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地表水有机物污染较重,深度处理单元负荷过高或地表水有机物污染较轻,建设深度处理单元投资过大的问题,提出一种高效去除有机物的沉淀工艺。其以高密度沉淀池为载体,粉末活性炭吸附去除有机物为手段,利用污泥回流对粉末活性炭的富集和回收作用,延长粉末活性炭在沉淀池中的停留时间,充分发挥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强化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相比不投加粉末活性炭的高密度沉淀池,CODMn去除率提高了17个百分点。相比于沉淀池普通活性炭投加方式,在相同去除率的情况下,粉末活性炭投加量减少了68%,节约了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2.
采用聚合氯化铝铁,对微污染黄河水库水进行了强化混凝除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针对原水水质,PAFC的最佳投加量为15 mg/L,此时浊度和叶绿素a的去除率分别为94.67 %和80.15 %;PAFC的最佳pH范围是5.0~9.0,试验过程中无需对原水进行调节pH值;投加高分子助凝剂(JY)对原水的浊度、高锰酸盐指数和叶绿素a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助凝剂与混凝剂的复配可改善PAFC的混凝去除效果,助凝剂JY的投加量为0.3 mg/L时,叶绿素a的去除率可提高12.9 %.  相似文献   

3.
水源水中藻类及藻毒素控制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氯、高锰酸钾、臭氧等单独预氧化及与混凝沉淀联合作用时,水源水中藻类及藻毒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发现预氧化对藻类的去除作用有限,混凝沉淀对藻毒素的去除作用也有限,而两者的联合作用可提高对藻类和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在合适的投加量下,藻类去除率在80%以上,藻毒素的去除率近90%,可有效减轻后续处理工艺的负荷,保障饮用水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利用超滤法去除藻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藻、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YST)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超滤在不同的水温透膜压力、藻含量、膜污染程度下对藻的去除效果,同时研究了超滤对池塘水中囊藻毒素的去除情况,初步探讨了超滤除藻技术应用于水厂生产实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聚合氯化铝铁强化混凝去除藻类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合氯化铝铁,对微污染黄河水库水进行了强化混凝除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针对原水水质,PAFC的最佳投加量为15mg/L,此时浊度和叶绿素a的去除率分别为94.67%和80.15%;PAFC的最佳pH范围是5.0~9.0,试验过程中无需对原水进行调节pH值;投加高分子助凝剂(JY)对原水的浊度、高锰酸盐指数和叶绿素a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助凝剂与混凝剂的复配可改善PAFC的混凝去除效果,助凝剂JY的投加量为0.3mg/L时,叶绿素a的去除率可提高12.9%.  相似文献   

6.
利用藻类净化水源水质的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汉辉 《水资源保护》1999,(1):18-20,23
在实验室分高培养水网藻,现场和中间试验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聚氯乙烯PVC管和10目、25目的筛绢制成的网袋进行利用水网藻净化水源水质扩大规模的中间试验。由于种类不纯、网袋设计和气候条件等多种原因,水网藻被以刚毛藻为优势种的多种藻类取代。从刚毛藻的生长实验和水质监测结果看,刚毛藻生长速度快,对氨氟和生化需氧量等水质指标有较高的转化率和去除率,与水网藻一样,也可作为去除水体中氮、磷以净化水质的藻种。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海淀区湖泊藻类生长与富营养化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选用海淀区典型湖泊2017—2019年间总氮、总磷、溶解氧及藻密度等监测数据,建立多元线性方程,研究总氮、总磷、溶解氧这3个因子之间与藻密度数值关系,并对其相关性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总磷是影响藻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总氮、总磷及溶解氧三者对藻密度有显著的影响,藻密度监测值在3 500万~1.0亿个/L范围内,可用线性回归方程估算藻密度数值。本研究成果有助于缩短检测时间,辅助快速预警,及时做好藻类控制工作,预防水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混凝沉淀工艺对不同优势藻类的去除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混凝沉淀工艺的除藻性能在不同藻类优势期内的变化,将试验过程分为绿藻优势期和蓝藻优势期两个阶段,进行进水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变化对混凝沉淀除藻效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混凝沉淀在绿藻优势期和蓝藻优势期的除藻效率分别为68.3%和40.4%,且各种藻类的去除效能并无明显的相互影响.蓝藻优势期的藻类去除率大大低于绿藻优势期,其根本原因在于占优势地位的微囊藻的生理生态特征.因此,把水中的所有藻类笼统地作为一个去除对象是不适宜的,应分析水中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并根据特定原水中的优势藻种类进行针对性的除藻方案研究.  相似文献   

9.
《人民黄河》2017,(3):81-84
以南水北调水为原水、聚合氯化铝(PAC)为混凝剂,进行微絮凝-直接过滤的中试试验。运用浊度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对过滤前后水的浊度、UV_(254)、COD_(Mn)、NH_3-N和残余铝浓度进行检测,以确定PAC的最佳投加量,同时观察不同PAC投加量下滤柱内水头上涨幅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南水北调水河南受水区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的PAC最佳投加量为24 mg/L,此时对浊度、COD_(Mn)、UV_(254)和NH_3-N的去除率分别为45.0%、59.3%、28.1%、80.0%,残余铝浓度未超标;该PAC投加量下,滤柱的反冲周期缩短为9 h,且滤柱内水头增长幅度与过滤时间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水生植物床预处理富营养化水源水中试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水生植物床是一种无基质型人工湿地系统 ,利用植物根系吸收、过滤及共生生物的降解作用对水质进行净化。中试研究考察了水生植物床预处理富营养化水源水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原水水质为NH3-N 0 75~ 1 6 1mg/L ,浊度 15~ 113NTU ,UV2 54 0 0 4 2~ 0 135cm- 1的条件下 ,NH3-N ,浊度及UV2 54 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 30 % ,90 %和 8 8% ;对藻类和CODMn的平均去除率呈季节性变化 ,夏秋季原水藻密度 7 5× 10 5~ 5 14× 10 7个 /L ,CODMn6 4 2~ 15 37mg/L时 ,去除率分别达到90 %和 2 0 %以上 ;冬季原水Chl- a 7~ 2 9 6 μg/L ,CODMn5 35~ 9 2 3mg/L时去除率分别为 85 3%和 11%。  相似文献   

11.
微污染水源水预氧化除藻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微污染水库水为原水 ,采用臭氧、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紫外线及其不同组合作为预氧化剂 ,进行了预氧化除藻的中试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预氧化能够明显提高水中藻类的去除率 ,这些预氧化方法都可达到 90 %以上的除藻率。其中以紫外线对藻类的去除率最高 ,可达 97.8% ,但紫外线在生产上的应用受到限制 ;而单独使用臭氧时除藻效果相对较差。实际应用中预氧化除藻可采用臭氧 过氧化氢联合方案 ,或者在接触氧化时间允许情况下选用高锰酸钾方案  相似文献   

12.
藻类暴发期间,容易使出厂水浊度升高,并产生藻腥味。以实验室小试结果为依据,对在预氯化常规水处理工艺的集水槽中投加粉末活性炭的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生声运行结果表明,预氯化-粉末活性炭工艺能有效去除出厂水中由藻类引起的异味,抑制沉淀池及滤池中藻类滋生,并可降低出厂水的浊度。  相似文献   

13.
陈建  王冰  金洪钧 《给水排水》2006,32(Z1):104-109
我国城镇供水正面临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严峻挑战.评述了高藻类现存量干扰水处理过程导致的供水问题,以及高藻类生物量控制对策和供水处理除藻工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就国内外现有藻类生物量控制对策和供水处理除藻工艺提出若干结论,并对我国今后在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金门水厂原水中臭味物质去除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金门地区水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饮用水水质。夏天藻类所产生的臭味以土霉味为主。土霉味主要来自于藻类代谢物二甲基异冰片和土臭素。利用活性炭处理工艺分别使二甲基异冰片、土臭素及嗅值的去除率达92%、83%及72%;而利用臭氧一生物活性炭工艺则可使二甲基异冰片、土臭素及嗅值的去除率分别达96.3%、100%及96.7%。组合工艺可有效去除臭味物质,但清水池加氯消毒所产生的氯臭味,使嗅值无法达到台湾地区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因此要特别注意控制加氯量。  相似文献   

15.
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除藻效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中试除藻试验,研究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的除藻效能。结果表明,经过预臭 氧化和常规工艺处理后,深度处理工艺可再去除67%的含藻量。工艺参数:臭氧投加量2 mg/L,接 触时间15 min,活性炭滤池滤速10 m/h,停留时间12 min。探讨了预臭氧化和深度处理两种组合工 艺的除藻机理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再生水厂处理工艺对邻苯二甲酸酯去除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城区4座不同处理工艺的再生水厂进出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萃取(SPE)预处理和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方法对再生水标准中涉及到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两类污染物进行了检测,对比分析不同再生水处理工艺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各水厂进水中DBP和DEHP的浓度范围分别为1.99~5.36μg/L和0.97~6.44μg/L,与上游污水处理厂所采用的处理工艺无明显关联性;出水中DBP浓度为1.74~5.59μg/L,DEHP浓度范围0.42~4.93μg/L,均低于景观环境用水的国家标准限值;常规混凝-过滤-消毒处理工艺的去除效果并不明显,而膜工艺由于膜污染等实际运行问题也没有达到理想去除效果,去除率不足60%。  相似文献   

17.
中试研究了几种预氧化工艺对低温低浊高有机物地表水体中颗粒物的强化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常规工艺滤后水中的颗粒数较高,经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预氧化,预氯/氯胺化以及PPC与氯/氯胺联合预氧化后,滤后水中2~15μm范围内的颗粒物大幅减少,颗粒总数分别减少了36.4%,69.4%,55.2 %,同时过滤出水颗粒数波动较小,工艺运行的稳定性明显提高,探讨了预氧化控制颗粒物的机理。  相似文献   

18.
微砂增效结团絮凝技术处理低浊高藻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安市汤峪水库夏季水质特点和处理要求,提出并采用微砂增效结团絮凝工艺对该原水处理进行中试研究.微砂增效结团絮凝技术是将微砂增效与结团絮凝有机组合的新型水处理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微砂增效结团絮凝技术处理汤峪水库低浊高藻水是切实可行的,系统具有运行稳定性高、出水水质好等特点,且处理效率明显高于采用回流污泥的增效澄清技术.微砂增效结团絮凝工艺能够有效降低出水浊度和CODMn;当微砂投量0.5 g/L时的过程控制参数为PAC投量15mg/L,PAM投量0.4 mg/L,机械搅拌转速8 r/min,上升流速达35 m/h时,藻类去除率可达80%,CODMn去除率达40%,浊度可控制在1.5 NTU以下.  相似文献   

19.
生物固锰除锰技术的微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Mn~(2+)氧化细菌的微生物学研究是与除锰工艺直接相关的一个领域。已经发现许多细菌具有锰氧化能力。目前的研究工作基本局限在细菌形态观察和细胞悬液、细胞破碎液的活力动力学测量。因此研究了分离得到的Mn~(2+)氧化细菌,包括其形态、生理研究。同时对其氧化活性进行了测量。可以确认,滤池中存在着大量的Mn~(2+)氧化细菌,细菌参与了除锰。  相似文献   

20.
采用准平行光束仪对梅尼小环藻、谷皮菱形藻、钝脆杆藻、小球衣藻、镰形纤维藻、斜生栅藻、铜绿微囊藻和卵形隐藻等8种微藻进行辐射,确定剂量反应关系,研究紫外线对它们的作用效果及特点。结果表明,紫外线对梅尼小环藻、谷皮菱形藻、镰形纤维藻、斜生栅藻、铜绿微囊藻和卵形隐藻均具有一定的灭活作用,灭活率随着紫外线剂量的增加而提高,在剂量为400mJ/cm2时它们的灭活率分别为15.5%、26.9%、50.4%、6.9%、64.3%和19.8%;低剂量的紫外线对钝脆杆藻和小球衣藻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在剂量大于300mJ/cm2时有灭活作用,在剂量为400mJ/cm2时的灭活率分别为15.7%和6.2%。藻细胞个体大小不是影响紫外线灭活效果的原因,藻的种类、藻细胞壁的有无及其成分的不同等可能是造成不同灭活效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