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小刚是当代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导演之一,是开创和发展贺岁档商业电影的领军人物,是将艺术魅力和商业诉求融合一体的先行者。本文意在通过对其最新贺岁片《非诚勿扰2》的浅析,探究"冯小刚电影"艺术和商业双赢的秘诀。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下的红色献礼"的《〈建党伟业〉制作全纪录》、《〈旗帜〉片头包装与动画制作》两篇文章之中,我感觉到所谓"新时期",包含了影视工作者对电影技术的"新认识",即当下的中国电影开始显现出不迷恋技术、不滥用电影特效的趋势。在主旋律电影中,严肃的历史观和政治观端正了大家的创作观,避免了"技术控"、"电脑控"。两篇文章突出了《建党伟业》的"虚"和《旗帜》的"实"。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实主义绘画描绘中国的历史事件、社会人文、文学名著,反映中国特有的民族精神、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以及科学真理。坚持中国艺术的主体价值创作,树立中国艺术在国际艺术中的独立价值性,中国现实主义绘画不仅对中国美术发展史,而且对西方各国重新认识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翻开崭新的篇章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它具有潜在的永恒的创作生命力。运用"洋为中用"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借用他国的艺术手法为了更好地创作出本国艺术和人类艺术的主体价值创作油画艺术作品。中国现实主义绘画对人的价值问题上的探索和创作主题——《拯救》的简介。  相似文献   

4.
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就是要用钢琴这一外来西洋乐器来体现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和音乐内涵,传达本民族的精神、意韵和风格。黎英海古曲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能够从创作至今30余年仍为人们所喜爱,是与它扎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分不开的。本文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入手,对这首钢琴艺术精品的创作特色和价值取向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演奏和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5.
《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是有"德国电影神童"之称的法斯宾德导演于1978年拍摄完成,并于1979年2月20在德国首映的作品。影片首映以后,取得了轰动的票房效应,并获得多项奖励。这部电影也成为20世纪新德国电影运动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和赫尔措格的《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以及施隆多夫的《锣鼓》一起,在西方电影界掀起了新德国电影运动的第二次高潮,并一直延续至今。直到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看了这部电影后,依然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6.
鸳鸯蝴蝶派作为影响中国电影的重要流派,在电影音乐创作上同样值得重视.鸳鸯蝴蝶派是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的主力,但在电影音乐研究中,音乐的民族性与政治性的结合,成为新中国电影音乐研究的主调,鸳鸯蝴蝶派的电影音乐创作往往被忽视甚至批判.如果将电影音乐创作者、电影音乐作品和电影音乐观众置于中国音乐发展的整体环境中考虑,就能看出鸳鸯蝴蝶派对中国电影音乐的贡献所在.20世纪20年代通俗音乐与文学的双重影响,为后来电影音乐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鸳鸯蝴蝶派小说、电影中建构起来的通俗市民主义空间,是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重要环境.鸳鸯蝴蝶派自身音乐素养的培养与诗词曲赋的创作,发表,亦成为20世纪40年代他们投身电影音乐创作的重要准备.  相似文献   

7.
伴随电影技术革新,电影视觉光效的表现力尤为丰富。本文运用与传统光效比较的方法分析了数字光效在创作类型上的特点与优势,并总结出四种写实数字光效的创作功能:数字特效对现实光影的复原和完善;数字特效对现实光影的写实夸张;数字光效的意象性表达;超越镜像的写实光效创造。这四个功能通过与传统光效分析比较论证,以光色理论为研究理论基础,明确了数字光效在写实创作中发挥的优势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写实镜像中数字光效的电影创作价值包括:数字光效的可控性价值;创作的主观表达自由;创作风格上的丰富和更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伴随电影技术革新,电影视觉光效的表现力尤为丰富。本文运用与传统光效比较的方法分析了数字光效在创作类型上的特点与优势,并总结出四种写实数字光效的创作功能:数字特效对现实光影的复原和完善;数字特效对现实光影的写实夸张;数字光效的意象性表达;超越镜像的写实光效创造。这四个功能通过与传统光效分析比较论证,以光色理论为研究理论基础,明确了数字光效在写实创作中发挥的优势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写实镜像中数字光效的电影创作价值包括:数字光效的可控性价值;创作的主观表达自由;创作风格上的丰富和更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9.
沈石溪作为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动物小说作家,他的动物小说情节曲折、惊险刺激,结合对比《水浒传》的写作手法,沈石溪在创作中十分善于抑扬、悬念等技法的运用,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创作中情节制胜的美学特点。  相似文献   

10.
文学与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已经有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和影响.香港作家李碧华在小说创作上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编剧出身的她,受到来自电影的诸多影响,根据其作品改编的电影也在世界各电影节上屡获大奖.本文将以文学与电影的不同特点为着眼点,试图通过对比分析探寻李碧华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另一方面,也想通过对于具体现象的个案分析,探究文学和影视艺术之间的关联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于文学和影视作品来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形象塑造的好坏得失直接影响着作品主题和内容的表达。2007年冯小刚导演的电影《集结号》中,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明、有血有肉、忠孝两全的核心英雄人物——谷子地。本文将以"谷子地"这一在革命战争题材中的共产党员的形象为分析对象,研究影片是如何塑造这一新英雄主义的形象及其作为共产党员的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12.
《创世纪》作为海顿晚年宗教音乐创作的开端,成为源源不断的新音乐灵感爆发的起点。这部最成功的宗教作品完成于海顿六十六岁之时,它把海顿的名字更深远的传向海外,同时也让海顿突破了他之前无法超越的自己器乐领域的辉煌成就。老年海顿何以有如此巨大激情创作这些宏大辉煌的宗教音乐,在这里本文将以《创世纪》为例对他的创作灵感的来源进行解说。  相似文献   

13.
有着悠久历史的合唱艺术可以说是音乐文化史上最璀璨的明珠,合唱艺术在欧洲大约有将近千年的历史,在我国虽然发展比较晚,但是距今也有百年历史了。我国众多的作曲家经过百年的不懈努力,最终经过大胆探索创新使我国的合唱艺术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赵元任创作的合唱作品《海韵》就是其中非常经典的合唱作品之一。赵元任先生创作的唯一一部大型合唱作品就是《海韵》,作品深刻表现了当时中国青年反封建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精神,该部作品代表了我国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合唱作品的最高水平,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本文就是对合唱作品《海韵》  相似文献   

14.
一般而言,虽然电影电视等艺术作品的创作必然会受到一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却极少有人会把政治和艺术单独放在一起来研究。因此,在中国电影的研究中,对于其塑造的"共产党员形象",也就成为了较少被人探讨的角色。本文将以电影《青春之歌》(陈怀皑,1959)为例,探讨共和国前期电影中的共产党员形象,本文认为这一时期电影中所塑造的共产党员形象往往是一个教导型的荧幕形象。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相信对于更好地认识我国的电影艺术也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霸王别姬》反映的是中国从旧社会到新社会梨园里的血泪爱情,内中二男一女的情感纠葛,同性恋与异性恋的冲突,这些都在陈凯歌导演的电影作品中让人流连难忘,然而细读小说,李碧华细腻的描写似乎更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  相似文献   

16.
1994年,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低俗小说》在戛纳电影节上力压群雄荣获金棕榈大奖并获得全球影评人一致的赞誉。《低俗小说》最引人称道的莫过于极富后现代气息的非线性叙事方式,回环往复的叙事结构使影片更具表现张力。这部电影的问世也宣告了一个崭新的电影时代的到来,昆汀·塔伦蒂诺因其颠覆性的叙事方式赢得了电影评论界和大量影迷的大力追捧。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以纯真无邪、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为主题的电影备受各大导演的青睐,也创下不错的票房成绩,更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从2000年饱受国际赞誉的《卧虎藏龙》里李慕白与俞秀莲之间隐忍不发的中国古典爱情观,到2007年《云水谣》里陈坤、徐若瑄谱写的矢志不渝的跨海峡爱恋,今年九月份上映的张艺谋新作《山楂树之恋》同样也是演绎最古朴最真挚的爱情故事。这些影片不乏经典,但是都没有把历史和现实的爱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我们看后不免有时间的距离感和空间的陌生感。《康定情歌》的上映弥补了这一缺憾。  相似文献   

18.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有许多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们形成了现当代旧体诗词创作的耀眼群体.毛泽东是这一群体的核心和领袖.他们以诗感时言志,以诗纪事写实,以诗唱和赠答.这些诗词"以新材料入旧格律",笔下情韵风骨俱现,反映了新中国开天劈地第一代风流人物的情志意绪,描绘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壮丽画卷.它是毛泽东思想的艺术结晶,是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瑰宝,是我党我军和我国革命及建设的珍贵文献资料,其思想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永存.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的颂雅乐章作为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祭祀性质,其本身所具有的浓郁宗教气息和鲜明的思想特征而自成一类,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集,具有很强的艺术实践性和美学认识的价值,是我国艺术审美经验最早、最形象、最生动的总结,颂雅乐章有着自己比较鲜明的文学特色。  相似文献   

20.
姜文是一位兼做演员和导演的电影工作者,他执导的电影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气质和美学特征。文章从对民族特定历史时期的追忆、回归人性本真的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寓言式的叙事方式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姜文执导的《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年)、《鬼子来了》(2000年)以及《太阳照常升起》(2007年)这三部电影,进而厘清姜文电影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