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晶高聚物的结构研究,包括玻璃态、橡胶态、粕流态、结晶高聚物中的非晶部分以及结晶熔融态的结构研究。有关非晶态高聚物的结构,过去都认为由Flory(1949)从统计热力学的理论推导出来的“无规线团模型”(random coil model)是正确的。根据Flory理论,非晶态高聚物分子链的构象服从无规行走统计学,亦即  相似文献   

2.
《化工学报》2005,56(5):840-840
金属玻璃比钢强度高 3 倍、弹性大 10 倍, 被敲打时很快恢复原状。金属玻璃听上去就像一个似乎“不可思议”的东西。1960年, 美国科学家皮·杜威等首先发现金 硅合金等液态贵金属合金在冷却速度非常快的情况下, 当金属内部的原子来不及“理顺”位置, 仍处于无序紊乱状态时, 便马上凝固了, 成为非晶态金属。这些非晶态金属具有类似玻璃的某些结构特征, 故称为“金属玻璃”。金属和玻璃的最大差别在于: 金属在从液态冷却凝固的过程中有确定的凝固点, 原子按一定的规律排列, 形成晶体; 而玻璃从液态到固态是连续变动的, 没有明确的分界线, 即没…  相似文献   

3.
非晶态是相对晶态而言。众所周知,从结构的特征区分,前者具有远程无序、近程有序的原子排列,有时称为无序(disorder)固体,而后者具有周期性、有规则的原子排列。非晶态与玻璃态的含义并无实质上的差别,因此,一般地说,非晶态固体可以理解为玻璃。显然,除了传统的氧化物玻璃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个描述非晶态高分子膜结构特征的模糊数学模型.基于这一模型,作者认为,橡胶态膜内也存在“特征微孔”,并且比玻璃态膜更多.该两种膜的主要吸收机理都是“充孔”机理.运用分子热力学原理,导出了一个普遍化吸收机理模型.本模型假设,非晶态高分子膜内存在两种“格位”,它们对渗透分子的作用各不相同.适用于玻璃态膜的双方式吸收模型和适用于橡胶态膜的Henry定律在这一模型中得到了统一,模型参数也从分子数量级上获得了明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个描述非晶态高分子膜结构特征的模糊数学模型.基于这一模型,作者认为,橡胶态膜内也存在“特征微孔”,并且比玻璃态膜更多.该两种膜的主要吸收机理都是“充孔”机理.运用分子热力学原理,导出了一个普遍化吸收机理模型.本模型假设,非晶态高分子膜内存在两种“格位”,它们对渗透分子的作用各不相同.适用于玻璃态膜的双方式吸收模型和适用于橡胶态膜的Henry定律在这一模型中得到了统一,模型参数也从分子数量级上获得了明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条纹俗称“筋”,属于非晶态玻璃缺陷,是一种典型的玻璃均匀性缺陷,它是我们肉眼可以看到但却不希望看到的一种熔体缺陷。在光学玻璃、水晶饰品、灯饰玻璃、琉璃及高端器皿玻璃的生产中,已经成为一种令人非常讨厌的缺陷。本文叙述了玻璃熔体条纹的识别特征、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愿同行能对它多一份了解。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在采用熔融法制造铝酸盐水泥外掺剂熔块时,为了保证熔块的活性,必须把熔体块冷成玻璃状块粒,如果熔体冷却不够快,或在空气中慢冷,产物中便有晶体析出,水硬活性将会变差,甚至不再有快凝早强的作用。为什么这种熟料熔块从非晶态过渡到晶态会使产物性质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过去人们对它的理解尚不够,特别是以玻璃态形式存在的熔块碎粒,照理讲,它们的活性并不能按一般晶相组成计算来解释,只有把产物中的物相和显微结构弄清楚,才能找出规律,对熔块活性的由来给予明确的解答。  相似文献   

8.
玻璃通常通过高温熔体迅速冷却得到,熔体与容器的接触易导致非均匀成核发生,常导致玻璃形成能力较弱的组分产生析晶。悬浮法可提供超高熔制温度、超快冷却速度,可以用于制备高熔点以及玻璃形成能力较弱的体系。介绍了若干最常见的悬浮熔炼法,总结了此技术在几种功能玻璃体系(Al_2O_3基、Nb_2O_5基、TiO_2基和WO_3基)制备中的应用,并对该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展望。该技术有助于研究人员对玻璃结构组成形成新的理解,为新型功能玻璃设计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以小角X射线散射(SAXS)、电子显微镜(EM)和大角X射线散射(LAXS)研究了在制造用作低温电阻温度计的渗碳玻璃过程中玻璃结构的变化。该玻璃是先由热处理后的硼硅酸盐玻璃经酸浸析成微孔玻璃,再在微孔中浸入有机溶液烧结制成的。实验结果表明,由熔体淬冷的原始玻璃中已潜伏着二相结构,热处理后发生液-液分相,分成富Na_2O-B_2O_3 相和富SiO_2 的连续玻璃相。估计了各相和微孔的平均尺寸(以个数为权)。X射线衍射鉴定出渗碳玻璃中除了存在非晶态C之外,尚有少量的Si微晶体。将渗碳玻璃分离后,用小角X射线散射测定了非晶态C的平均粒度约为100A(以重量为权)。  相似文献   

10.
Ni-Co-P非晶态合金的电沉积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电沉积Ni-Co合金不能形成非晶态结构,引入P元素后,镀层结构可变为非晶态.Ni-Co-P合金镀层中P质量百分比含量低于5%时为晶态结构;在5%~19%范围内为非晶态结构;高于19%时为金属间化合物(晶态)的结构.非晶态Ni-Co-P合金硬度高,耐磨性好,且有优良的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探讨玻璃熔体在不同的温度处理情况下对硼硅酸盐玻璃结构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分析了硼硅酸盐玻璃在不同温度处理情况下的结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硼硅酸盐熔体从高温冷却下来,硼配位发生由三角体到四面体的转变,并且硅氧网络聚集导致Q3的含量降低.运用NMR研究温度与硼硅酸盐熔体结构关系发现,高温有利于[BO3]及Q3的存在,反之,低温状态下[BO4]以及Q4的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12.
电镀非晶态Ni-P合金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镀非晶态Ni-P合金以其无可替代的工艺优势和镀层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对非晶态Ni-P合金电沉积工艺、电沉积机理、非晶形成机制、热处理性能和耐蚀性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电沉积非晶态Ni-P合金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Ni-W镀层的非晶化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婉秋 《电镀与涂饰》1997,16(1):22-26,33
用电沉积法制备Ni-W非晶态镀层。随着镀层中钨含量的增加,Ni-W合金镀层结构由晶态向非晶态转变。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表明,Ni-W非晶态镀层中Ni、W均以零价态形式存在,没有形成金属间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黄靖 《云南化工》2020,(2):19-24
以快速的冷却速率冷却熔体获得的金属玻璃通常远离平衡状态。如果在适当温度经过合适时间退火后,在热流曲线上玻璃转变温度之前会产生明显的预吸热峰。使用常规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温度调制差示扫描量热法(TMDSC)对Pd40Ni10Cu30P20和Au49Ag5.5Pd2.3Cu26.9Si16.3两种金属玻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预吸热峰从玻璃态到过冷液态是一个连续演变过程,当预吸热峰出现在玻璃转变温度之下时,预吸热峰向高温移动过程中对玻璃化转变过程没有影响。然而,当预吸热峰出现在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时,玻璃转变开始温度会随着预吸热峰值的增加而增加,因此金属玻璃的动力学稳定性得到了提高。实验结果对理解预吸热峰从玻璃态到过冷液态过程中的稳定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非晶态铁铬合金镀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实验研究了从三价铬镀液中电沉积非晶态Fe-Cr合金镀层,加入适量的NaF能明显减少并细化镀层的微裂纹。XPS分析说明电沉积初始阶段的蓝膜可能为Cr、Fe以及Cr(OH)3、Cr2O3的混合物,而镀层中的Cr、Fe以单质形式存在。XRD表明镀层相结构与镀层的Cr含量有关,镀层非晶态结构的形成可能是Fe晶格畸变和晶粒细化的综合作用。在(NH4)2CO3和H2SO4溶液中的实验表明非晶态Fe-Cr合金镀层的耐蚀性优于晶态Fe-Cr镀层。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电沉积技术,在低电压(3.0 V)下分别以乙酸、氯乙酸、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为碳源,在FTO导电玻璃基体上电沉积类金刚石薄膜.实验考察了氯代乙酸水溶液中氯原子的取代数量对类金刚石薄膜的厚度、形貌、结构以及电导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氯原子数量不同的氯代乙酸水溶液中电化学沉积类金刚石薄膜由易到难的顺序为:氯乙酸、乙酸...  相似文献   

17.
玻璃熔体电阻率是设计玻璃电熔窑或电助熔窑的关键参数之一,研究玻璃熔体电阻率测量的边界条件对获得精确电阻率值极其重要。本文基于欧姆定律,构建玻璃熔体电阻率测量装置,探讨了馈入电压、交流电频率、试样颗粒尺寸和填充率等因素对钠钙玻璃熔体在900~1 450 ℃电阻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当馈入电压为2~10 V,交流电频率为1 kHz,试样颗粒尺寸为830~1 700 μm,填充率为80%,降温速率为2 ℃/min时,电阻率测量结果的误差在各温度段都小于1。该研究可以为玻璃熔体电阻率测量提供参考,进而支撑玻璃电熔窑及电助熔窑电加热系统的设计,实现难熔及易挥发玻璃的熔化。  相似文献   

18.
三、成纤高聚物的聚集态结构 1.引言 高聚物的分子结构具有分子量大、链状结构和柔性这三大特点,四十年代中已十分明确了。但是,对于高聚物聚集态结构的认识,更要困难一些。高聚物一般有四种聚集态:晶态、玻璃态、橡胶态和粘流态。根据相态的特点,后三种总称为非晶态。根据物理力学性质的特征,又把前三种列为固态。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非晶态向晶态的转变现象即是结晶。纤维总是部分结晶的,对于结晶高聚物聚集态结构的研究,一直都是高分子物理的中心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磁性元件薄膜化促进了磁性镀层的开发与应用。综述了镀液及镀层成分、电沉积工艺、镀层厚度及热处理对电沉积非晶态镀层性能的影响,以便在实际应用中控制非晶态合金镀层的磁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电沉积,在铜基体上制备了Co-Mo合金薄膜.讨论了薄膜组成与结构以及非晶合金的晶体结构与热处理温度的关系.测定了薄膜磁性能(饱和磁化强度和矫顽力)随热处理温度变化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薄膜中钼含量(质量分数)为6.05%~30.03%时,镀态Co-Mo合金薄膜具有非晶态结构;经连续升温到400℃并热处理1.5 h后,Co-Mo非晶态合金发生晶化,且随着薄膜中钼含量的增加,薄膜的晶化温度提高,热稳定性增强;在较高温度(高于500 ℃)下热处理后,Co-Mo非晶态合金晶化,并析出单一的hcp-Co相;热处理后,Co-Mo合金薄膜的软磁性变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