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研究锶、钛和硼复合微合金化的铸态高锰铝青铜的金相组织、硬度、抗均匀腐蚀性能以及耐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与未微合金化的铸态高锰铝青铜相比,锶、钛和硼复合微合金化的铸态高锰铝青铜相组成未发生变化,仍由基体α相+K相组成,但α相和K相均明显细化,且K相分布更加均匀,合金的硬度由169.7 HV提高到215.1 HV,在3.5%NaCl水溶液下腐蚀速率分别降低5.6%和11.4%,合金的摩擦系数降低8.4%。  相似文献   

2.
研究锶、钛和硼复合微合金化铸态锰黄铜的金相组织、硬度、均匀腐蚀性能、电化学腐蚀性能以及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与未微合金化铸态锰黄铜相比,锶、钛和硼复合微合金化的铸态锰黄铜相组成未发生变化,仍由基体α相+κ相组成,但α相和κ相均明显细化,且κ相分布更加均匀。微合金化铸态锰黄铜硬度由154.8 HV提高到188.3 HV,抗均匀腐蚀性能和电化学腐蚀性能明显改善,在3.5%NaCl水溶液下腐蚀速率分别降低9.8%和11.4%,耐磨性提高,合金摩擦因数降低8.3%。  相似文献   

3.
为在保证高锰铝青铜耐腐蚀性能的前提下,提高高锰铝青铜的强度,分别在高锰铝青铜中添加0.1%、0.3%、0.5%Cr进行微合金化,并对试样进行微观组织分析、力学性能测试以及均匀腐蚀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铸态直接热处理可以使添加0.3%Cr的铝青铜实现强化,在300℃下保温2 h后合金强度达到峰值,此时添加0.3%Cr的铝青铜抗拉强度为821 MPa,硬度为227 HV0.5,断后伸长率为15.1%。尽管添加0.3%Cr的铝青铜在热处理后均匀腐蚀速率略有提高,但仍属于符合国家标准的极耐腐蚀材料。  相似文献   

4.
在保证高锰铝青铜耐腐蚀性能的前提下,为了提高高锰铝青铜的强度,在多元复杂铝青铜中添加0.3%Cr,促进了合金组织中K相的析出;添加0.3%Zr,使β相和γ2相混合区域面积增加约1/4,并且α相形貌由块状变为竹叶状;添加0.3%Nb,促进了α相的细化和生成,使α相增加了约1/13;添加0.3%Co,使得组织细化,并促进了α相和K相的产生,α相略微增加,K相增加了约2.4倍。Cr、Nb、Co的加入不同程度提高了合金的抗拉强度,Zr的加入对合金抗拉强度没有明显影响。添加0.3%Cr,获得了最高的抗拉强度,约为775 MPa,断后伸长率由24.8%降为18.2%。Cr、Zr、Nb、Co的加入对合金的均匀腐蚀速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Cr、Zr、Co的添加使得合金耐腐蚀性能略有降低,Nb的添加使得合金耐腐蚀性能得到改善。其中添加0.3%Cr、0.3%Zr、0.3%Nb、0.3%Co的铝青铜和未微合金化的铝青铜的均匀腐蚀速率由大到小分别为含0.3%Zr合金、含0.3%Cr合金、含0.3%Co合金、未微合金化合金、含0.3%Nb合金,但在实验条件下,所有合金的耐蚀性都符合国家标准极耐腐蚀材料。  相似文献   

5.
采用大气熔炼制备0.11Ti和0.21Ti含量Cu-Cr-Ti合金铸坯,经热轧—固溶—冷轧—时效工序制备带材,研究钛添加量和热处理工艺对合金性能和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400℃、8 h时效工艺,Cu-0.55Cr-0.11Ti合金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硬度、电导率和抗拉强度分别为125 HV1、72.3%IACS和517 MPa,采用450℃、4 h时效工艺,Cu-0.48Cr-0.21Ti合金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合金硬度、电导率和抗拉强度分别为126 HV1、52.3%IACS和523 MPa。时效态两种合金在500℃保温1 h硬度仍高于初始硬度85%。钛含量提高对时效态Cu-Cr合金的导电性能影响显著,钛含量从0.11%提高至0.21%,峰值时效态合金的电导率降低28.4%,钛含量对合金硬度和强度的影响不大。铬在Cu-Cr-Ti合金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为第二相粒子,钛的主要存在形式为溶质原子,立方相的形成是合金高温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利用合金化方法制备铝青铜合金,通过XRD、扫描电镜、HRS-150洛氏硬度仪等研究铝含量对铸造CuAlxFe3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铝青铜合金铸态下的显微组织由α相、β'相γ2相和k相组成。随着铝含量的增加,合金的硬度显著增加,抗拉强度先增后降,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随着铝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铝含量为10%时,合金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7.
对铸态Al-6Zn-0.15Sn牺牲阳极进行固溶处理,比较该阳极在固溶处理前后的电化学性能、腐蚀形貌及微观组织变化。结果表明固溶处理后合金电流效率从66.5%上升到87.0%,工作电位负移,腐蚀产物不黏附,腐蚀均匀性得到改善;固溶处理后合金晶界处富锌相消失,晶间腐蚀倾向减小,偏析相增多,合金活化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8.
采用喷铸法得到快凝态Cu-2.4Ni-0.46Si-0.22Cr-0.33Zn薄片,研究快凝态合金的显微组织、显微硬度和导电率。与常规固溶制备方法相比,快速凝固合金的晶粒变得细小均匀,溶质过饱和。由于细晶强化和固溶强化作用,合金的显微硬度得到明显提高,最高可达119 HV。经时效处理后,因为强化相的析出,合金显微硬度进一步提高,同时减小基体的晶格畸变,导电率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厚度为2 mm的快凝合金经500 ℃,2.0 h时效处理后综合性能良好,显微硬度为255 HV,导电率为34% IACS。  相似文献   

9.
利用合金化方法制备了一种铝青铜合金,通过XRD、扫描电镜、HRS-150洛氏硬度仪等研究了不同含量Al元素对铸造CuAlxFe3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试验铝青铜合金铸态下的显微组织由α、β'γ2和k相组成,随着Al含量的增加,合金的硬度显著增加,抗拉强度先增后降,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随着Al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Al含量为10%时,合金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大气熔炼制备了0.11Ti和0.21Ti含量Cu-Cr-Ti合金铸坯,经热轧-固溶-冷轧-时效工序制备带材,研究不同Ti元素添加量和热处理工艺对合金性能和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400℃/8h时效工艺,Cu-0.55Cr-0.11Ti合金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其硬度、电导率和抗拉强度分别为125HV、72.3%IACS和517MPa,采用450℃/4h时效工艺,Cu-0.48Cr-0.21Ti合金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合金硬度、电导率和抗拉强度分别为为126HV、52.3%IACS和523MPa,时效态两种合金在500℃保温1h硬度仍高于初始硬度85%;Ti元素含量的提高对时效态Cu-Cr合金的导电性能影响显著,Ti元素含量从0.11%提高至0.21%,峰值时效态合金的电导率提高了28.4%,Ti元素对合金硬度和强度的影响不大;Cr元素在Cu-Cr-Ti合金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为第二相粒子,Ti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为溶质原子,立方相的形成是合金高温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影响SMA超弹性性能的主要因素,分析了两种不同的超弹性本构关系,总结了SMA超弹性阻尼器在工程振动控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各种阻尼器的减、隔震效果及作用机制,布置方式和优化设计等,展望了SMA在减、隔震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现阶段经济发达地区工程投标报价方法的分析 ,对工程投标报价改革的方向及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移动变形等值线图是描述矿区地表移动和变形分布的主要途径,但其绘制方法比较烦琐。为了克服该方法的不足,开发了VB和Surfer接口程序,将其绘图功能集成到地表移动变形预计应用程序中,实现了等值线的自动绘制,为预测结果的正确分析提供可靠的基础图件。实例验证表明,该方法不仅减少了编程量,而且提高了作图效率。  相似文献   

14.
阴畅 《煤矿机械》2012,33(2):261-263
介绍了矿用设备关键元件聚氨酯密封件质量性能检测、储存、包装等生产工序,分析了各生产工序过程中的操作技术要点,指出了各生产工序的注意事项,为提高聚氨酯密封件性能检测、储存、包装管理水平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边志雄 《山东煤炭科技》2020,(1):139-141,147
依据井下通风方式及瓦斯含量对井下通风设备进行了选型设计,给出了进行反风时的通风机工作特性以及通风机的电控形式;对井下排水设备和压缩空气设备进行了选型设计。井下工程实践表明,所选用的设备可满足矿井的正常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充填开采中充填管道频发堵管事故的问题,以山东肥城某矿为例,使用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与分析充填使用的材料和充填管道中堵管的类型。通过对比现有的人工拆除法、布置同流水管法的优缺点,提出了气压通管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降低经济的投入、提高通管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杨伟光 《建井技术》2009,30(5):3-6,42
阐述了煤炭基建施工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结合中煤第一建设公司科技创新情况,介绍了煤炭基建施工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谋划与部署的具体内容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比我国与美国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健康标准的制定背景、标准体系结构、标准修订办法以及具体的技术指标,找出了我国与美国金属与非金属矿山安全健康标准之间的差异,并在比对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实际生产情况,对具有差异的指标提出了具体修改建议,为完善我国《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9.
混凝机理及其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通过分析讨论混凝机理的前期研究工作, 提出了混凝的三个过程及其物理模型, 并在试验中得到很好的验证。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掘锚机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徐锁庚 《煤矿机械》2006,27(10):3-5
随着锚杆支护技术迅速发展,快速掘锚技术已成为建设高产高效矿井的关键。通过对国内外掘锚机组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了我国掘锚机组的研究方向,指出了掘锚机组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