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氧化锌颗粒形貌对造粒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压制均匀致密的氧化锌压敏电阻片坯体,对比不同厂家的氧化锌的堆积密度、粉体粒度、透射电镜照片、料浆粘度及造粒料的粒度分布和形貌,指出氧化锌浆料的粘度和造粒后颗粒的形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的颗粒形貌,并提出把堆积密度作为反映原料颗粒形貌的一个参数。并为氧化锌压敏电阻片的生产厂家选择合适的氧化锌及生产稳定产品提供了一个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对压敏电阻制备过程中的浆料细化工序进行了探讨,并通过使用砂磨机进行各种金属氧化物添加剂的混合浆料细化处理与以往搅拌循环球磨设备细化处理进行对比.经过试验及批量生产验证,使用砂磨机球磨细化的添加剂浆料的粒度大大降低,平均粒度减小,生产出氧化锌电阻片的电位梯度升高,压比减小,2 ms方波及4/10μs雷电流冲击能力均得以改善,同时使我公司的生产效率提高到原来的2倍.  相似文献   

3.
根据多年的聚丙烯酸铵(PAA-NH4)分散剂的生产和应用推广试验及各用户生产实践的信息,笔者阐述了分散剂在陶瓷浆料中对微粒的分散稳定机理,并介绍了分散剂在多种陶瓷生产中的应用:①加入少量的PAA-NH4可制备出供喷雾干燥造粒用得氧化铝陶瓷泥浆,相对湿度可从45%~50%降至28%~32%。②加入PAA-NH4可配制出65%~68%(质量分数)高固量、流动性好、均匀稳定的ZnO阀片压制粉用的喷雾干燥造粒浆料,提高生产效率50%以上。③用聚丙烯酸钠(PAA-Na)和流平剂(分散剂),分别调制出60%(质量分数)高浓度低粘度电瓷坯体用的棕釉和等静压用白釉釉浆。④用PAA-Na,当用量大于0.3%(固体质量分数)就可获得符合电瓷坯体注浆成型用的浆料等。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几家避雷器用氧化锌电阻片断续产生气孔、炸裂、局部圆周侧面出现裂缝等缺陷的原因调查概况。得出缺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工艺操作等原因引起的。提出避免干燥塔壁长期积存粉料、减小粉料颗粒,以及加强浆料过筛、减小模具间隙、避免非颗粒状粉料进入坯体等,是解决这些缺陷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改进球磨工艺,以解决添加部分纳米粉体制作高梯度氧化锌压敏电阻生产中,球磨时浆料粘稠,流动性差,无法提高固含量的问题。实验表明,通过调整投料顺序,浆料的固含量和流动性以及最终烧制的压敏电阻电性能均获得提高,固含量为65%,粘度为195 mPa·s,直径为28 mm电阻片,梯度为363 V/mm,漏电流为2μA,2 ms方波通流204 A。  相似文献   

6.
由于材料组成不同,采用流浆法生产硅钙板其成坯工艺与石棉水泥流浆成坯工艺相比,存在料坯水份大、保水性好、易粘成型筒、板材纵横向抗折强度比波动大等缺点。本文从原材料配比、制浆工艺、成坯工艺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总结出关键工序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空心砖坯体上施加化妆土达到遮盖坯体原有底色的目的,通过试验研究,确定适宜的化妆土配比、密度、施加方式、最适施加坯体、最佳烧结温度等.研究表明,化妆土浆料密度为1.4g/cm3时,湿坯浸挂化妆土,干燥后于1030℃,保温1h进行烧结,得到的样品表面致密,化妆土与砖坯结合紧密,无开裂和脱落现象,可完全遮盖砖坯底色.  相似文献   

8.
提高氧化锌非线性电阻片通流容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电位梯度氧化锌非线性电阻片上流过冲击电流时,吸收的冲击能量成比例增加,要求电阻片的通流容量也成比例提高,研制高电位梯度电阻片首先要提高氧化锌电阻片的通流容量。将传统的氧化锌电阻片生产工艺中的搅拌罐混合浆料方式改用搅拌球磨机混合,可提高浆料的流动性和各成分分散的均匀性,电阻片通流容量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电阻片的单位体积冲击能量吸收能力从100J/cm3提高到250J/cm3。  相似文献   

9.
以粉煤灰为原料,通过造孔剂发泡法和浆料发泡法制备了新型轻质泡沫材料,确定了其最佳制备工艺条件.考察了浆料发泡法制备过程中碱激发和泡沫掺量对泡沫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通过调节泡沫掺量和坯体烧结温度,材料的显气孔率、密度、吸水率、抗压强度分别达到62.74%、0.50 g/cm3、126.50%、6.76 MPa.  相似文献   

10.
本项目研究教学楼课间学生流拥堵问题,对山东科技大学学生流课间延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找出主要的延误点及延误时间段,并根据学生流课间延误规律提出学生流疏导方案,并设计相应的学生流诱导设施。  相似文献   

11.
基于“浆-土”界面应力耦合效应的劈裂注浆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浆液与土体的界面应力耦合效应对土体劈裂注浆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劈裂通道宽度由注浆孔向浆液扩散锋面处衰减。基于此,将劈裂注浆扩散过程简化为平面辐射圆,推导了劈裂通道内牛顿流体浆液的扩散运动方程,引入了半无限空间体均匀受力模型并获得劈裂通道宽度控制方程,最终得到劈裂通道宽度及浆液压力的空间分布方程。分析了劈裂通道宽度与注浆压力的空间衰减规律及浆液黏度、土体弹性模量对注浆扩散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注浆压力与劈裂通道宽度的空间衰减趋势具有一致性且均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在注浆孔附近及靠近浆液扩散锋面区域衰减较快;浆液扩散半径与浆液黏度、土体弹性模量负相关。最后通过工程实例对浆脉厚度理论计算值进行了验证,浆脉厚度计算值比现场揭露浆脉厚度实测值大30%左右,计算误差处于可接受范围内,验证了理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泥水盾构泥浆输送渣土时对弯管的冲蚀磨损规律,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利用FLUENT软件对泥浆弯管输送含粗渣土(≥20mm)泥浆的冲蚀磨损过程进行模拟仿真,采用单因素方法分析了泥浆流速、泥浆黏度和渣土体积分数3种因素对弯管冲蚀磨损的影响规律。通过室内试验对泥浆磨损性能进行探究并验证模拟仿真的正确性。研究表明:泥浆流速对弯管的磨损率和磨损位置均影响显著,并且与磨损率呈正相关;渣土体积分数主要影响磨损率;泥浆黏度对弯管磨损状况影响不大;主要磨损区域均集中在弯管30°附近。  相似文献   

13.
泥水盾构在软弱含水地层中掘进时,泥水支护压力过大容易导致掌子面发生水力劈裂,从而引起掌子面坍塌。研究掌子面劈裂压力的影响因素对防止水力劈裂的发生有重要意义。由于现场试验实施困难、风险高,故设计制作了一种水力劈裂装置,并采用盲孔试样模拟隧道劈裂的发生。通过正交试验配制不同强度的人造黏土用于研究劈裂压力与强度的关系,并采用不同黏度的泥浆进行盲孔试样劈裂试验,分析泥浆黏度对劈裂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种加载条件下,劈裂压力随着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增大线性增大。当泥浆黏度小于27s时,劈裂压力随泥浆黏度增大而增大,但随时间增长,增大速度变缓;当泥浆黏度大于27s时,随着黏度的增大,劈裂压力稳定在一定值基本不再增大;盲孔试样破坏后具有明显的劈裂面,且不同泥浆黏度时试样的劈裂面基本一致,均自盲孔底端斜向上延伸。  相似文献   

14.
封孔止浆技术是松软地层注浆防渗加固的重要手段,而封孔浆体自下而上的注入方式及其黏度时变特性导致浆体在止浆段长内黏度呈现出空间分布不均匀。通过流变试验获取封孔浆体流变参数与流型,建立考虑黏度时空变化的宾汉流体同心环状劈裂封孔浆体止浆模型,推导出黏度时空变化的封孔浆体止浆的控制方程,并定量分析封孔浆体的止浆能力,最后将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河堤防渗加固注浆工程。研究结果表明,封孔浆体黏度时空变化对浆体封孔止浆能力影响较大,其止浆能力与浆体流变参数、浆体塑性强度、封孔高度等有关;封孔浆体所能承受的极限注浆压力随封孔浆体固化剂掺量的增加或封孔浆体塑性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且这种变化随封孔高度的增高而表现的越明显,综合考虑注浆堵管、后续拔管等问题,封孔浆体水固比宜控制在1∶1左右,且黏土含量不宜超过50%,固化剂掺量宜控制在1.2%~1.8%;现场钻孔取样、压水试验均反映注浆后地层连续性和整体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已达到设计防渗加固标准,理论计算推导虽与实测结果存在一定误差,但可满足实际工程要求。研究结果有利于封孔浆体止浆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可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结合某工程实例,通过沉管灌注桩桩侧压浆前后静载试验,以及压浆前低应变桩身完整性检测,研究沉管灌注桩桩侧压浆对承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鉴于目前大多采用的分散泥水体系有废弃泥浆排放量大、浆液指标控制难、新浆材料用量大等不足,在室内试验与现场试验的基础上,开发了新型配方的不分散泥水材料.新配置的泥水材料具有不分散性、触变性、抑制性、携带性等特点,各个配方在工程相关的要求上表现良好,泥浆回收率可达90%以上;新型材料泥浆对携带细小颗粒作用明显,试验数据证明理论上的泥水网状结构是存在的;经过循环后,泥水黏度值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7.
采用探地雷达对顶管顶进中管节壁后触变泥浆进行探测,通过对雷达探测图像的数据处理及解译测得触变泥浆的相对介电常数,获得管节壁后触变泥浆套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管节壁后泥浆套厚度并非均匀一致,但沿顶进方向能够形成致密的泥浆套且其厚度为理论建筑空隙厚度的8~17倍,而实际施工中泥浆套厚度为建筑空隙的6~7倍时即能达到同样的减摩效果,本次雷达探测能够优化顶管施工质量;此外,通过与盾构隧道管片壁后注浆进行对比发现:电磁波在顶管触变泥浆中的传播速度明显小于其在盾构隧道浆液的传播速度,浆液的含水量及水化速度是影响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浆体黏度和级配颗粒组合条件下泥石流冲击特性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冲击特性是泥石流减灾及沟谷地貌演化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建立泥石流冲击试验模型并进行了5组液相浆体黏度(0,0.13,0.37,0.72,0.93 Pa·s)、5组固相比(0,0.02,0.04,0.08,0.16),5组固相颗粒粒径(0,0.075~0.2,0.3~0.5,0.8~1.0,1.3~1.5 cm)组合下的泥石流冲击特性模型试验,将试验工况分为清水流、水石流与泥石流,采用小波理论对冲击荷载进行消噪并进行冲击荷载时程曲线及冲击荷载均值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清水流冲击荷载均值为2.84 kPa;水石流冲击荷载均值与固相比及颗粒粒径大小呈正比,且固相比越大,水石流龙头冲击作用越小,颗粒粒径越大,冲击荷载变化幅度越大;泥石流时,随着浆体黏度、固相比及颗粒粒径增大,泥石流冲击力呈非线性增大,浆体黏度对泥石流冲击力影响明显,随着黏度的增大,不同颗粒粒径组合下泥石流冲击力均值分别为4.41,5.09,5.89,6.46,6.70 k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