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N,N-二甲氨基丙胺和4-溴-1,8-萘酸酐为原料,吡啶为溶剂,一步法合成了一种水溶性的1,8-萘酰亚胺荧光分子,4-(N,N-二甲氨基丙氨基)-N-(N,N-二甲氨基丙基)-1,8-萘酰亚胺,以1H NMR和质谱对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考察了浓度、pH和溶剂对该化合物荧光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N-己基-4-溴-1,8-萘酰亚胺和1,5-二苯基-3-(2-噻吩)-吡唑啉及1,3-二苯基-5-(2-噻吩)-吡唑啉为原料通过C-H直接芳基化得到两种新型1,8-萘酰亚胺衍生物,N-己基-4-(1,5-二苯基-3-(2-噻吩)吡唑啉)-1,8-萘酰亚胺和N-己基-4-(1,3-二苯基-5-(2-噻吩)吡唑啉)-1,8-萘酰亚胺,探讨了合成机理,并以1H NMR,13C NMR和质谱表征了产物结构。  相似文献   

3.
以4-溴-1,8-萘酐和正丁胺为原料,合成了含有l,8-萘酰亚胺官能团的汞离子荧光分子探针4-二(2-羟乙基氨基)-乙氨基-N-n-丁基-1,8-萘酰亚胺(FP).采用红外光谱、质谱及核磁共振氢谱等测试技术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考察了Cd2+、Hg2+、Na+、pb2+、Co2+、Mg2+、Ca2+、Fe3+、Cu2+...  相似文献   

4.
尹辰  樊君  刘恩周  沈妮  胡晓云  魏嵩 《精细化工》2011,28(3):289-292
以4-溴-1,8-萘酐为原料,经过亚胺化和取代反应合成4-烷氧基-N-十二烷基-1,8-萘酰亚胺。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亚胺化反应的最佳条件,即n(4-溴-1,8-萘酐)∶n(十二胺)=1∶1.1,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4 h,在该条件下,中间产物4-溴-N-十二烷基-1,8-萘酰亚胺的产率达79.4%。采用IR、1HNMR对目标产物4-烷氧基-N-十二烷基-1,8-萘酰亚胺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紫外吸收图谱和荧光光谱研究表明,目标产物在无水乙醇中的最大紫外吸收波长分别为357 nm和342 nm,最大发射波长分别为485 nm和490 nm。目标产物在DMF中的荧光量子产率达0.6以上。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以4-溴-1,8-萘酐与聚二氯磷腈为原料合成具有荧光性的高分子材料4-乙氧基-N-羟乙基-1,8-萘酰亚胺接枝聚氯磷腈的合成工艺,并用紫外光谱和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6.
采用苊的氧化-卤化法,以4-溴-1,8-萘酐和乙醇胺为原料,经过亚胺化合成4-溴-N-羟乙基-1,8-萘酰亚胺,再进行取代反应,最终合成4-羟乙基胺-N-羟乙基-1,8-萘酰亚胺,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反应的最佳条件,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荧光光谱测定,比较了4-溴-1,8-萘酐和4-羟乙基胺-N-羟乙基-1,8-萘酰亚胺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结果表明,所合成的4-羟乙基胺-N-羟乙基-1,8-萘酰亚胺具有较好的荧光特性,可用作荧光指示剂。  相似文献   

7.
张业  覃雯  刘贤贤 《化学试剂》2008,30(3):211-213
以4-溴-1,8-萘酐为起始原料,通过硝化、亲电取代、氢化还原、关环和亚酰化反应,合成了目标产物3,4-[1,2,3]-噻二唑-N-丙基-1,8-萘酰亚胺和3,4-[1,2,3]-噻二唑-N-丁基-1,8-萘酰亚胺.  相似文献   

8.
以猴肝微粒体为酶源,通过生物合成方法实现了N-正丁基-4-羟基-1,8-萘酰亚胺向N-正丁基-4-羟基-1,8-萘酰亚胺葡萄糖醛酸苷的高效生物转化,同时借助阴离子固相萃取技术实现了目标产物的高效制备,最终获得纯度大于95%的目标产物,其结构通过LC-MS,~1H NMR和~(13)C NMR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9.
使用猪肝微粒体对N-(4-丁酸甲酯)-4-羟基-1,8-萘酰亚胺进行生物转化,实现了N-(4-丁酸甲酯)-4-羟基-1,8-萘酰亚胺葡萄糖醛酸苷的高效制备。同时借助C18AEX固相萃取小柱实现了代谢产物的高效收集、快速离及纯化,最终获得的目标代谢产物纯度大于98%,其结构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等手段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0.
王鹏  智双  祁巍 《染料工业》2008,45(1):11-13
介绍了C.I.溶剂黄44的新型合成方法。以4-溴-1,8-萘酐为原料,用2,4-二甲基苯胺在醋酸中与之反应得到N-2’,4'-二甲基苯基-4-溴-1,8-萘酰亚胺(NDNA),然后将NDNA在高压下用氨水进行氨解得到最终产品。总收率大于70%。对影响反应的主要因素(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氨水与NDNA的投料比)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较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在汽车发动机活塞销表面制备Ni-ZrO_2纳米复合镀层,以期提高活塞销表面的耐磨性。通过正交试验,得到影响纳米复合镀层磨损量的因素主次顺序,并在正交试验基础上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纳米复合镀层的磨损量进行预测,进而评价其耐磨性。研究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能用于预测纳米复合镀层的磨损量,磨损量的预测值与实验值具有较高的拟合度。通过正交试验与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优化的最佳参数组合相同,采用最佳参数组合制备的纳米复合镀层的磨损量较低(仅为4.26mg),其耐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通过无机粒子与乳胶共混制备了阻燃胶粘剂,通过DSC、TG、点燃实验、力学性能测试表征了阻燃胶粘剂。通过DSC可以看出阻燃胶粘剂的放热量减少;通过TG可以看出阻燃胶粘剂的热失重率减少到乳胶的50%;点燃实验中,阻燃处理的玻璃纤维很容易炭化,不容易串烧;力学实验中,经过耐碱性测试,如拉伸强度减少到原来的63%,质量损失减少到原来的92%。  相似文献   

13.
张晖  梁志武 《化工进展》2003,22(1):82-86
对HPO工艺硝酸盐加氢还原制备磷酸羟胺的反应进行了小试研究。其小试条件与工业装置相同,得出了羟胺反应动力学模型。对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用侧线实验装置对小试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同时考察了传质对反应的影响;提出了工业装置进一步提高产能,优化生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生物氧化过滤的方法对地下水除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滤柱生物除铁的影响机理。在进水Fe2+的质量浓度为4.3mg/L,pH值为6.4~6.6,水温为23~25℃,溶解氧的质量浓度为1.5mg/L,滤速为8m/h的条件下出水水质良好,出水Fe2+的质量浓度达到0.1mg/L以下。通过灭活试验和细菌计数等试验验证该滤柱在除铁中,生物氧化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用硫酸从锂云母中提取铯,采用正交设计表安排实验,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铯,以Cs2O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为指标,对硫酸的质量分数,反应时间,液固质量比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硫酸的质量分数为40%,反应时间为8 h,液固比为3∶1。在最佳条件下,100 g锂云母可提取Cs2O约150 mg。  相似文献   

16.
自行设计分壁式精馏塔用于分离乙醇-正丙醇-正丁醇三元物系,并获取最优的操作条件。当进料中乙醇-正丙醇-正丁醇的质量比为1∶3∶1,回流比为7,液体分配比为1∶3,气体分配比为1∶1时,实验的分离效果最佳,塔顶产品中乙醇的质量分数为98.15%、侧线产品中正丙醇的质量分数为95.67%、塔釜产品中正丁醇的质量分数为94.77%。  相似文献   

17.
采用正交法优化了锂云母中钾的提取条件.以100 g锂云母提取K2O的量为指标,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进行检测,考察了硫酸质量分数、反应时间和液固质量比3个主要因素对从锂云母中溶出钾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锂云母中钾的最佳提取条件为:硫酸质量分数40%、反应时间8h、液固质量比2.5:1(g:g).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直径5.2 cm的有机玻璃填料式氧合器中,分别填充几种自制小填料(6mm不锈钢O网环,6 mm PVC拉西环,以及7 mm PTFE拉西环等填料),进行血液-O_2的物理吸收实验。以体积传质系数k_Lα和溶血程度作为填料的性能指标,对所用填料进行综合评价与筛选。实验结果表明:在所选填料中,以7 mm PTFE拉西环的性能为最佳。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酸性镀铜工艺中两种添加剂的质量浓度对铜镀层的影响.实验通过塔菲尔方程测定了在不同镀液中所得镀层的耐蚀性能,并研究了PEG和C1-共同存在时对镀层耐蚀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总结出了PEG和C1-之间在一定的质量浓度下的协同规律和最佳比例.  相似文献   

20.
The mass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m-cresol, quinoline and 1-naphthol in a silica gel column were investigated. Model equations were obtained with linear isotherm, and the equilibrium constant and the overall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were also obtained with first two moments. The theoretical Chromatographic curves predicted by using above two parameters were in a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 Contribution of individual resistances on overall mass transfer resistances was estim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external mass transfer resistances was almost uniform but that of the axial dispersion was diminished as increasing the flow rates. In the most of the experimental regions the internal mass transfer resistances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overall resista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