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倪春洪  李微 《包装工程》2023,44(12):368-377
目的 “5G+”万物互联驱动数字化体验经济的浪潮已是助推非遗数字化创新的重要引擎和增长新动力。从叙事学角度出发,探索非遗数字化创新呈现,突破时空限制,激发内生创新动力,并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提供新途径。方法 以叙事学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综述、田野调查、问卷分析和用户体验设计等方法,秉承“非遗+”交叉融合范式,以葛沽长乐老高跷非遗项目为例,运用交互叙事、体验设计等方法,构建非遗数字共享平台,拓宽葛沽非遗创新发展空间,形成非遗资源共建共享的“葛沽数字化新发展模式”。结论 利用交互叙事理论视角与葛沽非遗数字化文创设计融合创新,坚持守正创新,形成了薪火相传的叙事机制,实现了葛沽非遗传承从“活起来”到“火起来”,培养了新生代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以非遗的文创设计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与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柏清  任宇翔 《包装工程》2023,44(18):351-353, 384
目的 探索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的艺术碰撞和创新路径。方法 基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从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的关系出发,总结非遗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向,提出了个性化、互动性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应用尝试,并从具体的实践层面分析有效的应用方式方法,结合文创产品在形态、意蕴和实用三方面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探索非遗再设计与利用的新形式,以期弥补当前非遗传承与发展的不足与局限,实现创新设计。结论 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应该从本源出发,回归传统,将非遗文化精髓与文创产品设计实现艺术化的结合,增加非遗文创产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形成符合当前大众审美特点与消费需求的内容,从而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文创产品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朱庆祥  刘晓彬 《包装工程》2022,43(20):373-382
目的 从文化生态的视角研究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旨在使非遗文创产品既可以承载非遗的文化内涵,又能顺畅地融入当代生活。方法 基于文化生态的理论,将非遗置于其文化生态系统中进行整体研究,提出了基于文化生态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流程和设计策略。将非遗文化解构为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三个层次,提取各层次的文化属性,研究文化生态系统各构成要素的演变状态,探究非遗各层次文化属性在当代文化生态系统下的变迁趋向,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非遗文创产品。最后以磁县剪纸文创产品的设计为例践行了该方法。结论 基于文化生态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策略,从文化生态的角度考虑非遗文化的发展变迁,把握非遗文化基因在非遗文创产品上的取舍和呈现,使文创产品既能承载非遗的文化内涵,又能契合现代生活方式,该方法拓展了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4.
谭小凤 《包装工程》2024,45(2):480-490
目的 5G时代下的审美观念、内容创造、传播渠道、体验方式等方面都影响着民族非遗传承与推广。通过构建京族非遗传承人虚拟形象,结合5G技术特点,探索非遗传承数字化、年轻化的路径与策略。方法 应用交叉学科的数字人文视角,将5G技术与文化三层次理论结合,提取京族非遗的文化基因,打造京族非遗传承人的虚拟形象和推广方案,跨越非遗传承时空限制,实现京族非遗的创新传播、体验、发展。通过调查受众群,分析方案的推广效果,从而优化设计思路。结论 5G时代为非遗传承传播提供了更好的技术环境,通过对京族非遗传承人虚拟形象开发、设计与推广的研究,构建京族非遗虚实结合的传播体系,结合“虚拟在场”体验等手段链接非遗与年轻群体,提升年轻群体对京族非遗数字传承的参与度,高速、广幅地推广京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王佳春  曹磊 《包装工程》2022,43(12):324-331
目的 针对非遗在当代的文化价值转化现状,探索非遗主题与文创产品结合以促进非遗文化传承、文创产品创新的设计策略与方法。方法 分析课题研究现状,指出非遗文创设计的现存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与方法总结,提出较完整的设计策略与方法体系。结论 非遗主题文创产品设计不仅限于物质型的产品服务,更在于非物质型的精神体验。采用非遗主题品牌化、文创产品市场化等方式,通过生活类形态与个性化标签的打造,从而吸引用户关注、推进年轻化进程,非遗文化与创意产品可在顺应时代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内容与载体的高质量融合。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可分为3个部分:一是以可视形态与功能体验为内容提炼文化符号;二是应用传统工艺或新兴技术搭建产品载体;三是以引流话题与场景体验激发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6.
胡亮 《上海包装》2024,(1):163-165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和红色主题融入校园文创产品,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非遗的认知度和体验度,还能进一步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传承与发展。概述了非遗保护的内涵以及非遗保护在党建工作中的作用,分析了校园文创产品设计的概念、特点、方法及相关案例,探讨了党建工作视域下的非遗红色主题校园文创产品创新设计方法,以期为非遗保护、校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中国非遗文创产品品牌包装设计领域进行研究,梳理了中文期刊中有关中国非遗文创产品和非遗文创品牌包装设计研究的相关文献,探究中国非遗文创产品品牌包装设计在功能性、审美性、经济价值和文化等方面的内涵,有助于挖掘非遗文创产品品牌包装的价值,使非遗文化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实现文化活态发展。同时,有助于实现非遗品牌与包装现代化转型,为品牌注入活力,开拓经济市场。研究表明辨识度是打造非遗文创产品品牌的重要途径,功能性是包装设计之首要要求。此外,好的品牌包装设计是多要素的统一。随着现代新兴技术的兴起,非遗文化遭到冲击,人们审美观念以及消费趣味转变。因此,需要进行文化传承、品牌推广和包装升级,以此助力于产业振兴。研究有助于打造更集中、更具特色的非遗品牌。实现品牌效益与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8.
孙立新  任妍 《包装工程》2020,41(18):273-279
目的 从服务设计思维的角度出发,对辽宁省非遗技艺以及文化内容的传承与产品销售进行品牌化的整合与创新,为非遗技艺传承人提供教学平台,打造辽宁省非遗文化品牌,为当代年轻人与辽宁非遗文化传习搭建桥梁。方法 以品牌构建为导向,运用服务设计理论中的利益相关者关系图、用户旅程图、服务蓝图等方法进行论证分析。结论 服务设计思维是品牌建设过程中推动非遗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也是创新非遗品牌运营模式的系统指导,通过洞察年轻用户需求,搭建数字化传承平台和品牌化建设,提升非遗项目传承人及传习受众者的就业率,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推动辽宁非遗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各界探讨的热点,近年来众多学者从各领域角度参与进非遗与创新的讨论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大大拓展了我国非遗研究的内涵与外延。但是,由于少有学者对其研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致使非遗现阶段传承与创新开发的规划模式,以及各学科参与非遗与创新研究的侧重点未能系统化呈现。基于此,应当首先梳理非遗及其传承创新工作的诞生起源;其次从“原生态”和“活态”这两条非遗传承研究思路出发,重点对我国非遗保护和开发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以及进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非遗的刻录保存和融汇创新两者并行不悖;最终探索出只有坚持走“守真+创新”的非遗传承开发模式,才能更好传承非遗文化精神,创新非遗表现形式,进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力。  相似文献   

10.
盛玉雯 《包装工程》2022,(S1):366-372
目的 通过乡村美育产生的现状及国家政策方针的推动进行综述,分析乡村美育与非遗文创之间的关系,探索产业融合、共同促进乡村振兴,提出培养乡村儿童创造力及非遗文创带动乡村美育课堂实践路径的重要性。方法 基于在国内外美育理论、实践研究基础和省社哲规划课题项目的支持,以英德望埠镇莲塘乡村美育课堂为例,结合当地丰厚的英石资源,对未来乡村美育与非遗文创的融合进行构建,为培养乡村儿童创造力,非遗传承人、大学生创新创业进乡村实践演绎手段展开对乡村美育成果的实例论证。结论 从乡村美育课堂教学实践出发,以课题项目、大学设计教学实践活动为支撑,以城乡一体化创新驱动发展为愿景,探讨在乡村美育课堂借助非遗文创平台助推乡村人才兴旺和乡村文化振兴。通过乡村美育为乡村注入新力量,增进文化传播,增强乡村经济,实现乡村文化自信,达到城乡融合和美好生活等发展。  相似文献   

11.
解春凤 《包装工程》2020,41(8):313-316
目的以地域文化元素与文创产品设计的特点为引,分析地域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策略及未来发展。方法从文创产品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功能开始,对其地域性元素的缺失展开分析,并以地域文化元素的基本构成及其赋予文创产品的认知、情感、美学、社交等功能为参考,从地域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具体应用原则和思路等方面展开深入探究,结合纹样、色彩、材质、文化等细节进行全面细致的论述,同时列举海南、安徽、江苏等地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对特色地域文化符号的有效应用,提出两者融合的发展思路。结论地域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催发个性化的产品设计创意及形式,使文创产品更具识别性、文化性和情感性,从而使人们在购买的过程中享受到一种亲切感和代入感,体会到不同的地域文化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
李洋  刘磊 《包装工程》2021,42(2):246-251
目的对传统节日文化创意开发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以提出适合文化特性的的传统节日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思路。方法通过对传统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设计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中存在创意同质化现象,缺乏有针对性的创意开发设计的问题。从产品创意开发设计的角度对传统节日文化特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传统节日文化创意设计中应注重节日的独特文化特性,关注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传播目的。结果针对传统节日文化特点提出文化创意开发设计的思路,提出基于用户体验的节日文创产品情感化设计方法并进行设计实践。结论传统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中应注重不同种类文化的特性,考虑文化创意设计中的文化传播与传承的目的,在综合考虑大众文化需求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进行文化创意开发设计。  相似文献   

13.
解辉 《包装工程》2022,43(14):335-338
目的 探索非遗元素与文创产品设计的思路。方法 文创产品设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追求越来越高,除了在审美性和知识性上做到极致外,还应从流行性和传播性上下功夫,以实现更多更好的设计价值。以文创产品为研究对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心,借助两者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特点,从融合共生的必要性和意义出发,深入剖析可供选用的设计思路和实践路径,并从基础的形式与功能、文化与技艺、传承与发展等视角对此进行总结和探索,分内外两方面深入分析具体的方法和手段。结论 文创产品所需的文化内涵支撑与非遗元素所需的现代传承相契合,彼此合理融合能够实现多方面的价值,既为文创产品设计找到更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实现路径,让作品可以在更多的层面实现健康发展对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牛富杰 《包装工程》2023,44(18):400-403
目的 探讨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的概念与价值,为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进行探讨,使文创产品设计研究更为系统、科学。结论 文创产品包括原创型产品设计和文创衍生品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坚持消费者和文创产品的结合、景点文化和文创产品的结合及自然环境和产品的结合,从而使文创产品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在实现产品实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文化传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侯明明 《包装工程》2020,41(12):311-313
目的探索文创产品在新时期的发展机遇及其表现出的创新应用路径。方法分析文创产品的概念及其在纪念性、功能性、沟通性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结合文创产品近年的发展趋势和具体市场动向进行探究,挖掘当前文创产品在市场上现实存在的开发层次低、重观赏性轻实用性、同质化严重、推广欠缺等问题,对未来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进行整理,最后以文化视角开展研究,分析文创产品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引发共鸣等层面所做的创新性尝试,指出具体应用路径。结论文创产品在发展过程中对美学特征、文化元素、人文精神等方面所做的全新的尝试使得各种文化元素可以借助有效载体渗透其中,产生新型文创产品,进一步丰富文创产品的形式与内涵。  相似文献   

16.
郑君  王炳江 《包装工程》2023,44(10):340-346
目的 以海南地域文化元素与旅游文创产品结合设计为切入点,分析海南多种地域文化元素在旅游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应用;探索旅游文创产品在海南地域文化滋养下所造就的各种设计形式与创新方法。方法 从海南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的现状、应用及发展的视角出发,提出将海南经典地域文化元素与旅游文创产品设计融合,对海南特色文化元素进行分析,并具体论述海南旅游特色文创产品与黎族文化元素、海南特有坡鹿文化元素的融合设计应用;并以两者结合的重要价值为依据,深入总结旅游文创产品中的设计构思、产品受众、创意形式等思路,探讨了文化、功能、情感等层面的有效应用与创新。对此进一步提出海南本地特色文化应与当地旅游文创产品深度结合发展的建设性意见。结论 在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融入海南地域文化元素,并聚焦其有价值的元素,对此展开深度的挖掘,给予文创更多的地域文化内涵,更好地体现海南地域文化元素的特征。将海南当地黎族地域文化元素与旅游文创产品结合设计、创新应用,有利于推动旅游文创产品及创新设计,可以让海南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更具有历史性、文化性、独特性。地域文化视域下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应以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属性迎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并以人们日常生活与地域文化为主要参考,突出设计者的独特创意,构建人与产品、文化的完美结合,以丰富而独特的旅游文创产品赢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7.
张帆  张家榜  曹天一  孙逢春 《包装工程》2023,44(12):1-15, 117
目的 在明确数字文创产品设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数字文创产品设计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总结该方向存在的机遇与挑战,为相关研究和创新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总结数字文创的特征,运用文献数据可视化软件,并选取CNKI数据库作为分析数据来源,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元宇宙互联网空间发展阶段为脉络,对数字文创设计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范围进行梳理;以场景理论为依托建立适用于虚拟文化空间的数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框架。结论 在厘清数字文创产品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明确了数字文创产品的阶段划分,即以数字孪生—数字原生—虚实共生为特征的发展过程,梳理了当前数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与实践的进展,提出该领域在空间设计、交互体验、文化转译三个层面中的创新研究潜力,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