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南地区不同产地松茸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小菲  罗强  丁祥  叶海霞  杨志荣 《食品科学》2011,32(18):171-175
用有机溶剂萃取-蒸馏法提取西南地区林芝、雅江、小金县产鲜松茸子实体样品中的挥发性物质,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从3个样品的挥发性成分中依次确定出28、22、27个化合物,共计66种。结果显示林芝样与小金样的挥发性成分中有9个共同成分,两者主要成分依次为1-辛烯-3醇(28.43%)、亚油酸(33.86%);雅江样与前两者仅有2个共同成分,其主要成分为亚油酸甲酯(16.58%)和2-乙基己醛(16.54%)。其中林芝样和小金样中的1-辛烯-3-醇(蘑菇香)、雅江样中的2-乙基己醛(青草香)、小金样中的3-辛醇(蘑菇及黄油香)和苯乙醛(花蜜香)等C8醇及醛是导致3者香气差异的主要成分,可作为辅助西南地区不同产地松茸分类的化学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新疆石河子、宁夏青铜峡、山东烟台和河北怀来4个产地赤霞珠中47种香气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方差分析比较了不同产地赤霞珠香气成分特点。结果表明,反-2-庚烯醛、顺-2-戊烯-1-醇、苯酚、苯甲醇、辛酸、β-大马酮、己醛、反-2-己烯醛在不同产地赤霞珠葡萄中的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新疆石河子产地赤霞珠风味物质特点是具有较高浓度的己醛和β-大马酮,宁夏青铜峡产地含有较低浓度的顺-2-戊烯-1-醇、己醛,山东烟台产地有较高浓度的反-2-己烯醛,而河北怀来产地有较高浓度的反-2-庚烯醛、辛酸。通过判别分析验证,方差分析得到的8种显著性差异成分可以100%地将赤霞珠样品按照产地正确分类。   相似文献   

3.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以水和食用乙醇作为溶剂制备的陈皮提取物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并通过与水蒸汽蒸馏法萃取的陈皮天然挥发性香成分进行成分比对,探讨其成分的异同。结果表明:3种样品经GCMS分别检测出17(陈皮水提取物)、13种(陈皮乙醇提取物)和9种(陈皮天然香成分)挥发性香气成分,3种样品中含有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均为糠醛、d-苧烯和α-松油醇。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云南玛咖挥发油成分,对云南具有代表性的八个玛咖种植区样品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所得挥发油进行分离鉴定,应用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鉴定出挥发油成分59种,其中共有成分39种,这些共有成分总含量在各地玛咖样品挥发油总量中占比都超过99%。含量较高的共有成分有:异硫氰酸苄酯、苯乙腈、4-甲氧基苄基异硫氰酸酯、3-甲氧基苯乙腈、棕榈酸、9,12,15-十八碳三烯酸、苯甲醛、9,12-亚油酸、9,12,15-十八碳三烯酸乙酯、亚油酸乙酯。云南八个玛咖种植区样品挥发油成分相似,但由于含量差别而呈现出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类别。   相似文献   

5.
陈廷廷  胡琼  唐洁  王秀梅  刘波  陈林 《食品科学》2018,39(16):233-239
为分析川西高原不同蜜源蜂蜜挥发性物质种类及成分的差异,采用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川西高原油菜蜂蜜、当归药花蜜、白刺花蜜和山花蜜4?种蜂蜜挥发性成分的响应值进行主成分分析、线性判别分析以及成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检测到油菜蜂蜜、当归药花蜜、白刺花蜜、山花蜜的挥发性成分差异明显;HS-SPME-GC-MS分别检测出40、51、39?种和46?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醇类、酯类、酮类、醛类、烃类等化合物。4?种蜂蜜中共有挥发性成分有7?种,特有挥发性成分分别有22、27、26?种和19?种。电子鼻联合GC-MS分析可以成功区分不同来源蜂蜜样品的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6.
这项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有机溶剂浸提法、真空泵抽取吸附采集法、固相微萃取法以及超临界CO2萃取法对新疆沙枣花挥发油进行提取,并探讨不同提取方法对沙枣花挥发性化合物成分的影响。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沙枣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用峰面积归一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共分离鉴定出139种化合物,其中共检测出烃类22种(占21.3%)、醛类10种(占1.38%)、酯类47种(占62.18%)、酮类7种(占0.6%)、醇类21种(占9.52%)、酸类14种(占1.86%)、苯环类7种(占1.66%)、酚类5种(占1.14%)、其它物质6种(占0.33%)。其中共有成分4种,分别是2,3-丁二醇、苯乙酸乙酯、苯乙醇、反式-肉桂酸乙酯。  相似文献   

7.
香气物质是榛子炒食过程中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生榛子和不同微波焙烤工艺条件下获得的榛子样品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生平欧榛子检测出挥发性成分22种,低火(140 W,4 min)处理的平欧榛子检测出29种,中低火(210 W,4 min)处理的平欧榛子检测出30种,高火(350 W,4 min)处理的平欧榛子检测出47种;不同焙烤条件下的榛子样品中均检测到了吡嗪类挥发性成分,并且随着焙烤功率的增加吡嗪类和醛酮类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均有明显的增加,而生榛子中不含有吡嗪类挥发性成分;通过OAV值筛选出11种香气成分,通过主成分分析出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的特征值为8.080和2.887,其累积贡献率达73.456%,99.705%,能够较好的代表原始数据所反应的信息,焙烤榛子的主要香气来源于吡嗪类、醛酮类物质。   相似文献   

8.
采用电子鼻技术及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不同加热温度条件下罗氏沼虾虾肉的挥发性气味成分。结果表明:电子鼻可以明显区分不同温度处理的虾肉,挥发性成分较接近的为65℃和80℃处理组。利用SPME-GC-MS技术,35、50、65、80、95℃下罗氏沼虾虾肉中分别确定出27、38、44、47、56种挥发性成分。随着温度的升高,罗氏沼虾中烷烃类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明显升高、醇类挥发性物质相对质量分数先有所增加后减少、羰基类化合物以及芳香族化合物种类相对增多;95℃时的风味代表熟虾风味。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旨在分析4个主产地(四川、重庆、云南和广西)的沃柑果皮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并为沃柑的产地溯源和深加工提供数据支撑。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沃柑果皮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5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萜烯类18种、醇类11种、醛类10种、酯类8种、酮类1种、其他类2种。柠檬烯是主要的挥发性物质,月桂烯、α-蒎烯、芳樟醇、正辛醇、正辛醛、香茅醇、己醛、反式-2-己烯醛、桧烯、香芹酮和α-松油醇等次之。基于挥发性成分半定量结果,建立四川和重庆,云南和广西沃柑的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进而筛选出潜在生物标志物。结果表明,柠檬烯、芳樟醇和香茅醇可作为区分重庆和四川的潜在生物标志物,醋酸辛酯和α-松油醇可作为区分广西和云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大菱鲆鱼体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菱鲆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分析新鲜大菱鲆不同部位的挥发性物质,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挥发性物质组成进行分析。结果:在大菱鲆鱼背肉、腹肉、鱼皮和鱼鳃中分别检测出44、48、45及37种挥发性物质,主要为醛类、酮类、醇类、烃类和胺类化合物。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得到大菱鲆不同部位特有的挥发性物质组合,其中背肉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是癸醛、α-蒎烯、4-乙基环己烯、长叶烯和白菖烯,腹肉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E,E)-2,4-庚二烯醛、己醛、1-己醇、1,3-环辛二烯和2-甲基丁醛。这些挥发性物质的组合,形成了各自的风味特征,决定了大菱鲆不同部位风味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预处理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相结合,探讨4个品种的杨梅(荸荠、东魁、水晶杨梅、粉红杨梅)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对SPME萃取参数(萃取针头类型、平衡时间、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进行优化,确定较佳的萃取条件是:在50℃水浴温度下平衡15 min,用萃取头(DVB/CAR/PDMS)萃取35 min。将SPME-GC/MS所得谱图与标准谱图及相关文献比对,共鉴定出59种化合物,主要包括醛类、萜烯类、醇类、酯类和酮类等,其中石竹烯含量最高(4.27~358μg/g),是杨梅中重要的香气特征组分。4个品种的杨梅挥发性物质有显著差异,可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将这4个品种进行区分,其中荸荠和东魁杨梅的挥发性物质比较接近,与粉红杨梅和水晶杨梅的香气物质可明显区分开。荸荠和东魁杨梅中β-石竹烯、葎草烯、石竹烯氧化物含量较高,粉红种杨梅中α-蒎烯(19.66μg/g)含量最高,石竹烯含量却最低,而水晶杨梅含有最高含量的石竹烯和芳樟醇。不同杨梅的香气组分的差异性研究将有助于杨梅品种的鉴别及杨梅质量检测。  相似文献   

12.
藿香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刚 《食品科学》2010,31(8):223-225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用气相- 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谱图检索,对藿香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藿香挥发油得率为0.37%,共鉴定出79 种化合物,占分离物质的98.04%;其主要成分为胡椒酚甲醚(47.60%)、D- 柠檬烯(5.91%)、丁香烯(6.59%)、丁香酚甲醚(1.87%)、β- 衣兰油烯(1.42%)。  相似文献   

1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番石榴果实中的挥发性成分。经计算机检索与标准谱图对照,确定其化学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从番石榴果实中共分出71个色谱峰,初步鉴定了其中的38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性化学成分的76.55%。相对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萜烯类、醛类、酯类、烷类及其它类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为己醛(22.91%)、β-石竹烯(15.31%)、(顺)-乙酸叶醇酯(8.52%)、(E)-2-己烯醛(6.45%)、α-蒎烯(4.56%)、(D)-柠檬烯(3.84%)、(+)-δ-杜松烯(2.11%)、(+)-香橙烯(1.93%)、Z,Z,Z-1,5,9,9-四甲基-1,4,7-环十一碳三烯(1.54%)、氧化石竹烯(0.95%)、别罗勒烯(0.89%)等。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番石榴果实的生物活性提供基础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荸荠杨梅不同生长期果实中的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挥发油成分检测,并对不同生长阶段的荸荠杨梅果实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3 个不同生长阶段的样品挥发油中共检出85 个成分,其中烯类物质占主要优势(34%~48%)。不同生长期果实中含有相同的组分,且总含量最高可达40%,表明不同生长期荸荠杨梅果实挥发油的基础物质具有一定相似性,但采摘于2013年5月26日、6月6日、6月15日3 个不同时间的荸荠杨梅独有挥发油组分存在差异,尤其是最高含量组分,分别为α-石竹烯(36.9%)、绿叶白千层烯(34.2%)和π-芹子烯(31.8%)。  相似文献   

15.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imultaneous distertraction extraction,SDE)提取白及花挥发性物质,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y,GC-MS)和气相色谱-嗅闻测量法(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er,GC-O),开展白及花4种样品的挥发性成分和气味特征的研究。GC-MS分析表明,白及花中共鉴定出71种9类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醇类13种(18.31%),醛类16种(22.54%),酯类8种(11.27%)。这些化合物的含量,从花蕾期到展瓣花期大多呈现明显增加,而酯类化合物含量则呈现下降。GC-O结合感官评价,白及花挥发性成分的气味特征呈现为青草气、花香气、果香气和药香气等,其关键气味化合物由正己醛、壬醛、芳樟醇和愈创木酚等组成。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电子鼻与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结合主成分分析,对自制、欧奇可娃、巴巴耶夫、秋林、娃哈哈格瓦斯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电子鼻能够很好地区分5 种格瓦斯的风味。自制格瓦斯与巴巴耶夫、欧奇可娃格瓦斯风味更为接近,但与秋林、娃哈哈格瓦斯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发酵菌种不同所致。采用GC-MS进一步分析可知:乙醇、山梨酸、苯乙醛、乙酸苯乙酯、苯甲醛等挥发性风味物质在5 种格瓦斯中的相对含量不同,导致了风味呈现差异。  相似文献   

17.
云南不同地区烘焙咖啡豆挥发性成分的HS-SPME/GC-MS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云南三个地区(普洱、保山、临沧)烘焙咖啡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考察不同萃取条件(萃取头、萃取温度、萃取时间、样品量)对挥发性物质萃取效果的影响,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系统聚类分析(HCA)对不同地区样品进行区分。结果表明:在最优的萃取条件下,共鉴定出6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呋喃类物质含量最高,三个地区分别为46.15%、41.45%和41.16%;硫化物和呋喃酮类物质含量较少;不同地区样品在PCA的二维得分投影图上各自聚为一类,HCA的最小二乘树状图分类结果与PCA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不同产地乌龙茶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快速检测,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联用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我国4个不同产地的29个乌龙茶样品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研究。不同产地乌龙茶样本的IMS图谱显示,挥发性物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呈柑橘香的柠檬烯在广东乌龙茶中含量较高;闽南地区乌龙茶中具有青草香特征成分的庚醛、己醛、3-辛酮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产地的乌龙茶;台湾地区乌龙茶中具有果香气特征成分的2-己酮、丙酸、γ-丁内酯、正己醛等含量较高;闽北地区乌龙茶中具有烘烤香呈香特性的反-2,4-庚二烯醛、对乙基苯酚、5-甲基糠醛含量较高。采用差谱法从谱图中筛选出43种挥发性化合物,以峰值强度作为变量,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进行降维,能对不同产地乌龙茶进行区分,其中PC1的贡献率为54.2%,PC2的贡献率为19.4%,累计贡献率为73.6%;使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其中PC1的贡献率为54.2%,PC2的贡献率为19.3%,累计贡献率为73.5%,各产地乌龙茶区分效果较好;使用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LDA判别率为100%,可以有效判别不同产地乌龙茶。表明GC-IMS技术可以有效应用于乌龙茶挥发性物质的检测及产地的快速区分。  相似文献   

19.
为得到泡菜在自然发酵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及对风味影响较大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对泡菜的乳酸菌总数、基本理化指标和感官进行测定,同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发酵过程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发酵第6d泡菜品质最优,为最佳食用期;不同发酵时间的泡菜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差异较大,发酵过程共检出化合物45种,酯类在发酵过程相对含量最高,是结球甘蓝泡菜的特征挥发性物质。对挥发性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硫氰酸甲酯、(E)-丁酸-4-己烯酯、乙酸己酯、叶醇、正己醇、β-蒎烯、二甲基二硫和二甲基三硫对泡菜风味形成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利用SPME-GC-MS分析6种工艺芝麻油的挥发性物质,建立了芝麻油的感官风味轮,使用直线标度对感官属性强度评分,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比较芝麻油的感官差异,列出部分挥发性物质对应的特征气味,以研究加工工艺对芝麻油的挥发性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榨芝麻油的挥发性成分以醛类和酸类为主,具有较强的生芝麻味、土腥味、木屑味和青草味;精炼芝麻油中挥发性成分最少;芝麻原油由于含有正己烷,表现出较强的机油味和刺激感;芝麻压榨毛油、压榨成品油和小磨芝麻香油富含吡嗪类、酚类、醛类和酮类等物质,具有较强的炒芝麻味、焦香味、留香较久且风味浓郁。小磨芝麻香油风味最纯正和醇厚,口感最绵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