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文娟  王怡璇 《包装工程》2020,41(18):361-366
目的 提升陕西凤翔木版年画在当代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层挖掘凤翔木版年画的艺术及文化价值,促进凤翔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方法 通过深入剖析陕西凤翔木版年画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素材,寻找凤翔木版年画适合现代设计产业的切入点。借助凤翔木版年画的文化、工艺、素材,与现代网络游戏、视频动画、手机APP、创意童书、文创产品等新型传播方式相结合,衍生出更具有文化内核与商业竞争力的设计应用。结论 陕西凤翔木版年画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通过与现代设计产业结合形成新的设计模式和产品应用,使凤翔木版年画这种老工艺融入现代生活,拓展出更加丰富的设计载体和传播途径,完成“活态传承和活力再现”。  相似文献   

2.
杜杰  杜斌 《包装工程》2019,40(6):107-110
目的针对陕西凤翔木版年画颜色在光的作用下变灰、变暗、变淡、褪色等现象,把凤翔木版年画抽象、主观的色彩及色彩搭配进行量化的数据转化并分类保存。方法通过分光光度计将采集的陕西凤翔木版年画颜色转化为精确的孟塞尔色卡相对应的L*a*b*色度值,进行主观比对;确定凤翔木版年画的专有色卡数据,分析凤翔木版年画的配色规律。结论建立了针对陕西凤翔木板年画的专有色卡,进行颜色数据整理及分析,总结出凤翔木版年画颜色配比量化的数据资料,从根本上解决了凤翔木版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颜色的记录、保存、复原以及实现颜色的二次利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陕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木版年画,解决传统手工艺色彩复原难、图案组合创新效率低等问题,通过生成对抗网络与凤翔木版年画结合的方式,多维度推动其发展。方法 通过高清扫描、自适应阈值检测法、标准色值提取及数据增广等方式对其进行系统性归纳总结与标准化采集存储,建立凤翔木版年画数据集,利用CycleGAN算法训练网络模型以完成迁移实验。结果 通过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不仅完成了年画墨线稿的色彩复原,还完成了创新设计图案的快速着色。结论 在凤翔木版年画的史料复原与设计应用方面,通过现代设计方法与色彩风格迁移功能的结合,使其在适应现代发展趋势、完成活态传承任务的同时,为同类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传承与发展是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目的在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入大众生活,跟上时代步伐,以崭新面貌呈现新的生命,挖掘更大的艺术价值。针对这个目的,现以晋南木版年画的传承与保护为例,提出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展现晋南木板年画的制作流程以及工作环境的交互平台与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5.
赵敏 《绿色包装》2023,(9):179-182
山西平阳木版年画与河北武强、天津杨柳青、江苏平阳等地的年画一样,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年画文化之一。然而由于非遗文化的高密度性和隐身性,它们的核心价值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具体体现。因此,数字化传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也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当今,深入挖掘平阳木版年画的传承与保护价值,探索新世纪下平阳木版年画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作为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应用设计将民众沉淀下来的智慧结合数字技术重新组织和融合,以全新的形式出现在大众日常生活中,让它重新散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6.
许德骅  熊德天  吴昊 《包装工程》2022,43(4):189-196, 250
目的 针对章水泉竹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目前所遭遇的传承困境,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与互联网平台,打造推动其产品创新与文化传承的APP,助力其文化与产品的传播与推广,进而为湖北地区的非遗文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从章水泉竹器的本源出发,对其主要产品门类、工艺特点与艺术形式进行整理与分类,分析制约其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设计策略,并通过数字化传承、合作创新、成果推广3个策略模块针对性地进行APP设计。结论 章水泉竹艺APP设计通过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与互联网平台优势,将其历史与工艺资料进行数字化保存与展示,实现了文化保护功能;将其传统技艺与新锐设计思维通过线上平台进行融合与创新,实现了设计创新功能;将其制作流程与文化精髓通过直播与精准推送展现于公众视野,实现了产品推广功能。最终,为章水泉竹艺的传承与推广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中华民族团结凝聚、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具有关键意义,为此政府、学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本身都应互相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苏霞  王进华 《湖南包装》2023,(1):173-175
凤翔童子年画是凤翔年画中的代表,其造型天真、可爱、纯洁,深受人们的喜欢。童子年画体现了人们对生命延续的展望,以及驱邪避灾、纳祥平安的愿望,蕴含了美好祝愿。文章对增福、纳祥童子图像的文化内涵进行探究,剖析其造型特点和表现形式,将传统年画的造型、象征元素、色彩、构图符号提取概括,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提炼出符合当下大众审美标准的视觉语汇,以增强包装的文化内涵与产品附加值,令其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9.
高瑞敏 《绿色包装》2023,(4):175-178
设计从了解非遗传承现况、分析非遗传承数字化机会的研究入手,从非遗数字化及传承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角度引导学生找到设计切入点,通过运用系统的设计方法指导学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创新性、满足市场需求的课程设计成果。  相似文献   

10.
刘卫红  邢鹏飞  夏进军 《包装工程》2017,38(16):183-189
目的探索虚拟现实在CIH保护中的设计路径,推进梁平木版年画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进程。方法在全面研究梁平年画文化基础之上,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手段,从CIH民俗文化的分析研究到体验设计的设计实践,进行梁平年画文化体验设计。结论虚拟现实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与可靠验证。虚拟现实的沉浸感、交互性可以给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使得CIH的数字化保护从数字化保存走向数字化保存与数字化体验相结合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任英丽  常虹  谷岩帅 《包装工程》2022,43(6):150-156
目的 研究非遗文化APP交互界面设计。方法 首先采用文献研究及竞品分析法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化APP样本,归纳出视觉呈现、功能属性、交互体验3个维度,以此确定非遗APP中的关键设计要素及要素水平,然后通过正交实验法确定18项设计组合方案,并依据用户需求偏好进行量化打分,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并得出设计要素及各项要素水平的效用值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确立非遗文化APP的界面设计原则,最后以蔚县青砂博物馆APP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结果 针对非遗类APP的问题和用户偏好度,设计出用户满意度最高的非遗文化APP交互界面。结论 联合分析法作为一种针对多因素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能够使设计师更好地了解用户对非遗文化APP交互界面的偏好,提升用户体验感,提高用户黏度,从而达到传播非遗文化的目的,为类似APP界面设计提供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2.
王佳春  曹磊 《包装工程》2022,43(12):324-331
目的 针对非遗在当代的文化价值转化现状,探索非遗主题与文创产品结合以促进非遗文化传承、文创产品创新的设计策略与方法。方法 分析课题研究现状,指出非遗文创设计的现存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与方法总结,提出较完整的设计策略与方法体系。结论 非遗主题文创产品设计不仅限于物质型的产品服务,更在于非物质型的精神体验。采用非遗主题品牌化、文创产品市场化等方式,通过生活类形态与个性化标签的打造,从而吸引用户关注、推进年轻化进程,非遗文化与创意产品可在顺应时代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内容与载体的高质量融合。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可分为3个部分:一是以可视形态与功能体验为内容提炼文化符号;二是应用传统工艺或新兴技术搭建产品载体;三是以引流话题与场景体验激发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各界探讨的热点,近年来众多学者从各领域角度参与进非遗与创新的讨论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大大拓展了我国非遗研究的内涵与外延。但是,由于少有学者对其研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致使非遗现阶段传承与创新开发的规划模式,以及各学科参与非遗与创新研究的侧重点未能系统化呈现。基于此,应当首先梳理非遗及其传承创新工作的诞生起源;其次从“原生态”和“活态”这两条非遗传承研究思路出发,重点对我国非遗保护和开发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以及进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非遗的刻录保存和融汇创新两者并行不悖;最终探索出只有坚持走“守真+创新”的非遗传承开发模式,才能更好传承非遗文化精神,创新非遗表现形式,进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力。  相似文献   

14.
王巍  窦巍  马驰 《包装工程》2018,39(12):68-74
目的从技术层面和应用方式上提出了图形技术一种新的应用方式,研究图形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作用。方法基于多平台的资源库建设将图形技术从赏析作品、认知技艺和宣传文化的层面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尝试结合二维技术、三维技术、影像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使表现手段多样化。通过打破应用技术间的界限,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上存在的信息缺失、表现缺失、机制缺失等问题,从原有"文物式"的保护变成对其内容上的保护。结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只有科学与文化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艺术手段并用,才能最大程度地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朱庆祥  刘晓彬 《包装工程》2022,43(20):373-382
目的 从文化生态的视角研究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旨在使非遗文创产品既可以承载非遗的文化内涵,又能顺畅地融入当代生活。方法 基于文化生态的理论,将非遗置于其文化生态系统中进行整体研究,提出了基于文化生态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流程和设计策略。将非遗文化解构为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三个层次,提取各层次的文化属性,研究文化生态系统各构成要素的演变状态,探究非遗各层次文化属性在当代文化生态系统下的变迁趋向,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非遗文创产品。最后以磁县剪纸文创产品的设计为例践行了该方法。结论 基于文化生态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策略,从文化生态的角度考虑非遗文化的发展变迁,把握非遗文化基因在非遗文创产品上的取舍和呈现,使文创产品既能承载非遗的文化内涵,又能契合现代生活方式,该方法拓展了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严宝平  黄秋野  袁超 《包装工程》2021,42(22):40-46
目的 在非遗数字化设计中引入玩兴概念,并结合具体的赋能作用点讨论其设计方法,将很好地增强其内在的设计层次,进而提升传播效能.方法 通过对非遗中玩兴的客观存在进行分析,结合数字化设计的流程与内在逻辑,配合案例分析,梳理具体环节中的玩兴挖掘.结论 在玩兴视域下进行非遗数字化设计的探讨,可以在虚拟还原、表现维度、内在价值以及跨媒介影响中分别找到玩兴的赋能,进而推动非遗数字化设计的差异化与深入度发展,同时为这一领域的设计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张妍  张婕 《包装工程》2019,40(4):192-196
目的 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提出新的建议,打破现有部分传统手工技艺仍利用传统图书馆保存的单一保护方式,从生产性保护的角度,结合传统保存与现代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挖掘随活态传承渐变下的动态生产性保护模式。方法 客观分析天津现有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情况,将活态传承与生产性保护有效衔接,从创意重构中重建消费者的认同感,利用可持续保护建立开放流通方式,在市场及品牌构建中发展产业化层级销售方式。最后,将天津传统手工技艺进行分类研究,探求具有针对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结论 从动态变化的角度分析了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的新要求,并针对其动态变化信息为其进行有效的生产性保护衔接,总结了天津传统手工技艺保存与保护的可靠模式,为天津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有效建议,促进了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与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