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唐TD-SCDMA十年历程 1998年6月,大唐集团研究起草的TD-SCDMA标准以中国政府的名义提交给国际电联.2000年5月,TD-SCDMA被国际电联批准为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又过了一年,TD-SCDMA被3GPP正式接纳为国际3G标准之一.中国通信业实现了国际重大标准由中国提出的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详细分析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三种主流标准:TD-SCDMA、WCDMA与CDMA2000。还分析了TD-SCDMA具有的技术优势,说明TD-SCDMA在3G之争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移动通信》2004,28(4):90-90
1998年6月30日是国际电联向全球征集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最后一天,大唐电信集团的前身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代表中国提出的TD-SCDMA标准提交国际电联。2000年5月,大唐集团代表中国政府提交的TD-SCDMA技术,被国际电联批准为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这是百年来中国电信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2000年12月12日,TD-SCDMA技术论坛成立。2001年3月16日,在美国加里福尼亚州举行的3GPP (第三代移动通信伙伴项目)TSG RAN第11次全会上TD-SCDMA标准被3GPP接纳为3G标准之一。2002年3月,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拉开了中国TD-SC…  相似文献   

4.
我国TD-SCDMA产业化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D-SCDMA(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指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是中国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是中国企业提出的3G移动通信标准,这一标准的发展为中国无线通信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引领技术的发展,获得更多的知识产权,从而减少专利费用以及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5.
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中国标准TD-SCDMA的规模测试方案最终正式确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三大运营商分别圈定保定、厦门、青岛。  相似文献   

6.
王可 《现代传输》2006,(1):17-19
TD-SCDMA的组网优势 国内3G市场的启动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网络建设的各个环节已经成为桌面考虑的问题,TD-SCDMA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与其他制式相比有许多优点和特点.这些优点和特点使得TD-SCDMA在组网方面有着不可抗拒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2000年5月由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部(ITU-R)通过了3G的5个标准,其中包括我国提出的TD-SCDMA标准。鉴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已在中国形成了一个能够基本满足人们语音和短信通信需求的覆盖全国的移动通信网络,因此3G应该以提供因特网业务为主。目前,3G的几个主流标准都存在一些问题,在国际、国内的发展都不顺利,尤其是对TD-SCDMA系统的认识还有待深入。为了使读者对TD-SCDMA标准有所了解,本讲座将分3期对TD-SCDMA标准进行介绍:第1期介绍和比较3G标准以及3G所占用频段的传播特性可能对3G系统产生的影响;第2期讲述CDMA的一些基本原理和TD-SCDMA标准中所使用的一些关键技术;第3期将介绍TD-SCDMA标准的主要技术特征。[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标准是我国提出并被国际电信联盟(ITU)接纳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集成了频分 (FDMA)、时分(TDMA)、码分(CDMA) 和空分(SDMA)四种多址接入技术的优势, 全面满足ITU提出的IMT-2000的要求,与 WCDMA、CDMA2000一起成为公认的三种主流的3G技术标准。 TD-SCDMA是近百年来我国通信史上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通信标准,它的出现在我国通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移  相似文献   

9.
TD-SCDMA是我国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和电信的CDMA2000、联通的WCDMA相比,移动的TD-SCDMA在三个3G标准里是起步比较晚的一个,TD-SCDMA的优势就是获得政府支持的中国自有的3G网络;CDMA2000的优势就是建设成本低,从以前的CDMA1X直接升级到3G;WCDMA的优势就是扩频增益较高,发展的空间比较大,技术成熟,全球漫游的能力强。TD-SCDMA网络优化成了TD-SCDMA网络运营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优化,人们对网络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在任何地方都有TD-SCDMA网络为其服务,都能享  相似文献   

10.
一、概述 2000年5月5日,国际电信联盟(ITU) 正式公布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其中,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简称CATT)于1998年6月代表我国信息产业部向ITU提交的TD-SCDMA标准, 正式成为ITU第三代(3G)移动通信标准LMT2000建议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标志着我国终于拥有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国际标准。我国提出的TD-SCDMA 标准比W-CDMA及CDMA2000标准  相似文献   

11.
TD-SCDMA的前世:由国标走向世界   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标准是由中国提出并被ITU批准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TD-SCDMA集成了频分(FDMA)、时分(TDMA)、码分(CDMA)和空分(SDMA)四种多址接入技术的优势,全面满足ITU提出的IMT-2000的要求,与WCDMA、CDMA2000一起成为公认的三种主流的3G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12.
事件     
《重庆通信业》2010,(2):3-3
中国4G标准提案将亮相世博会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专职技术责任人邬贺铨院士近日表示,中国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标准——TD-SCDMA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TD-LTE技术,形成了4G(TD-LTE-Advanced)技术标准提案,并已成为国际电信联盟(ITU)确定的国际4G候选技术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3.
TD-SCDMA的前世:由国标走向世界   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标准是由中国提出并被ITU批准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TD-SCDMA集成了频分(FDMA)、时分(TDMA)、码分(CDMA)和空分(SDMA)四种多址接入技术的优势,全面满足ITU提出的IMT-2000的要求,与WCDMA、CDMA2000一起成为公认的三种主流的3G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14.
1 引言 TD-SCDMA(同步时分双工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标准是中国提出并被国际电信联盟(ITU)接纳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集成了频分(FDMA)、时分(TDMA)、码分(CDMA)和空分(SDMA)四种多址接入技术的优势,全面满足ITU提出的IMT-2000的要求, 与WCDMA,cdma2000一起成为公认的三种主流3G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15.
产业新闻     
中国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经营牌照工业和信息化部7日宣布,批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增加基于TD-SCDMA技术制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业务经营许可  相似文献   

16.
2000年5月由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部(ITU-R)通过了3G的5个标准,其中包括中国提出的TD-SCDMA标准。鉴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已在中国形成了一个能够基本满足人们语音和短信通信需求的覆盖全国的移动通信网络,因此3G应该以提供因特网业务为主。目前,TD-SCDMA在中国即将规模商用,为了使读者对TD-SCDMA标准有所了解,本讲座分2期对TD-SCDMA标准进行介绍:第1期介绍和比较了3G标准以及3G所占用频段的传播特性可能对3G系统产生的影响;本期介绍TD-SCDMA的一些基本原理和TD-SCDMA标准中的主要技术及特征。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际上第三代移动通信商用网络推出的增多,以及中国3G许可证的颁发,3G网络规划与优化已经被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越来越多地作为工作的重点。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一种,TD-SCDMA具备与其它3G网络技术相同的特性,但同时也有自身的独有特点。对TD-SCDMA这样一个年轻的技术,  相似文献   

18.
TD-SCDMA作为中国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简称3G),自1998年正式向ITU(国际电联)提交以来,已经历经十来年的时间,完成了标准的专家组评估、ITU认可并发布、与3GPP(第三代伙伴项目)体系的融合、新技术  相似文献   

19.
TD—SCDMA和WCDMA、cdma200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方村 《移动通信》2002,26(2):25-28
本文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三种主流标准:TD-SCDMA、WCDMA与cdma2000,详细分析了这三种主流标准的技术特点,以及TD-SCDMA具有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20.
刘洋 《电子设计技术》2009,16(11):74-74
TID-SCDMA是中国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标准,在频谱利用率、对业务支持的灵活性、频率灵活性及成本等方面有独特优势。TD—SCDMA虽然起步较晚,但依托中国庞大通讯市场的支持,受到各大主要电信设备制造厂商的重视。目前TD-SCDMA已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全力赶超WCDMA、CDMA2000等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