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有机仿钢纤维和钢纤维对含钢渣的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从而选出最佳掺量,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利用水银压入测孔仪和电化学分析仪,对养护28 d混凝土中的水化产物组成及其水化混凝土孔结构及分布、微观结构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添加钢渣能够降低水泥混凝土的早期强度,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添加适量钢渣可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致密性,提高后期强度。添加适量钢纤维和仿钢纤维亦可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钢渣、钢纤维和仿钢纤维的最佳掺量分别为:w(钢渣)=30%,φ(钢纤维)=1.0%,φ(仿钢纤维)=0.7%。 相似文献
2.
透水路面的设计是建设"海绵城市"最重要的一环。透水砖是使用量最大的透水路面材料,水泥基透水砖、陶瓷基透水砖及树脂基透水砖是目前常见的透水砖种类。其中,前两种透水砖问世较早但都存在显著的缺点。树脂基透水砖在透水率、强度、时效性、过滤性等方面均能大大超过国家现行标准,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影响树脂基透水砖性能的因素很多,如骨料的种类、粒径、圆度、级配,胶凝材料的种类、物化特征,孔隙率、孔隙结构以及制备方法等。系统研究各因素对透水砖透水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与机理,有助于优化树脂基透水砖的成分设计和生产工艺。通过对树脂基透水砖孔径、孔隙率、有效孔隙率的研究,可以反向证明采用开级配的骨料,在保留一端的环氧基的同时在树脂分子侧链接枝亲水基团,以及有效控制胶凝剂的使用量,均能对透水砖的透水性能产生积极作用。而在胶结成型之前对砂粒进行焙烧处理,可以去除骨料中的缺陷、降低砂粒表面可剥离吸附物的含量,同时还能增加树脂膜与砂粒表面的吸附强度,从而有效提升系统的整体强度。在成型方法方面,采用动载压制成型工艺会使材料的密实度提升,孔的分布更为均匀,强度也较静载压制成型得到相应提升。本文旨在总结与探讨影响树脂基透水砖透水性能和力学性能的诸多因素,包括骨料、胶凝材料等组成材料,孔隙率、孔隙结构等孔隙特征,骨料焙烧、预覆膜处理和砖成型方式等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钢纤维对玄武岩纤维网格布增强混凝土方板双向受弯性能的影响,借鉴欧洲EFNARC标准,利用四边简支方板试验,分别对素混凝土方板、玄武岩纤维网格布增强混凝土方板、钢纤维增强混凝土方板及钢纤维与玄武岩纤维网格布混杂增强混凝土方板的弯曲性能进行研究,同时与传统钢筋网混凝土方板的弯曲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了网格布对混凝土方板的双向增强效果,探讨了钢纤维与玄武岩纤维网格布混杂使用代替传统钢筋网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网格布可以改善方板的内力重分布,显著提高其承载力,但是破坏时脆性特征明显;钢纤维与玄武岩纤维网格布混杂使用表现出显著的正混杂效应,方板的韧性明显提高;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30 kg/m3的钢纤维与玄武岩纤维网格布混杂方板的弯曲性能高于传统钢筋网混凝土方板,说明钢纤维与玄武岩纤维编织网混杂使用可以代替传统钢筋网。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再生骨料取代率、钢纤维掺量和纤维类型对再生混凝土(RAC)抗冲击性能的影响,采用自由落锤冲击试验装置,对其进行抗冲击试验.利用两参数Weibull分布函数模型对试件抗冲击初裂次数和破坏冲击次数的概率分布规律,进行了拟合检验和失效概率预测分析;并以抗冲击延性比、抗裂性能定量评价了钢纤维再生混凝土(SFRAC)的... 相似文献
5.
试验研究了6种长径比较小且直径较粗的钢纤维(SF)(短直形、长直线形、圆弧形、闭合三角形、闭合矩形、闭合圆环形)对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通过改变SF体积分数从而改变其形成的环域个数和面积,探究二者对混凝土流动性、抗拉及抗折强度的影响,并通过研究破坏界面分析混凝土破坏形式和机制。结果表明:闭合区域个数及纤维的环域面积对混凝土流动起主要影响;闭合SF中圆环形SF对混凝土抗折及抗压强度的提升效果优于其他形状的闭合SF。短直形SF与圆环形SF混杂试验中,圆环形SF体积分数为1vol%、短直形SF体积分数为0.5vol%时,SF/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提升的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聚丙烯-钢纤维增强高强混凝土(混杂纤维/高强混凝土)试块的高温试验, 研究不同目标温度后混凝土表观特征、高温爆裂、质量损失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 高强混凝土在600 ℃时发生爆裂, 混杂纤维/高强混凝土直至800 ℃未出现爆裂, 混杂纤维有效抑制了高强混凝土的高温爆裂。混杂纤维/高强混凝土的质量损失随所受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其抗压强度、抗折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并且400 ℃以后显著降低。相同温度下, 混杂纤维的加入提高了高强混凝土高温后强度。通过对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分别建立了混杂纤维混凝土质量损失、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7.
8.
为提高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抗震性能,采用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Glass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GFRP)筋和钢筋梯级配置的方案,构建同外力分布相适配的承载能力梯级分布,以形成多塑性区。本文设计了5个具有不同梯级配筋参数的混凝土受弯试件,对比参数包括梯级高度、配筋种类、配筋量和配筋方式等,通过推覆(Pushover)试验对比分析各试件中多塑性区的产生情况和力学效果,研究多塑性区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合理的梯级配筋方案可以在混凝土受弯构件中形成多个塑性区,塑性区的个数和发展程度会显著影响构件的抗震行为。多塑性区形成的决定条件是构件中多个梯级段所受外弯矩介于其屈服弯矩与极限弯矩之间。通过调整梯级段长度与配筋参数,可有效地调控各塑性区的发展程度及构件的破坏位置和破坏模式。线弹性的GFRP筋为截面提供了较大的抗弯承载力屈服后增量,是多塑性区形成和调控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钢纤维体积率、钢纤维混凝土增强区域长度以及配箍率等因素对钢纤维混凝土桥墩抗震性能的影响,对考虑以上三个设计参量的八个桥墩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拟静力试验,并探讨了钢纤维混凝土桥墩试件破坏形态、滞回特性、骨架曲线、延性性能和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结果表明:钢纤维体积率为1.0%的桥墩试件较其他体积率的试件承载力更大,滞回曲线相对更加饱满,延性性能更好;钢纤维可以代替部分箍筋作用,在较低配箍率下保持良好的抗震能力;在桥墩潜在塑性铰区域局部合理地采用钢纤维混凝土,可达到与桥墩整体采用钢纤维混凝土相近的极限承载力、刚度、延性和耗能能力。最后提出了简化计算公式用以估算在单柱式桥墩中局部使用钢纤维混凝土的合理长度,并通过试验结果验证了其精度。 相似文献
10.
11.
骨料作为支撑透水材料空间骨架结构的原料,其形状、粒径范围及分布、种类与品质都对材料强度、透水性及耐久性产生重要的影响。文章从透水混凝土的骨料种类与品质要求为切入点,介绍了应用于透水混凝土中的天然骨料,建筑垃圾、工业固废、人造骨料及生活垃圾底渣等再生骨料与砂基细骨料的基本物理化学特性,重点综述了各类骨料对透水混凝土强度、透水性、耐久性及水质净化等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并进行了简要分析与总结。最后,提出了透水混凝土可以通过对骨料的质量控制来提升其透水时效性与耐久性,指出未来需扩大透水混凝土行业协同处置废弃物的范围与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再生骨料在透水混凝土(RPC)中的应用,选用废弃路面素混凝土块为再生骨料来源,设计2种系列,研究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中再生骨料掺配问题,即分别以粒径9.5~19.0 mm,再生骨料按0%、25%、50%、75%和100%(基准)质量替代同粒径天然骨料碎石(系列1)和以4.75~9.5 mm、9.5~19.0 mm两种粒径,再生骨料按0∶1、1∶1、1∶2、2∶1、2∶3和3∶2掺比(系列2)制备RPC,并分析其物理、力学、透水性能及其相互关系,得到了合理的再生骨料替代率和双粒级掺比,在1∶1和2∶1掺配下能够得到较好的强度及透水性能。通过切割试块的图像化处理,分析其孔隙分布特征和趋势,并将平面孔隙率、等效孔径和透水系数联系起来。结果表明,再生透水混凝土的透水能力主要取决于截面孔隙个数和面积。 相似文献
13.
为探求聚合物乳胶在钢纤维混凝土中的作用机理,通过力学试验及用Oxford Link300能谱分析仪(ESCA)和HITACHI S3500N系列电子扫描设备(SEM),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研究表明:聚合物对钢纤维混凝土的改性,存在着一个最佳掺量的问题,当聚合物掺量达到最佳值时,聚合物在钢纤维混凝土中扮演着桥的角色,通过这座桥把两个相互间只有物理吸附的相更强地连接起来,形成以化学吸附为主、物理吸附为辅的有机体,从而进一步改善了整个体系的材料性能。 相似文献
14.
15.
采用钢纤维分别与玄武岩微纤维、聚乙烯醇微纤维、玻璃微纤维混合制备增强混凝土,研究了钢纤维和微纤维混合对混凝土试样的密度、抗压强度、单轴抗拉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混凝土断裂失效机理。结果表明,微纤维的种类不会影响混凝土材料硬化密度。微纤维的长度可以影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经过28 d抗压强度测试,发现掺杂玄武岩微纤维、聚乙烯醇微纤维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较基准钢纤维混凝土分别提高了15.4%和14.6%;而掺杂玻璃微纤维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较基准钢纤维混凝土则降低了2.1%。微纤维材料自身的抗拉强度可影响增强混凝土的抗拉性能,掺杂玄武岩微纤维、聚乙烯醇微纤维的混凝土抗拉强度和极限拉伸应变均提高了,而掺杂玻璃微纤维的混凝土却降低了。相比聚乙烯醇微纤维和玻璃微纤维,玄武岩微纤维与钢纤维混合增强混凝土的综合性能最优,其断裂过程中,钢纤维失效方式为纤维拔出,玄武岩微纤维失效方式为纤维断裂。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钢纤维(SF)与聚丙烯纤维(PPF)混杂后对再生混凝土(RAC)抗冲击性能的影响,采用落锤弯曲冲击试验装置对素RAC、SF/RAC、PPF/RAC和SF-PPF/RAC进行抗冲击试验;分析了不同纤维掺量和掺入方式对RAC抗冲击性能的影响;采用数理统计模型对冲击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和失效概率预测,并对SF-PPF/RAC抗冲击性能的阻裂增强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单掺或混杂纤维均可提高RAC的抗冲击性能;其中混合掺入体积分数为1.5vol%的SF和体积分数为0.9vol%的PPF时,RAC抗冲击耗能的提高幅度最大,RAC基体的延性和韧性最佳。SF-PPF/RAC的抗冲击次数很好地服从两参数Weibull分布。SF与PPF混杂对改善RAC的抗冲击性能呈现出优异的混杂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17.
胡凤华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4):181-181
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材料中进行了技术上的改革,研制出了钢纤维混凝土。其较普通混凝土具有更加优良的性能,在性能指标方面都有所提升,并提高了工程的质量,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泡沫掺量(质量分数,下同)、砖粉掺量、水料比(质量比,下同)和HPMC(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掺量、冻融循环对掺砖粉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开展四因素五水平的正交实验,结合功效系数法确定掺砖粉泡沫混凝土最优配合比:泡沫掺量为3%、砖粉掺量为30%、水料比为0.55、HPMC掺量为0.05%。结果表明:掺砖粉泡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泡沫掺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砖粉掺量、水料比和HPMC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掺砖粉泡沫混凝土的强度均不断减小,原因是泡沫混凝土内部的完整气孔充分吸水之后结冰,导致气孔孔壁被挤压产生裂缝,原先密闭的孔洞变为有害孔洞,且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大量微小裂缝会拓展汇集成贯穿裂缝,严重降低泡沫混凝土强度,极大地影响掺砖粉泡沫混凝土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19.
钢纤维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建筑材料,其物理和力学性能优于普通混凝土,通过介绍钢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基本理论,阐述钢纤维混凝土在多个领域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纤维素是目前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的有机资源,纤维素材料本身无毒,抗水性强,经过溶剂溶解。再生后得到纤维素膜,可能取代经久耐用的塑料薄膜。氯化锂/N,N-二甲基乙酰胺(LiCl/DMAc)能很好地溶解纤维素,得到成膜性能良好的纤维素溶液。可真正实现纤维素薄膜材料的绿色生产。但是包装材料起码应具有足够的力学强度包括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以及阻隔性。本文从影响纤维素成薄膜的因素方面分析纤维素膜能否作为包装材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