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不同质量浓度大豆分离蛋白(SPI)为乳化剂,利用高速均质和超声波破碎两步法制备了SPI-南极磷虾油水包油乳液,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作为乳化剂的作用。结果表明,当SPI质量浓度从2 mg/mL增加到16 mg/mL时,蛋白溶液的界面张力从50.1 mN/m减小到42.8 mN/m,乳化稳定性从95.3%增加到98.4%,发泡稳定性从70.8%显著降低到41%,粒径范围127.3~146.3 nm,界面蛋白吸附量从47%增加到74%,共聚焦和表观观察发现所有样品分布均匀且稳定。在储存期间,吐温20乳液过氧化值从初始的0.555 mmol/kg上升到1.938 mmol/kg,蛋白质量浓度4 mg/mL的SPI乳液过氧化值从初始的0.665 mmol/kg上升到1.170 mmol/kg,表明SPI具有抑制氧化作用的能力。蛋白质量浓度为4 mg/mL的SPI乳液在40、50、60℃的货架期分别为31.4、30.2和29.2 d。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对机壳内油空间的流动和换热特性进行数值计算,得出了冷却油对汽缸壁和壳体的对流换热系数,为小型全封闭压缩机及汽缸的热力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分离蛋白分子中通过引入亲油基团,进行油酰化改性,并研究了碱、盐、添加剂及油酰化蛋白质量分数对油型食品复配体系界面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热管性能评价准则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评价热管的传热性能的方法是比较热管的等效导热系数(有效寻热系数、当量导热系数、相当导热系数)的大小,其不足之处是几何因素与传热因素混在一起来评定传热性能。为此,在剖析传统评价热管的传热性能的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用等效对流换热系数来评价热管性能,等效对流换热系数客观地描述了热管综合的传热能力,其值的大小可以作为判断热管传热性能优劣的标准。同时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从而使对热管性能的评价更加完善、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6.
Fe3O4-水纳米流体对流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纳米流体传热性能的测试系统,测试了不同体积分数的Fe3O4-水纳米流体在雷诺数为3 000-10 000内的管内对流换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在水中添加Fe3O4纳米粒子增大了管内对流换热系数,增加了液体的传热效果;影响纳米流体对流换热系数的主要因素有纳米粒子的浓度及纳米粒子导热系数。  相似文献   

7.
恒热流工况下螺旋管内层流换热性能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恒热流工况下,数值模拟雷诺数为200~1000,无量纲螺距为0.1~0.2,曲率为0.1~0.3的螺旋管内不同截面上的温度场分布和速度场分布以及雷诺数、曲率和无量纲螺距对轴向不同截面上平均努谢尔特数、平均摩擦系数以及总熵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转角增大,二次流作用加强,且垂直于轴向截面的最大速度向管的外侧移动,而温度分布出现两个Dean涡胞;轴向截面平均努谢尔特数和摩擦系数以及总熵产随雷诺数、曲率和螺距的变化呈现不同的规律;与曲率相比,螺距对热力性能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且流动引起的熵产和传热引起的熵产相比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8.
回填材料对埋地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天津地区开展了3种不同回填材料的埋地换热器换热特性实验研究,获得了地下换热量随管内流体平均温度的实测变化曲线,并对该3种回填材料下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地下换热量与流体平均温度之间呈线性变化规律.随着回填材料导热系数的增加,可以显著减小钻孔内的导热热阻,这有利于改善粘土质土壤与埋管换热器之间的传热性能,提高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换热器传热特性的试验方法.按着传热的基本原理,应用最优化方法,得出可以同时准确的确定换热面两侧冷、热流体的对流换热规律.这种方法进一步发展和改进了 Wilson 方法.它可以进行多个末知参数的计算,有较高的计算精度.文中依据理论分析和应用实例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数学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直流蒸发器换热元件单相对流传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水为工质,对套管式换热元件进行了单相对流传热强化效果和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给出了窄环隙流道单相对流传热时内、外侧的努谢尔特数与雷诺数的关系。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在雷诺数Re<2000时,窄环隙流道依然具有强化传热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以蒸馏水为实验工质,用紫铜管对间隙为0.540~2.685 mm和间隙为0.540 mm的窄环形流道的流体分别进行了阻力和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窄环形通道内流体流动出现了从层流向湍流过渡提前的现象,且转捩雷诺数随着窄环隙尺寸的减小而降低。当Re〉750时,窄环形流道能够加强传热效果;而当Re〈750时,出现传热恶化现象,窄环形通道的传热系数小于理论计算的传热系数。  相似文献   

12.
对无吸液芯偏心径向热管进行了实验研究,在不同加热热流密度、充液率和工作温度下测量了偏心径向热管换热性能.结合偏心径向热管内特殊的结构和热管换热机理,分析了偏心径向热管换热特性产生的原因.最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径向热管的当量内热阻关系式,为工程设计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将Helmhotz共振腔应用于换热器来增强换热是一种新的强化换热方法。本文作者通过实验研究了Helmhotz共振腔对换热器的换热强化效果,分析了各种参数对换热效果的影响,得到了对流换热系数及换热强化比随流速的变化规律,结果对工程设计及进一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上推导出脱硫挤出机中胶料与冷却介质的平均温差及系统的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准数关系式及实验对传热能力和胶料与机筒内壁的对流传质变热系数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热二极管概念及其工作原理,分析了太阳能相变储能材料所应具备的热物理性质,对热二极管传热性能以及储能材料的相变规律开展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热二极管具有良好的启动和等温传热性能;当加热段内工质充液率约为85%时,热二极管传热效率和冷凝段换热系数均达到最佳值;储能材料内部在相变过程中存在不均匀性,且与冷凝段管壁间的换热系数较小.  相似文献   

16.
单片矩形翅片表面的换热系数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矩形翅片广泛应用于各类换热器,翅片表面的换热系数分布是强化传热研究中的问题之一。采用单片矩形翅片管作为模型,用有限差分法在翅片表面划分节点,通过实验测量获得气流速度u=4.5m/s时各节点处离散的表面温度分布及气流温度分布,最后利用导热反问题方法求得各节点换热系数。经热平衡法验证,所获得的解能正确反映实际换换热情况。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考虑到换热系数与温度的函数关系,给出了用以计算长肋散热量的公式。可供电子设备热设计时使用.  相似文献   

18.
对水溶液中矿物质离子在换热表面的结垢过程及对换热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根据实验需要,自行配制的各种硬度(CaCO3)的水溶液作为工质,测量换热表面的换热系数,得到换热面的结垢变化规律.考察了各种因素对结垢过程的作用和影响,分析了结垢过程的工作机理.结果表明:换热面的温度及流体温度是结垢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工质硬度增加,也促使结垢过程加速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