值互动;屯堡论坛学术理念的引领——乡村保护与发展示范。提出乡村触媒引领的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复兴模式,工作营和屯堡论坛作为触媒引发了乡村保护和发展的内在动力,继而引发当地保护意识的觉K、遗产活化共享、引导产业转型、实现社区复兴。通过积极的乡村保护与修复建设,激发产业升级转型,形成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的互动,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从遗产保护走向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陈国栋  王浩 《园林》2022,(6):4-9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建设过程中,植物景观原真性保护是历史文化名村风貌保护长期被忽视的一环,而原真性原则是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核心原则。从风景园林学科视角结合文化遗产领域原真性相关知识,解析历史文化名村植物景观风貌原真性的内涵,从古树名木景观和一般性植物景观两个层面分析目前历史文化名村植物景观原真性保护现状及问题,探究植物景观对于历史文化名村风貌原真性的重要意义,指出历史文化名村植物景观原真性具有“不可替代性”“动态性”“相对性”的特征,针对性地提出了历史文化名村植物景观原真性的保护策略,以期为历史文化名村风貌的整体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风貌完整、民居建筑特征连续性强,与历史文化名城及历史文化街区有一定区别。本文回顾了我国聚落遗产保护中建筑分类保护方法的沿革,指出应该加强对传统村镇中单体价值一般、但对整体风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的"一般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并以三亚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与山东朱家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实践为例,提出具体的保护策略,以实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整体风貌的传承及乡土建筑的延续。  相似文献   

7.
《规划师》2010,(Z2)
古村落乡土遗产保护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其的认知不能等同于要素遗产或城市型的文化遗产,其保护的成败取决于乡土文化的挖掘和乡土价值的认知。陆巷古村作为江苏省内仅有的两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其乡土遗产的保护从文化线路的角度出发,以南渡文化为基点,以聚居乡土地脉空间分析为工具,以要素与系统统一的保护观为目标,通过对其乡土价值进一步的认知,形成陆巷古村乡土遗产保护与太湖流域文化保护之间的互动,进而对陆巷古村保护规划的四个重点进行落实。  相似文献   

8.
2008年12月23日上午,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授牌仪式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划司司长唐凯、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副司长李培松出席授牌仪式。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等58个镇以及河北省涉县偏城镇偏城村、山西省汾西县僧念镇师家沟村等36个村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殊荣。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重庆市开县温泉镇、黔江区濯水镇顺利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涪陵区青羊镇安镇村顺利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重庆市城乡建委将指导入选村镇完善政策制定,编制保护规划,制定落实保护措施,以进一步保护自身历史文化价值,推动城乡建设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晓源 《小城镇建设》2012,(6):95-98,104
在我国现存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中,历史文化名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古村落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历史文化价值高,享有"传统文化明珠"的美誉。因此,历史文化名村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现状却令人堪忧,部分历史文化名村遭到破坏,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过程框架对其进行保护。本文全面论述了建立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过程框架的构想。对保护历史文化名村的过程中存在的物质性过程(保护规划及其实施)与社会性过程(名村保护运行保障体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希望此研究能对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孔惟洁  何依 《城市规划》2018,(1):101-106,111
"非典型名村"指那些没有列入"历史文化名村"或"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历史村落。在这类村落中,历史源头清晰,传统生活尚存,却没有成片的传统风貌民居和完整的历史空间结构,历史信息通常以零散化的形式隐含在现代机体中。这类村落的数量庞大、涉及面广,是延续传统文化生活的载体。作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之外的"边缘性"群体,由于缺少相关的政策约束、资金投入和建设引导,随着快速城镇化带来乡村剧变,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残存在现代化的夹缝中,乡愁无处寄托。本文以宁波市东钱湖下水村为例,通过农耕环境的整体保护、历史节点的集成串联、院落单元的重点修复等选择性保护措施,针对乡村社会记忆和文化复兴,来探讨"非典型名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2.
江南水乡古村的保护与发展——以常熟古村李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南水乡古村李市是苏州地区众多历史村镇的一个代表,由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发达的水网体系、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繁荣的经济,形成独特的传统风貌和空间格局。随着岁月流逝,其住宅和设施已出现物质性老化和功能性衰退,尤其是近10年来乡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古村保护工作变得日益严峻和复杂。因此,十分有必要在新的背景条件下,对其保护和发展进行整体思考和研究,以保持古村的地方活力,实现其历史价值的推陈出新和居民生活形态的有效延续。  相似文献   

13.
广州黄埔历史文化古村的保护建设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惠群 《工业建筑》2011,41(6):57-61
为迎接广州亚运的到来而全面铺开了城市美化运动.在此大背景下,启动了环境综合整治和城中村改造等一系列旧城改造类的工程项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存在公益性与商业开发性两方面难以平衡的矛盾,造成拆迁难、工程进度缓慢、资金不足和规划目标难以实现的重重困难.以广州黄埔历史文化古村的保护建设方案为例,提出基于“以民生为本”的旧...  相似文献   

14.
湖南张谷英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已成为新时期地方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文章以张谷英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文物古迹保护、非物质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及新农村建设与文物保护规划五个方面对张谷英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规划实施策略,有利于实现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尹赛  吴尧 《中国园林》2023,39(9):81-80
禹王台公园为民国时期“河南农林实验总场”的旧址所在,其演变在中国近代圃地园林中具有典型性。首先对禹王台公园的变迁进行研究,总结出其近代以来的3次空间类型转换:从纪念型园林转化为圃地园林;从清末民国的农事试验场,通过水系疏浚、堆山造林、建筑廊亭构筑、植物园与动物园营建完成了农林圃地向近代公园的转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近代公园逐渐转变为综合性公园。其次,从内因(历史名胜的发展需求)和外因(政府农林事业的政策)2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禹王台公园近代转型的动因。最后,从当代风景园林的视角将近代农林试验场与近代公园进行比较,提出了农林试验场在发展过程中兼具了部分公园的职能,并且在近代园林发展史中起到了拓展近代园林的类型、间接保护和延续了部分传统园林资源、为城市公共园林和风景区绿化提供了支持,以及促进园林技术发展等重要作用。归纳总结出近代农林试验场是中国近现代园林发展的过渡环节,也是现代公园的重要源流之一。  相似文献   

16.
“城中村”改造实验——以珠海吉大村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李晴  常青 《城市规划》2002,26(11):21-27,45
分析了珠海吉大村演变的历程和目前存在的建筑密度大、道路不成系统、治安混乱、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小农思想严重等方面的问题 ,对吉大村的街道、祠堂、古住宅建筑的历史价值进行了评价 ,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吉大村的改造的目标和定位 ,提出了“保留优秀的建筑遗产” ,“对吉芝街进行保护性改造” ,“引导社区新风尚的形成”等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17.
该文选取生活方式、文化遗产内涵、可持续理念这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剖析因人们价值观改变而产生的具体转变和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所带来的影响。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生活活动条件、生活活动主体、生活活动形式三方面的变化,文化遗产内涵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保护内容和原真性理解的变化,可持续理念的转变体现在与遗产关系的融合上。分析结合国内一些历史村落的调查数据,并借鉴国外主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思考这些转变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方法论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温泉  杨奇 《新建筑》2014,(2):86-89
在城市片区整体更新的背景下,基于重庆市江北城历史遗产保护与开发,对文物建筑原真性修护、历史文物异地重建、历史建筑集景式保护开发等多元模式进行了探索.多元的保护开发模式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多样性和丰富性的要求,应根据历史遗产的文化价值,从环境整合、功能调整、文脉延续等角度采取灵活而谨慎的策略,使城市历史遗产在城市化进程中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  相似文献   

19.
戴彦  张辉 《室内设计》2013,28(5):61-65
山地历史文化村镇是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既具有显性的历史文化属性,又具有隐性的生态属性。对其文化保护理应兼顾生态关注,这既体现了对此类遗产构成中原有生态关系的承认与尊重,又强调了生态保护在遗产保护中的基础地位与作用。基于与历史环境的关联,山地历史文化村镇的生态问题有其特殊性和研究重点。结合巴渝地区情况,归纳了山地历史文化村镇的生态特点。揭示了当前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确定生态保护目标的基础上,着重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生态景观风貌重塑两个层面研究历史文化遗产的生态保护问题,提出保护的总体策略与技术框架。凝练解决山地历史文化村镇生态问题的技术要点,探索山地生态视野下的保护模式,丰富当前山地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理论。  相似文献   

20.
北京明十三陵作为皇家陵墓最高等级的代表与集大成者,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陵监村作为陵寝制度的组成部分,具有监督、管理、维护的办公职能与生活居住的职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及保护与研究价值。由于社会对于陵监村的历史价值认识不充分,加之村落功能变化、城镇化发展较快等情况,使得陵监村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本文试图从陵监村的空间形态出发,梳理现有的空间布局特征,明晰村落结构与构成要素,明确陵监村的物质遗产价值,分析当下陵监村存在的保护问题。最后,从加强价值挖掘、平衡保护与发展关系、建立区域层面村落保护的角度,对陵监村保护与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