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毛细管电泳仪在掺假牛乳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方法对牛乳蛋白、大豆分离蛋白、明胶和乳清蛋白进行检测.选择未涂层的熔融石英毛细管,采用浓度为0.1mol/L的磷酸盐缓冲体系,在紫外检测波长214nm,分离电压26 kV条件下测出5种乳蛋白在不同线性范围内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7,各乳蛋白的迁移时间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小于0 .33%和4.65%,牛乳样品加标回收率范围为86%~102%;通过对比大豆分离蛋白、明胶、乳清蛋白及乳蛋白的电泳图语,定性并定量出不同蛋白质特征峰,方法重现性较好,可以作为牛奶质量的监控快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3.
4.
采用区带毛细管电泳法建立6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同时分离检测的方法,考察了缓冲液种类、离子浓度、pH以及分离电压,温度等因素对电泳分离的影响.优化后的分离检测条件为:缓冲液为30mmol/L硼酸钠-10mmol/L磷酸二氢钠(pH8.5)、分离电压和温度分别为18kV和25℃、紫外检测波长278mm.结果表明,6种药物在10min内完全达到基线分离,且各组分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29),检出限为29-51μg/L,回收率为98.05%-104.30%,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4%. 相似文献
5.
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测定绿茶中绿原酸的含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测定绿茶中绿原酸的含量。运行缓冲液为pH=8.520mmol/L的硼砂体系;分离电压为20kV,分离温度为20℃;用50%,甲醇提取,以苯甲酸钠为内标物,在328nm下进行测定。测得绿茶中绿原酸的含量为10.25mg/g。线性范围是0.03~0.15mg/ml,平均回收率是99.75%,RSD是1.4%。 相似文献
6.
酸奶中乳酸含量测定的毛细管区带电泳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建立了测定酸奶中乳酸含量的间接紫外检测毛细管区带电泳方法。在未涂渍的石英毛细管(内径75μm,有效长度50cm)中,以10.0mmol/L的2,6-吡啶二羧酸-0.5mmol/L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pH3.5)为运行电解质,检测波长214nm,在-15kV分离电压下酸奶中乳酸6min内能得到分析。方法重现性好,迁移时间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在1.0%和2.0%以内。在相应的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样品浓度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为测定酸奶中乳酸含量提供了一种高效、快速、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8.
毛细管电泳涂层技术因为分离碱性蛋白的需求而诞生,研究者致力于采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提高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性能。目前,对毛细管内壁进行涂层改性依然是提高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效果和重现性,抑制分析物与毛细管内壁间吸附作用的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随着毛细管电泳(CE)与质谱(MS),激光诱导荧光检测(LIF)等联用技术的发展,毛细管电泳涂层在生命科学技术、生物医药工程、环境卫生保护、食品质量检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本文根据涂层材料的种类和制备机理,对近年来毛细管电泳涂层技术的特点、发展和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状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毛细管电泳法分离检测饮料中的防腐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同时在线分离检测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山梨酸钾和苯甲酸3种防腐剂。考察了运行缓冲液的浓度、pH值、分离电压、进样时间等因素对电泳分离的影响。在检测波长为230nm时,获得了3种防腐剂分离检测的最优化实验条件为:20mmol/L pH 9.2的硼砂缓冲溶液,分离电压为22kV,进样时间15s。在最优化实验条件下,3种防腐剂检测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8,检出限为1.0×10-2g/kg。利用此方法检测了市售3种饮料中所含防腐剂的种类和含量,各种防腐剂的回收率在88%~102%之间。 相似文献
10.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食品安全不仅影响每个人的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更关乎整个国家的经济与发展。近年来,“毒奶粉”、“地沟油”、“染色馒头”、“毒豆芽”等频繁发作的食品安全恶性事件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也使人们对食品安全检测的需求进一步提高。而食物种类多样、成分复杂、及加工工艺繁琐等特点也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方法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和挑战。众多检测方式中,毛细管电泳(CE)以分析成本低、样品用量少、分离模式灵活多样、对环境污染小等优势被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2015年以来CE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多种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材料中双酚A和塑化剂等多个方面的分析应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简要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毛细管电泳仪的工作原理、分离模式等内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综述了近年来毛细管电泳在食品添加剂检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防腐剂、甜味剂、酸味剂、色素以及营养强化剂等的测定,展望了毛细管电泳技术在食品研究、开发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一种利用毛细管电泳间接测定生鲜乳中添加大豆分离蛋白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高效区带毛细管电泳法以pH2.7浓度配制为15mmol/L柠檬酸-20mmol/L柠檬酸三钠作电泳缓冲液同时测定了生鲜乳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结果显示β-CN峰面积和迁移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3.01%和0.62%,κ-CN峰面积和迁移时间的RSD分别为2.03%和0.49%,大豆分离蛋白峰面积和迁移时间的RSD分别小于5.12%和0.48%,均满足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要求。建立了利用蛋白峰面积比例关系间接测定生鲜乳中大豆分离蛋白的分析方法,其中β-CN和κ-CN检测限分别为0.17mg/L和0.23mg/L,回收率为99.37%和99.23%,大豆分离蛋白检测限和回收率分别为5.73mg/L和87.44%. 相似文献
13.
利用区带毛细管电泳对乳粉中三聚氰胺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同时研究了尿素、甘氨酸、亚硝酸钠和硝酸铵这4种非蛋白氮对毛细管电泳分离乳粉蛋白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较优分析条件分离舍有三聚氰胺的乳制品,三聚氰胺在11 min左右有一明显峰型,迁移时间和峰面积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39%和2.87%,三聚氰胺的最低检出限为2.78 mg/L,回收率介于98.2%~102.1%之间.乳蛋白保留时间介于20~35 min之间,不与三聚氰胺的峰型重叠.利用同样的分析条件,尿素、甘氨酸、亚硝酸钠和硝酸铵无峰型且不对区带毛细管电泳分析乳粉蛋白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建立了一种新的测定蜂蜜中糖含量的方法,并探讨了检测机理。以弹性石英毛细管柱(有效长度/总长度=52/62 cm)为分离柱,130 mmol/L的Na OH+30 mmol/L的Na2HPO4溶液(p H=12.8)为运行缓冲液,温度20℃,分离电压在1 min内升至16 k V,测定波长为270 nm,以20 psi的压力进样,内标峰面积法计算含量。经测定:蜂蜜样品中果糖、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含量分别为42.8%、36.1%、4.67%和2.16%,检测机理可能是糖在强碱溶液中发生光化学反应,检测在非平衡态进行;果糖、葡萄糖在0.040.8 mg/m L,蔗糖、麦芽糖在0.0050.1 m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测限果糖和葡萄糖为9μg/m L,蔗糖和麦芽糖为18μg/m L,明显低于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检测法;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回收率分别为99.4%、97.9%、97.1%、102.7%,方法回收率良好。此方法准确、简便,可用于蜂蜜中糖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毛细管电泳技术是从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技术,其具有消耗少、简便、迅速、灵敏度高等优点.文章简要的介绍了目前该技术的主要分离模式、常用的检测器及其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高效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对3个产地沙棘果粉中的芦丁、山柰酚、异鼠李素、槲皮素4种活性物质进行同时分离测定。考察不同电泳条件对分离效率的影响,得出最佳电泳条件:缓冲溶液20 mmol/L Na_2B_4O_7-H_3BO_3(质量浓度为1.5 mg/mL的β-环糊精),pH 9.55,检测波长370 nm,分离电压25 kV,进样时间5 s。在该条件下,芦丁、山柰酚、异鼠李素、槲皮素4种活性物质在11 min内得到分离,线性范围分别为0.01~0.51、0.05~0.93、0.02~0.65、0.03~0.81 mg/mL,相关系数在0.997 1~0.999 1之间,检出限分别为5.05×10~(-5)、2.10×10~(-5)、3.75×10~(-5)、1.31×10~(-5) mg/mL(RSN=3),各物质线性关系良好。日内及日间精密度范围为0.08%~4.72%,平均回收率在95.51%~104.6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3.92%(n=3)。在优化条件下,对4种活性物质标准品的混合物进行测定,并用相同方法对3个产地沙棘果粉中活性物质的提取液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沙棘中,4种被检测化合物的含量各不相同。沙棘中被测4种化合物总量最高的产自新疆乌鲁木齐,最低的产自甘肃武威,而槲皮素含量以产自山西吕梁的最高,山柰酚和异鼠李素以产自新疆乌鲁木齐最高。本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沙棘果粉中多种活性物质的同时检测。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不同体细胞数(Somatic Cell Count,SCC)数量的原料乳蛋白质组成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首先建立了乳蛋白的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并采集了不同SCC数量原料乳,分析其乳蛋白成分及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SCC数量的增加,原料乳中酪蛋白的占比显著降低(p<0.05),乳清蛋白比率相对增加;酪蛋白中β-酪蛋白B和β A1-酪蛋白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水解为新的小片段。毛细管电泳技术能够更准确的分析原料乳蛋白质的组成及变化规律,有利于乳品企业在原料乳收购时进行更深一层的品质分析。 相似文献
19.
毛细管电泳间接紫外检测酱油中的游离氨基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三羟甲基氨摹甲烷(Tris)(pH=10.50)为缓冲液,苯甲酸为背景吸收添加剂,利用毛细管电泳-间接紫外检测方法分离测定了酱油中的丙氨酸、丝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谷氨酸及天冬氨酸。在优化条件下,上述六种氨基酸于5min内实现了摹线分离,各物质吸光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5%。线性范围为10~1000μmol/L,检测限(S/N=3)分别为2.0、3.5、4.0、5.0、3.5、5.01μmol/L,六种氨基酸的加标回收率均在95.9%~104.2%范围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