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柴油脱氮精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柴油中氮化物的存在对油品安定性的影响极为严重,对油品的颜色和胶质的生成影响也很大,是成胶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有机氮化物在燃烧过程中会造成空气污染,形成酸雨。如何脱除柴油中的氮化物,提高柴油的安定性,满足对柴油产品质量的更高要求,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柴油脱氮精制技术可分为加氢脱氮和非加氢脱氮两大类,作者综述了各种柴油脱氮精制技术的原理、优缺点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采用萃取分离方法从桦甸页岩柴油中分离氮化物特别是碱洗氮化物具有高效性,实验结果表明,用溶剂A-无机酸的复合试剂以剂油比为0.5时精制桦甸页岩柴油,明显的降低了桦甸页岩柴油的色度,与此同时大大提高了桦甸页岩柴油的安定性,将桦甸页岩柴油经复合溶剂处理后再经碱洗,可有效的除去影响安定性的酸性组分和氮化物,使油品的颜色得到明显...  相似文献   

3.
周二鹏  刘会茹  赵地顺 《河北化工》2011,34(7):41-45,76
综述了离子液体在燃油脱硫工艺中的应用研究,详细介绍了离子液体在脱除直馏柴油中碱性氮化物、油品中脱酸、改进汽油安定性、在制备生物柴油中等方面的应用。对离子液体用于清洁燃料中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孟繁明 《化工时刊》1999,13(11):23-25
采用复合溶剂萃取催化裂化柴油中的氮化物,提高柴油的氧化安定性,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在室温,剂油比为0.5 ̄0.75:1,3级逆流取精制柴油,精制渍氮化物脱除率达94%,收率超过95%,色度、氧化安定性达到一般柴油标准。溶剂可回收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5.
油品中氮化物的存在,不仅能使油品加工过程中颜色加深、安定性变差、催化剂中毒,其成品油燃烧后生成的NOx排入大气,还会导致环境污染,并有可能形成酸雨或光化学烟雾等自然灾害。综述了国内外采用离子液体进行油品氮化物脱除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油品中碱性及非碱性氮化物的脱除方法,总结了现有离子液体结构与油品氮化物脱除之间的关系,并对离子液体油品脱氮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杂多酸选择性脱除润滑油基础油中含氮化合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 言研究表明 ,润滑油基础油中含硫化合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油品的氧化 ,提高油品的氧化安定性 ;而含氮化合物 ,尤其是碱性含氮化合物可加速油品的氧化 ,对氧化安定性有明显的负作用 .选择性脱除油品中的含氮化合物是改善油品抗氧化安定性的有效途径 .高压加氢可有效地脱除氮化物 ,但油中的天然抗氧剂含硫化合物也同时被脱除 ,并容易将高黏度油裂化为低黏度油 ,且投资和操作费用较高 .基于以上原因 ,国内外学者开发了许多非加氢脱除润滑油基础油中含氮化合物的工艺[1~ 6 ] ,以提高油品的抗氧化安定性 .非加氢脱氮工艺通常是采用酸性物质…  相似文献   

7.
张浩  颜家保 《广东化工》2008,35(5):21-24
在实验室用WH-2脱氮剂脱除RFCC柴油中的碱性氮化物。考察了剂油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静置时间对碱性氮化物脱除和精制后油品透光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剂油比、延长反应时间、提高反应温度,均有利于油品中碱性氮化物的脱除,而剂油比和反应时间对脱氮效果的影响要强于反应温度的影响。WH-2脱氮剂对RFCC柴油表现出优良的碱性氮脱除及脱色能力。20℃下,当剂油比为1︰400、反应时间10 min,静置8~10 min,RFCC柴油中的碱性氮脱除率高达97.5%,油品透光率由精制前的3.8%提高到36.4%。通过简单的分离手段,从酸渣中回收到了大部分脱氮剂主剂,可作为脱氮剂成分重复利用。  相似文献   

8.
催化裂化柴油用FCC催化剂吸附精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研究了一种精制催化裂化柴油的新方法--催化剂吸附精制法。重点考察了催化裂化装置催化剂对氮化物、硫化物及有色物质的脱除作用,以期提高催化裂化柴油的安定性。  相似文献   

9.
石油产品溶剂脱氮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石油产品中的氮化物对其安定性有较大的影响,在石油加工过程中极微量氮化物就会导致催化剂中毒,含氮燃料燃烧后产生的氮氧化物对大气污染严重。石油脱氮技术主要有酸洗脱氮法、吸附脱氮法和加氢脱氮法。综述了石油产品脱氮研究进展,提出了催化裂化柴油络合萃取脱氮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页岩柴油馏分中非烃化合物含量较高,导致油品氧化安定性变差,难以储存。以新疆页岩柴油馏分为原料,采用氧化-蒸馏法脱除柴油馏分中的非烃化合物,改善页岩柴油安定性。主要考察了催化剂种类及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氧气流速等因素对非烃化合物脱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FeCl_3作催化剂,催化剂质量分数为2.0%,氧气(纯度为99.2%)流速为500 m L/min,反应温度为160℃,反应时间为2 h时,非烃化合物的脱除率最大,脱硫率达61.5%,脱氮率达49%,收率达95.8%。对氧化后的油进行蒸馏,油品的氧化安定性得到有效改善,色度始终保持在3.5以下。  相似文献   

11.
闫忠意  陈波水  方建华  吴江 《当代化工》2014,(10):1952-1954,1958
为更好的研究脂肪酸甲酯与柴油机油添加剂之间的交互作用,迚一步揭示生物柴油对柴油机油性能的影响。采用旋转氧弹法、热重法等手段研究了油酸甲酯与ZDDP的交互作用对柴油机油氧化安定性和热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分析了氧化前后柴油机油结构组成的变化,利用抗磨性试验考察并探讨了氧化前后油酸甲酯与ZDDP的交互作用对柴油机油抗磨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油酸甲酯显著劣化柴油机油的氧化安定性;油酸甲酯与ZDDP交互作用降低柴油机油的热稳定性;在给定试验条件下,油酸甲酯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基础油的抗磨减摩性能,油酸甲酯与ZDDP交互作用会降低柴油机油的抗磨性能。  相似文献   

12.
沥青质/胶质影响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沥青质和胶质作为天然的乳化剂,对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沥青质的分散性是影响乳状液油水界面膜强度的重要因素,胶质是沥青质的良溶剂,和沥青质具有强的协同作用,同时发现在稠油中添加溶解剂对沥青质的分散性有较大的改善,从而增强了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性。研究认为,胶质含量为4%,沥青质含量为0.5%的情况下,乳状液稳定性较好,并且随着两者的大量增加或者减少,都不利于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研究与新型破乳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泾  唐娜  牟占军 《天津化工》2007,21(1):10-13
综述了原油乳状液中天然表面活性物质,如沥青质、胶质、石蜡晶、固体颗粒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并综述了相关因素影响机理的研究现状。针对原油乳状液现有的稳定情况,介绍了几种新型破乳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乳化柴油研究及其应用进展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介绍了乳化柴油的节能降污机理,阐述了乳化剂的选择和用量、极性物、掺水率和乳化设备对柴油乳液的影响,对乳化柴油的稳定性、燃烧性能、腐蚀性、节能和环保等性质在应用中的发展进行了概述.认为通过添加少量有机极性物(如乙醇)制成微乳液可以改善乳液的稳定性、降低乳液黏度以改善其燃烧性能。并对乳化柴油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生物微乳化柴油是今后乳化柴油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ZFC型乳化浮选药剂在煤泥浮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一种自主开发的新型乳化剂将柴油乳化后作为捕收剂应用在煤泥浮选中,试验结果表明,这种乳化剂是一种良好的浮选助剂,用其乳化柴油不仅稳定性好,还大大降低浮选油耗,可节省柴油高达70%。而且显著改善煤泥的浮选效果,并已在选煤厂试用。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柴油机油模拟油/蒸馏水体系的界面张力、界面剪切粘度和乳状液稳定性。结果表明,含有添加剂T154的柴油机油模拟油与蒸馏水间的界面张力明显低于无添加剂的体系的界面张力,界面剪切粘度增加,乳状液特性值比模拟油/蒸馏水体系稍大,乳状液稳定性增加;添加剂T109却使模拟油与蒸馏水体系的界面张力增大,界面剪切粘度降低,乳状液特性值比模拟油/蒸馏水体系小,乳状液稳定性降低,有一定的破乳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和丙烯酸丁酯(BA)为单体,二乙烯苯(DVB)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丙烯酸短链烷基酯类高吸油树脂。通过研究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和分散剂种类及用量等对树脂吸油率的影响,得到了制备的高吸油树脂最佳工艺配方。实验结果表明:当n(BMA)∶n(BA)=0.67,BPO质量分数为0.5%,DVB质量分数为0.5%,采用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且其质量分数为3%时,树脂的形态结构最好,且吸油率最大。研究表明,树脂可吸收四氯化碳11.2 g/g,甲苯6.0 g/g,汽油3.9 g/g,柴油2.2 g/g,且树脂的保油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8.
pH值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明  陶俊  方申文  施鹏  李珂怡  宋先雨  陶滔 《化工进展》2015,34(7):1853-1857
研究了pH值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测定了胶质和沥青质在油水界面上的聚集和铺张情况, 不同pH值下油水界面张力以及胶质和沥青质模拟乳状液的稳定性变化, 并且完成了不同pH值下的乳状液化学破乳以及电场破乳实验。沥青质相对胶质更易在界面上聚集和铺展, 形成高黏弹性的界面膜。pH值为酸性或碱性时都能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增加乳状液稳定性, 使其化学破乳脱水困难, 而破乳实验也验证了这一观点。随着pH值从2增加到10, 胶质模拟乳状液和沥青质模拟乳状液稳定性变化大, 变化趋势则刚好相反, 胶质模拟乳状液稳定性增加, 油水分离速度减慢;沥青质模拟乳状液稳定性减弱, 体系电导率0.21~1.8mS/cm。因此pH<7时, 沥青质稳定能力强, 而胶质稳定能力弱, 电脱水过程中电脱装置正常工作;pH>7时, 结果相反, 表明电脱装置短路现象与沥青质、胶质稳定能力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9.
沥青质和胶质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夏立新  曹国英  陆世维  刘泉 《化学世界》2005,46(9):521-523,540
利用光学显微镜-摄像-录像-计算机图象处理系统研究了大庆原油的沥青质和胶质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证实,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与沥青质和胶质浓度有关,沥青质和胶质的分散状态是决定界面膜强度或刚性进而决定乳状液稳定性的关键.当沥青质浓度在0.3%~0.5%(质量分数),胶质浓度在1%~2%(质量分数)范围时,乳状液水珠聚并的比例随表面活性物质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沥青质浓度增大到0.7%(质量分数),胶质浓度增大到3%(质量分数)后,聚并水珠的比例随表面活性物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形成的乳状液的液滴数量也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