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水产品对重金属具有富集作用,因此时常出现的重金属含量超标现象成为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在降低消费者信心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整个水产行业经济的健康发展。重金属对人体产生的毒副作用跟其摄入体内被吸收利用的程度相关,只有被肠道吸收的部分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为了更加科学地评估食品中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可通过生物可给性与生物有效性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本文归纳总结了水产品中的几种重金属的危害,生物可给性与生物有效性的关系、研究方法与应用进展,对进一步科学评价水产品中重金属的危害性及水产品的食用安全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3.
建立微波消解-高分辨-连续光源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high resolution-continuum source graphite furnac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HR-CS GFAAS)法测定富硒蛹虫草和富硒酵母胃、肠全仿生提取液中各形态硒的方法,研究胃、肠消化对富硒产品中硒形态和生物可给性的影响。采用体外全仿生消化技术对富硒蛹虫草和富硒酵母进行预处理,得到胃、肠全仿生提取液;通过0.45μm微孔滤膜实现可溶态和悬浮态的分离;选择D101大孔树脂分离可溶态中有机态和无机态;分别利用丙酮和无水乙醇沉淀可溶态中蛋白和多糖,得到蛋白结合态和多糖结合态;分别以正辛醇和单层脂质体为细胞膜,模拟富硒产品中硒在人体胃、肠中的分配行为。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测定条件:分析谱线为196.026 7 nm,基体改进剂为1 g/L Pd(NO_3)_2和0.5 g/L Mg(NO_3)_2混合溶液,添加体积为5μL,灰化温度为1 100℃,原子化温度为2 200℃。在此条件下,测定富硒蛹虫草和富硒酵母中硒含量分别为2.129μg/g和27.75μg/g,肠全仿生提取液中除悬浮态其他各形态硒的含量都高于胃全仿生提取液,在肠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正辛醇醇溶态硒和单层脂质体结合态硒的含量都高于各自水溶态硒。 相似文献
4.
大米中无机砷的生物可给性体外消化评价模型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物摄入是许多化学物质进入人体的主要渠道.只有当化学物质能够被释放进入消化液, 才能够发挥毒性作用.介绍了建立体外消化模型用于大米中无机砷生物可给性研究工作.结果显示:无机砷标准溶液能全部进入消化糜中;不同浓度的加标大米样品中无机砷的生物可给性随着加标浓度的上升而下降;现场采集的三种大米样品的无机砷的生物可给性基本一致.体外消化模型对于丰富暴露评估技术和健全风险评估制度将产生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评估刺参中拟除虫菊酯的生物可给性,为海产品中农药残留的监管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胃相动态pH的体外模拟消化模型,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加工前后刺参(Stichopus japonicas)中3种拟除虫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含量。结果 加工组与原料组相比,经过胃相消化后,3种菊酯类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不管是原料组还是加工组,与消化前相比,经过肠道模拟消化后,3种菊酯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原料组中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生物可给性分别为63.09%,86.67%和71.83%,除了溴氰菊酯,加工后另外两种菊酯类生物可给性均低于原料组。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刺参中3种拟除虫菊酯经模拟消化后均不能从食物基质中完全释放,此外加热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刺参中拟除虫菊酯的生物可给性。 相似文献
7.
聚焦灰褐牛肝菌(Boletus griseus)富镉(Cd)问题,调研了云南3个地区B. griseus样本中的总Cd含量,选取了高、中、低3种不同Cd含量B. griseus样本,建立了一种更易实现、更易量化的体外全仿生消化方法,评价了B. griseus中镉的生物可给性(Cd-BAc),研究了单宁酸、CaCl2、原花青素、葡萄糖酸锌钙、红毛丹果皮多酚5种膳食营养成分对Cd-BAc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评价了B. griseus中Cd的食用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采集的53个B. griseus样本均具有较高的总Cd含量,在胃部的Cd-BAc为55.30%~59.36%,但是小肠的弱碱近中性环境显著降低了B.griseus中Cd的溶出,Cd-BAc为39.59%~52.86%,大肠菌群发酵进一步降低Cd-BAc至21.41%~25.28%。5种膳食营养剂在胃部对Cd-BAc影响不大,在小肠部和大肠菌群发酵中,均显著降低了Cd-BAc,CaCl2效果最为显著。以B. griseus中Cd总量计,摄食中镉、高镉含量的B. griseus,Cd对人体的风险熵为2.98和5.13;综合考虑Cd-BAc以及5种膳食营养剂的影响,其风险熵可降低至0~0.37。研究结果表明,B. griseus中Cd的食用健康风险很高,膳食营养剂可通过降低肠道Cd-BAc而调控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因此,膳食营养剂可能是控制高镉食品健康风险的一种有效策略,但是该策略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的体内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 对大米、玉米和辣椒中钙含量进行测定, 探究钙的生物可给性差异及其膳食营养价值。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样本来自贵州省的9个市州。基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大米、玉米和辣椒钙含量, 通过体外消化模型(in vitro digestion mode)模拟胃部及肠道消化, 计算大米、玉米和辣椒中钙的生物可给性。结果 辣椒钙含量最高, 为(1799.50±398.70) mg/kg, 其次为玉米, 为(253.41±103.37) mg/kg, 大米最低, 为(69.90±20.53) mg/kg, 3组钙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49.93, P<0.001)。通过体外消化模型得出大米、玉米和辣椒在胃阶段钙的生物可给性均高于肠阶段(P<0.001); 进一步分析发现, 大米在胃阶段钙的生物可给性(69.72%±10.31%)>玉米(41.40%±11.37%)>辣椒(35.31%±5.4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2.67, P<0.001); 大米在肠阶段钙的生物可给性(56.69%±12.78%)>辣椒(23.29%±7.66%)>玉米(14.51%±5.1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4.73, P<0.001)。结论 研究发现大米、玉米和辣椒中钙的膳食营养价值均有限, 不是居民良好的膳食钙来源, 因此, 有必要开展相关的营养教育和干预, 改善居民的饮食结构, 增加牛奶和乳制品的摄入量, 以减少膳食钙摄入量的不足。本研究可为我国居民建立合理饮食结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脂肪酸饱和度对其植物甾醇酯生物可给率的影响,采用体外模拟消化静态模型,系统研究了油酸豆甾醇酯、亚油酸豆甾醇酯和亚麻酸豆甾醇酯的体外模拟消化规律。结果表明:体外模拟消化结束后(120 min),亚油酸豆甾醇酯游离脂肪酸(FFA)释放率最高,为78.51%,其次是亚麻酸豆甾醇酯,为74.21%,油酸豆甾醇酯FFA释放率最低,为69.15%;3种豆甾醇酯的水解速率由大到小为亚麻酸豆甾醇酯>亚油酸豆甾醇酯>油酸豆甾醇酯;3种豆甾醇酯的水解度由大到小为亚油酸豆甾醇酯>亚麻酸豆甾醇酯>油酸豆甾醇酯;油酸豆甾醇酯、亚油酸豆甾醇酯和亚麻酸豆甾醇酯生物可给率分别为14.01%、11.11%和10.19%,总体差异较小。综上,豆甾醇酯中结合态的脂肪酸(相同碳链长度)饱和度影响其水解速率,但对豆甾醇酯生物可给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叶黄素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它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只能从外界获取,但叶黄素因其脂溶性的特点导致生物可给率低,如何高效补充叶黄素成为研究热点。叶绿素常与叶黄素共同出现在人类饮食中,且二者均为脂溶性物质,会产生一定的相互作用。因此研究膳食叶绿素及其结构变化对叶黄素生物可给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制备膳食中常见的8种不同结构的叶绿素(叶绿素a和b、脱镁叶绿素a和b、脱植基叶绿素a和b、脱镁叶绿酸a和b),采用体外静态消化模型和胶束化实验研究它们对叶黄素生物可给率的影响,并测定叶黄素和叶绿素形成的混合胶束粒径和电位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共消化时不同结构的叶绿素能够显著提高叶黄素的回收率和生物可给率(P<0.05),其中脱镁叶绿素b的作用最为显著,所对应的叶黄素回收率和生物可给率分别为90.48%和80.44%。在消化过程中,未检测到明显的叶黄素降解产物,而叶绿素的结构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消化物和胶束的平均粒径、荧光图像以及Zeta电位值可以确定胶束液体系比消化液体系更稳定,并且叶绿素可以通过与叶黄素形成复合物来保护叶黄素。本研究对如何提高叶黄素的生物可给率及消化利用性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黑木耳、核桃仁为主要原料,加工成一种新型复合乳饮料。通过复配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饮料的配方和稳定性进行研究,得到最佳配方为:原汁含量8%,黑木耳汁与核桃乳的比例为4∶6,白砂糖7%,柠檬酸0.2%;复合乳化稳定剂的添加量为:CMC-Na 0.10%,黄原胶0.15%,单甘脂0.05%,蔗糖酯0.20%。 相似文献
12.
富硒黑木耳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富硒黑木耳为原料,对其相关营养成分进行提取和分离。结果显示,样品总硒的质量分数为5.148mg/kg,蛋白硒占总硒的质量分数为52.03%,多糖硒占总硒的质量分数为22.64%。施硒量与富硒黑木耳中粗纤维质量分数成反比;而施硒量对富硒黑木耳中粗灰分质量分数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碳酸钠提取木耳黑色素的工艺,并对黑色素的稳定性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最优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160 W(5 g固体物料)、料液比1∶30(g/mL)、碳酸钠浓度2.00 mol/L、提取时间5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获得木耳黑色素粗提物的产量为9.078 g/100 g。化学表征证明,木耳黑色素对温度、低浓度氧化剂和还原剂有较强的稳定性,但对光的稳定性较差;木耳黑色素在波长210 nm处有最大吸收峰。红外结果显示,木耳黑色素由羟基、氨基、C=O、C=C、CH、CH2以及芳环基团组成。木耳黑色素的S∶N=0.01,表明木耳黑色素为真黑色素,预示其具有乌发、抗衰老等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黑木耳、糯米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黑木耳添加量、甜酒曲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对黑木耳米酒酿造工艺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感官评分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响应面优化设计。结果表明,黑木耳米酒最佳的酿造工艺条件为黑木耳添加量6.2%、甜酒曲接种量为1.0%、发酵温度30 ℃、发酵时间47.5 h,在此条件下酿造的黑木耳米酒的感官评分为91.6分,米酒理化指标为还原糖含量6.84 g/100 g、氨基酸含量为10.73 g/100 g、酒精度9.75%vol、总酸0.78 g/100 g,其中还原糖及氨基酸含量较糯米单独发酵增加率>60%,黑木耳米酒呈褐色,清澈透明,有典型的黑木耳特有清香及米酒香气,酒味醇厚。 相似文献
15.
为了获得富硒黑木耳菌丝,提高黑木耳菌丝的产量,改善黑木耳菌丝的品质,以亚硒酸钠作为硒源,用不同碳源有机物和氮源有机物进行黑木耳的深层发酵,研究pH值和温度对黑木耳深层发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黑木耳菌丝生长的最佳条件为:葡萄糖作碳源,豆饼粉作氮源,pH5.3,温度28℃。在此最佳条件下加入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溶液进行培养,通过测定黑木耳菌丝的生物量,粗多糖含量和硒吸收率,表明亚硒酸钠浓度在60mg/kg以下时可提高黑木耳菌丝产量;在60~100mg/kg之间时会降低黑木耳菌丝产量;而在60mg/kg时,硒的吸收率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6.
黑木耳多糖体外和体内降血糖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黑木耳多糖体内和体外降血糖功能。方法:通过建立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微孔筛选模型,研究黑木耳多糖不同提取物及黑木耳酸性多糖不同醇沉片段对α-葡萄糖苷酶的体外抑制作用。以四氧嘧啶诱导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通过黑木耳酸性多糖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小鼠体质量及空腹血糖值的变化、测定治疗后小鼠体内糖代谢关键酶--己糖激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研究黑木耳酸性多糖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结果:体外降血糖效果表明,黑木耳多糖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3 种不同的黑木耳多糖样品中,黑木耳酸性多糖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最强,黑木耳中性多糖次之,黑木耳碱性多糖最弱。黑木耳酸性多糖不同醇沉片段中,80%醇沉片段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最强。体内降血糖效果表明,黑木耳酸性多糖80%醇沉片段可减缓糖尿病小鼠体质量的负增长,缓解己糖激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降低。本实验结果表明,黑木耳酸性多糖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单一变量法研究了黑木耳神农A8与秦单4#原生质体的制备、再生及融合的最佳条件。培养7 d的黑木耳菌丝体用0.5 mol/L甘露醇做稳渗剂,2.0 mol/L的溶壁酶酶解,30℃下水浴3.5 h时,黑木耳神农A8和秦单4#原生质体释放量分别达到0.94×107、1.44×107个/mL;选择RM5再生培养基,神农A8和秦单4#原生质体再生率最高,分别为1.91%、1.53%;原生质体融合的最佳条件为:使用30%聚乙二醇(PEG4000)和0.05 mol/L CaCl2溶液(pH 10)为助融剂,35℃融合30 min。通过荧光镜检和撷抗反应得到融合子,为黑木耳的遗传育种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通过对木耳可溶性膳食纤维理化性质的研究,分析碳酸钠脱色对木耳可溶性膳食纤维性质的影响。方法测定脱色前后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水合能力(持水力、结合水力、膨胀性)、吸附性(持油力、吸附胆固醇能力、吸附亚硝酸根离子能力)、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图,确定碳酸钠处理对可溶性膳食纤维性质的影响。结果碳酸钠脱色处理使木耳可溶性膳食纤维表面变得疏松多孔、层次分明,与未脱色木耳可溶性膳食纤维相比化学组成基本相同,结合水能力略有降低,但吸附性有所增强。结论碳酸钠处理改变了木耳可溶性膳食纤维的表面结构,减少了亲水基团的数量,但其基本性质变化较小,不影响木耳膳食纤维的正常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